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2月12日下午,中南海西华厅内两个由什样锦、月季、石竹和菊花组成的花篮应和着窗外的丽日,在等待着一个难忘的时刻-85岁高龄的邓颖超将在这里会见来访的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
作为采访那场外事活动的人民日报记者,我于当日下午二时前便进入西华厅。
下午三点许,邓颖超在秘书的搀扶下进入西华厅。尽管她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仍亲切地和在场所有人问好寒暄。邓大姐笑着说:“我已经四个多月没到这儿来了……我今天是上战场,紧张得直发抖。”当外交部长钱其琛在汇报中谈到当年3月将举行周恩来外交思想讨论会时,邓大姐说,“周恩来死后,有关他的事我一概不予过问,公私分明!”下午3时30分,着蓝色头巾、白色披单的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一迈进西华厅,就急步向等候在那里的邓颖超走去,忙不迭地问候着这位85岁的老人。邓颖超高兴地鼓掌欢迎这位年仅36岁、当时世界上最年轻的女总理。她说:“你来了,就像回到家里一样。我把你当作老朋友。今天在我家里同你见面,倍-感-亲-切!”这后四个字,老人提高了嗓音,说得格外响亮且抑扬顿挫。
我是惟一全程目睹这一会见的中国记者。在会见期间,邓颖超的一段话引起巴方人员热烈鼓掌,成为会见中的一个高潮:邓颖超对贝·布托说:“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是男的来,女的只作为夫人陪着来,而你是女的来,丈夫作为陪同前来访问,这很好。”随后,邓颖超转向贝·布托的丈夫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说:“你要支持她的工作!”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先生回答说:“我会的,不仅在道义上支持,在其它方面也支持。”
年龄相差近50年的两代巾帼一见如故,引出了一段难忘的往事。
1972年暑期,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阿里·布托把他的四个子女送到中国,在北京、上海、南京、无锡度过了整整一个月的时光。作为大姐的贝·布托当时19岁,正在美国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读书。阿·布托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们对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没有第一手的知识,那么你们所受的教育将是不完整的。姐弟四人在中国受到了盛情款待。1972年7月24日,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会见了他们。那长达一小时的会见使贝·布托至今无法忘怀。她在此后出版的《东方女儿》一书中回忆说,当时她以为这只是礼节性会见,没想到周总理那样诚挚地征询了她对美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看法和意见。周总理问她:“你是从美国来的。在美国即将举行的大选中,你认为谁会获胜?”年轻的女大学生答道:“麦戈文。”周总理说:“根据我的分析,很可能是尼克松当选。”历史的答案使贝·布托对周恩来的睿智卓识及对国际事务的深刻理解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那年我们还去了长城。”贝·布托在与邓颖超的会见中回忆说,“我们没爬多远就累了。周总理知道后对我们说,不要紧,这是第一次。以后再来时我送你们到中国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体味一下中国老一辈革命者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听到这儿,邓颖超会意地笑了。贝·布托总理说:“对我来说,中国是熟悉的。周恩来的名字在巴基斯坦各地都是为人所熟知的。在我们每次的政治讨论中,都会谈起巴中友谊。今天能有机会不仅结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也会见了您这位受尊敬的老人并重叙友情,真是太高兴了。”
“我一直想念着你们全家。今天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恩来同你全家合影的照片后,我感到很亲切。希望你能第二次、第三次到中国访问。”说着,邓颖超将一张她亲笔签名的周总理与阿里·布托先生合影的照片送给了贝·布托。“这是非常珍贵的礼物。”贝·布托总理端详着照片,脸上绽开了笑容。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