12月25日凌晨,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桑坝乡道扎村突发大火,18户人家痛失家园。12月28日下午,记者经过3个小时的徒步跋涉,登上位于大山之巅的道扎村时,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向阳的一面山坡上,处处残垣断壁,地上到处散落着被烧焦的家具、家电,遭遇火灾的18户人家片瓦未剩。
记者赶赴道扎村火灾现场看到当地政府早已搭起救灾帐篷并送来食品衣物
灾后救援 迭部全县总动员
眼睁睁看着家园被烧毁
坍塌的屋顶,焦黑的墙壁,班他利半跪在断墙之下,手中拿着一把铁锹,一点一点地从墙下掏土。不多时,从墙下的废墟里显露出一口焦黑的铁锅。班他利一把将铁锅从土里拔出来,在地上磕了磕,然后举起锅对着太阳照了照,之后沮丧地将锅丢弃在旁边的土堆上,擦了擦脸上的土说:“锅破了,家也没了,以后这日子该怎么过呀?”
“凌晨3时许,我被叫喊声惊醒的时候,发现坡下几家人房子已经着火了,火很大,烧得噼里啪啦。”班他利告诉记者,他当时也没有多想,叫醒家里人后,赶紧拿上铁锨跑到坡下参与救火。然而,没过多长时间,火就烧到了他家门口。班他利从地上抓起一把被烧焦的小麦对记者说,当时只想着把别人家的火灭了,结果自己家里的东西一点都没有搬出来。
村民红义坐在自家的一截土墙上,面无表情。在离他不远处的废墟里,露出被烧焦了的牲畜的头,那是红义家的骡子。事发时,红义也是跑到别人家救火,结果不多时,他家的大门也被烧着了。红义见状,二话不说冲进火海,他打开了骡圈、猪圈、羊圈的门,准备赶着牲畜逃离。红义哭喊着拉着骡子的缰绳,试图将家里最值钱的这匹牲畜拉出火海,但面对熊熊烈火,骡子两腿发颤,寸步不前。无奈之下,红义只好哭着逃出了火海,眼睁睁看着自家的骡子以及其他牲畜全部被火烧死。
灾情发生后全县总动员
“要不是扑救及时,全村子98户人家的房屋,一家都剩不下。”村民旺休一边收拾自家被烧焦的柴油机,一边对记者说。
最先赶到现场的是距离道扎村最近的唐尕、甘向、查布等几个村子的村民。在得知灾情后,这几个村的村民紧急行动,开着农用车,拿着铁锨、水桶赶到了道扎村参与救火。
25日凌晨3时58分,迭部县公安消防中队在接到群众的报警后立即紧急集合,开着消防车赶赴130公里之外的道扎村。消防中队指导员胥勋勇告诉记者,赶到道扎村山下的时候已是凌晨6时,因道路狭窄,消防车无法通行,消防战士只好乘坐当地的农用车上山。
迭部县委、县政府在接到桑坝乡政府的紧急报告后,连夜召集公安、森林、民政等相关部门,召开短暂的部署会议,之后,县上所有在家的领导便先后奔赴火灾现场。
“我们到现场后,火势仍十分猛烈,由于当地的房屋全是木制房,加上当时风很大,着火的人家一家连着一家,几乎是火烧连营。”胥勋勇称,为了将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消防战士在请示迭部县领导后,组织群众拆除即将被烧毁的一些木制房,切断了火势的继续蔓延。
火灾现场积极扑救,远在130公里之外的迭部县有关部门紧急行动,通过县广播站通知县城的干部群众做好到现场救火的准备。因措施得力,上午8时许,火势得以有效控制。一个小时后,大火被彻底扑灭。
大火无情人有情
离道扎村火灾现场不远处,迭部县民政局为灾民搭建的救灾帐篷一座接着一座。帐篷内,码放着政府为群众送来的面粉、棉被等救灾物资。据迭部县政府提供的数字,在灾情发生后,县政府紧急调运救灾帐篷18顶,面粉5000斤,棉被40床,衣物420余件,方便面40件,矿泉水30件,每户现金500元。桑坝乡的几名村干部穿梭于村民家中,他们已经几天几夜没有回家,日夜守候在火灾现场,统计损失、安抚群众,同时,也分班带领群众随时观察,防止火场死灰复燃。
事发当晚,68岁的杨九拉只穿着线衣、线裤火海逃生。这几天,他一直住在同村的女儿家里,政府为他送来了面粉,邻居给他送了两袋粮食,就连身上现在穿的衣服也是村民给的。在记者采访的2个多小时里,老人始终蹒跚着脚步跟随在身后。老人说,吃的、穿的问题大家帮帮也就过去了,他现在最愁的就是灾后的房屋重建问题。
