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深圳宝安,工业区里的厂房林立。土地电力不够用,房价高企,工业企业被迫大规模外迁,在珠三角已不是个别现象。广东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问题。
“最近日本政府斥巨资拍了一部叫做《日本沉没》的电影,说明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多么强烈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日前在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以此强调广东要有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汪洋在这次会上的讲话中反复提到的一个词。他把目前广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五大不足:社会事业和管理滞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民生问题依然突出。
汪洋用大量详细的指标,指出了广东和沪、浙、苏、鲁,甚至全国平均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
对于很多广东人来说,这番论述有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之感。因为,长期以来,广东展示出的总是经济总量全国第一(至今已经连续23年)的一面,而没有意识到单一的经济指标背后存在的种种隐忧。
对于这五大不足,汪洋说:如果再不抓紧时间解决,“广东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能就会成为对人民、对中央许诺的空话!”他把增强忧患意识作为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汪洋书记谈解放思想,让大家开动脑筋,不要有束缚,这也和他要谈问题有关系。只谈成绩,不谈问题,本身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连问题都不敢讲,就没办法进步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杨鹏说,思想解放是观念性的东西,如果不能转化为制度,法律或政策,那这种解放是空的。那么,站在新起点的广东又将如何解放思想,直面并解决这五大不足?
昨日,本报约请京穗两地专家学者,为广东五大不足把脉对症开方。
教育、医疗和治安状况落后,高校毛入学率低于苏浙
广东应让50%的人都能上大学 汪洋:经济发展转快,但发展不够全面,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教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2006年全省高校毛入学率低于浙江、江苏;每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22位。社会矛盾呈现多发趋势,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表示,广东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发展确实是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存在一定距离。按广东的发展开放程度,高等教育应该在全国领先的。至于高中在校生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个更值得反思了。医疗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
“从政府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可以肯定地说,这是政府工作没做好。”竹立家说,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说到底还是为了人,以人为本也好,构建和谐社会也好,科学发展观也好,最终的落脚点是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广东社会治安,医疗和教育等方面没弄好,说到底还是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方面出了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教授也认为,广东作为先发展地区,应该像台湾和新加坡这些地方看齐,至少应该50%以上的人都能上大学,95%以上的人可以上高中。应该给更多孩子上大学的机会,给私立大学空间。治安问题,应该从基层的社区警务做起,从技术工作做起,不要针对外地人的排外管理。
鸟瞰深圳宝安,工业区里的厂房林立。土地电力不够用,房价高企,工业企业被迫大规模外迁,在珠三角已不是个别现象。广东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问题。
产业竞争力不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次起飞要紧密依靠港澳 汪洋:经济总量大,但发展方式仍然粗放,结构不够优化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握不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2%,低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北京、上海、陕西、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
对此,华东师大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区域经济专家徐长乐说,汪洋这种忧患意识和战略眼光值得称许,广东的优势和差距都需要正视。
徐认为,从工业的产业基础,包括腹地的纵深,产业配套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看,广东比不上京津冀也比不上苏浙沪,历史条件不是太好,外向型高,但是引入的高技术含量的特大型项目少,劳动密集,产业结构多数位于产业链低端,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产业转型升级更为迫切;但广东也有自己的优势,外向型程度高培养的具有国际背景、丰富国际服务、贸易、物流经验的人才多,产业升级和参与国际化竞争有很多优势,体制和机制创新能力强,转向灵活,这些都是苏浙沪所不具备的。
徐认为未来广东要二次起飞,一要依靠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二要结合自身特点,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是紧密依靠港澳,依托一国两制的背景,推进港粤联动合作,促进港深一体。广东只要敢于解放思想,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劣势,未来一定是大有可为的。
区域发展不协调,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粤西只占3
%不能光靠珠三角“一俊遮百丑”
汪洋: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发展不平衡状况没有根本改变。2006年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人均GDP只有珠三角的1/4;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珠三角占67.0%,而粤东、粤西、粤北分别只占3.1%、3.0%和3.9%.