考虑灾后家园重建问题的,并不是杨九拉一人,此次火灾中失去家园的道扎村18户人家目前都面临着这些问题。
桑坝乡人大主席团主席杨文林告诉记者,由于生活习俗原因,这里的群众世代居住在木制的房屋里。从火灾隐患的角度讲,灾后的重建肯定不会考虑再建木制房屋,但建造砖瓦房的成本更大。
村民道吉告诉记者,此次火灾中,他家5年前盖的5间新房化为灰烬,而那5间新房,是他一家五口人努力多年才盖起来的,“如果仅靠我个人的力量,再建和原来一样的五间房,我一家人可能要用上10年以上的时间。”
迭部县副县长王志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迭部县正全力以赴为道扎村灾后重建及群众恢复生产生活努力,但因损失惨重,县上的救助能力比较有限。下一步,迭部县将积极号召广大干部群众为灾区群众捐款捐物,帮灾民渡过难关。
下午5时,记者离开道扎村的时候,查布村村长九尕带着几名村民,开着一辆农用车来到了道扎村。当日上午,查布村村民自发为道扎村受灾群众进行募捐,大家你一碗面,我三斤肉,争抢着为受灾的乡邻奉献爱心。火灾无情人有情!当道扎村村民从查布村村民手中接过送来的39袋面粉和100多斤猪肉时,受灾村民的眼里再次流下了泪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此,本报向社会各界发出呼吁,天寒地冻,年关在即,希望大家能为灾区的群众奉献出你的一片爱心,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文/本报首席记者 齐兴福 记者 党小军
图/本报记者 陈明哲
12月25日,一场大火使得迭部县桑坝乡道扎村18户村民痛失家园。而在2006年2月1日,迭部县旺藏乡帕尕村也曾发生过一场类似的大火,49户群众受灾。痛定思痛,当我们把目光集中到这一起起相似的火灾时,不得不对我省农村的消防工作重新审视。
去年和今年发生在迭部的两场大火对我省农村消防工作再次敲响警钟
消除火患 亟待迁改“塌板房”
山高路远消防望火兴叹
迭部消防中队指导员胥勋勇先后参与了近年来迭部县发生的这两次大火的扑救。根据胥勋勇了解的情况,道扎村火灾发生大约是在凌晨3时,火灾发生后,村民们一哄而上准备严防死守控制火势,但因火势太大,村民节节败退,大火将村里唯一一条供电线路以及电话线烧断。断电后,有人想到向消防部门求助,这时才发现电话根本无法拨出,朴实的牧民向山上其他村落奔波近10公里才找到一处电话报警,然而此时已经是凌晨3时58分,火势已经失去控制。
另外一个让火灾失去控制的原因还在于消防部门劳师以远,而且道路不畅,延误战机。保守测算,发生火灾的桑坝乡道扎村距离迭部县城130公里,消防官兵先要驱车近90公里到达桑坝乡分岔路口,这时已经接近凌晨6时。然后再沿盘山沙石简易公路奔波40分钟才能到达火场,这条盘山公路部分路段路宽不到2.5米,因年久失修,整个简易公路崎岖、狭窄、险峻,坎坷不平。消防车上山不到15公里,就无法继续通行。消防官兵分批次乘坐小型车辆甚至步行上山,到达山顶后,又因缺乏灭火工具,给灭火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
“塌板房”深植祸根
报警延迟,劳师以远,道路不畅固然是火灾失控的原因之一,但追根溯源,这起火灾和去年的“2·1”火灾一样,充分暴露出甘南农牧村存在的火灾隐患。甘肃省消防总队通过缜密调研,将近年甘南地区屡屡火烧连营的原因归结为三个字:“塌板房”。这份调研材料总结了甘南地区目前最主要的农牧区消防隐患问题,“农牧民的房屋为土木结构建筑,房顶和周围时常堆满做饭取暖用的木材。农牧村建筑缺乏统一规划,房连房、户挨户,没有防火间距,一旦失火就是火烧连营;农牧民生火做饭、取暖都是烧木材,容易引发火灾;多数村庄在山林区,交通不便,水源缺乏,灭火十分困难。”
其实,早在去年“2·1”火灾发生后,省消防总队就及时派出工作组很快查明了火灾原因。针对农牧村严峻的火灾形势,省、州消防部门开展了甘南农牧村消防安全调研活动,并向省上专题上报了整治甘南州农牧村火灾隐患的实施方案。省上有关领导对《方案》予以充分肯定,并在甘南召开现场会讨论通过了《甘南州迭部、舟曲县塌板房民居火灾隐患整治方案》。《方案》确定,从2006年4月起至2010年年底,分年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一迁五改”工程,一迁即:对生存条件恶劣、无消防水源、交通不便、塌板房集中的村庄实施整体规划搬迁。五改即:改建防火墙,修建消防水池,改造农牧村电线,改柴火灶为液化气和沼气灶,改木质塌板房为砖混房。改造资金采取“农牧民出一点,州、县政府拿一点,省政府和有关厅局补助一点”的办法,在5年内彻底整改以塌板房为主的甘南农牧村民居火灾隐患。
帕尕新村牧民因迁获益
去年“2·1”火灾发生后,遭受火灾的旺藏乡帕尕村49户村民成了全省《甘南州迭部、舟曲县塌板房民居火灾隐患整治方案》的第一批受益者,虽然大火一夜之间将他们的家园烧为白地,但在省、州、县三级政府的紧急筹措下,他们从海拔2600米的帕尕山山巅全体移民到了紧紧毗邻白龙江畔210省道旁边。时近一年,作为全省第一批塌板房改造拆迁的村落,帕尕村的牧民们到底生活得怎么样,记者驱车来到了这个名为“帕尕新村”的地方。才到村口,热情的村民九交迎上来,在他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农家院落,每个院子里都有一幢二层小楼,与藏区最为典型的塌板房村落不同的是,这个村子被几条宽约3米的巷道分割,每条巷道的两边都是平整的院落,院落的院墙全部用砖土夯砌,院子里小楼的墙壁也全部为砖土结构,小楼楼顶是一色的青砖红瓦,每个院子里都通上了自来水。九交告诉记者,建设过去的家园耗费了他近10年时间,火灾发生后,各级政府筹措的1万元现金分发到了他的手中,建筑用的砖瓦和门窗也运到了新宅基地门前,正是这些让他重新恢复了生活的信心。现在迁居到了公路旁边,住上了新居,他在到山顶的田里劳动的时候,偶尔也会到旧居重新修葺的简易房里午休,但显然旧的帕尕村在他和其他牧民的心里都成了一段过往的历史。
整体迁徙困难重重
采访中,迭部县相关领导提到了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那就是该县大约有耕地14万亩,但大多为地势陡峭的山地,每亩年产只有200斤到300斤,而且迭部为河谷地带,川区地方非常有限,牧民的耕地也大多在山区,进行迁徙劳作不便,另外安置牧民也需要很大的资金支持。从记者28日走访的情况来看,这些客观原因无不使得“一迁五改”困难重重,但在另外一方面,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以及思想认识也使得住在塌板房里的牧民顾虑重重。在迭部,无论是失火的帕尕村还是道扎村,地理位置均非常险要,根据村里老人们的讲法,住在河坝或者川区的牧民在解放前容易受到土匪或者歹徒袭掠,因此一般将村落置于险要地带,时过境迁,牧民在山顶生活工作,慢慢习惯了在山区生活,但让他们迁居平川,他们还是存在很大的顾虑,担心迁居以后距离田地以及畜牧地太远,无法正常生活。
然而,牧民心中的坚冰也慢慢地在融化,就在发生火灾的道扎村,在近几年已经有不少年轻人将家安在了山底的桑坝河畔,而且因受交通便利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当中的不少人生活得到很大改观,这不能不让仍然居于山顶的老道扎村村民心动。
文/本报记者 党小军 首席记者 齐兴福
图/本报记者 陈明哲
《兰州晨报》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