广东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认为,目前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最主要的原因是外源型经济主导的经济模式所造成。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实际利用外资1700多亿美元,其中九成以上都投向了珠三角,正是这一原因造成了广东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针对未来的发展,丁力认为必须敲响警钟,“已到了不能不改的时候”。丁建议,未来将以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为载体,推进东西两翼与珠三角的产业对接,不能光靠一个珠三角,不能“一俊遮百丑”,而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汪洋在此前的省委全会上已开出药方,要构建“两大板块、四个层次”的区域经济新格局。通过推动沿海和山区两大经济板块的互动发展,加快建设沿海城市带和沿海经济带;推动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集聚发展,珠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东西两翼振兴发展和山区跨越发展。以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为载体,推进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三角地区产业对接发展,以此改变广东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危局。
汪洋同时说:“考验党委政府能力、水平最重要的依据,不是能让珠三角富裕到什么程度,而是能否实现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鸟瞰深圳宝安,工业区里的厂房林立。土地电力不够用,房价高企,工业企业被迫大规模外迁,在珠三角已不是个别现象。广东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问题。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土地、能源、水资源短缺
广东能否办个绿色技术交易会 汪洋:资源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但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资源和环境约束依然趋紧。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全省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联合国划定的警戒线;能源资源紧缺能耗依然较大,单位GDP能耗比美国、日本、英国分别高2.3倍、6.2倍和3.2倍。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杨鹏认为,环境资源的压力问题,不只是广东的问题,中国各个省都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存在。越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地方,越会感到这种压力。广东已经是高度进入全球经济体系之内的开放城市,应该以开放思维思考这些资源的压力问题。
“举个例子,香港更是什么都没有,但并不意味着资源占有量低。”在杨鹏看来,如果以全国和全球为背景来思考广东的土地,能源和水资源这些问题,那么得有相关政策促进广东向全国化和全球化发展。没有法律、制度和政策表现,就无法将所讲的思想解放落到实处。
单位GDP能耗高,意味着单位GDP的污染率高。杨鹏说,这本质上是一个技术问题,这也需要广东站在全球的背景下思考技术引入的问题。例如,广东能不能办个绿色技术的交易会,把广东变成一个有利于绿色技术进入中国的通道。在这方面我觉得广东可以做很多事。
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低于全国人均增幅
何不参考新加坡“人人有其屋”计划 汪洋:经济增长水平较快,但民生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有待提升。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未能与经济增长水平相同步,明显低于全省人均GDP增长速度,也低于同期全国人均收入增长水平。
广州市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黄石鼎表示,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明确提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民生问题,是全国范围内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而对于广东来说,经济先走一步,这些问题也可能更突出。不过,从改变的角度看,广东毕竟经济水平高,在改善民生方面,是完全有条件先走一步的,“到时候了”。
黄石鼎说,广东应首先从医疗、社保等方面,进行一套福利制度改革,是社会福利水平得到系统提高。另外,针对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除了调整政策外,还有完善相关法律,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低保线,改革价格体系等等。
另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是住房。黄石鼎说,每年有大量高素质的年轻人拥入广东,但高昂的居住成本正成为阻碍人才引进的门槛。在这方面,广州在逐步出台措施,但应该更系统、更明确。他建议可以参考1970年代新加坡实施的“人人有其屋”计划。
声音 考验党委政府能力、水平最重要的依据,不是能让珠三角富裕到什么程度,而是能否实现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
广东作为先发展地区,应该像台湾和新加坡这些地方看齐,至少应该50%以上的人都能上大学,95%以上的人可以上高中。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教授
广东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广东社会治安、医疗和教育等方面没弄好,说到底还是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方面出了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
没有法律、制度和政策表现,就无法将所讲的思想解放落到实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杨鹏
广东毕竟经济水平高,在改善民生方面,是完全有条件先走一步的,“到时候了”。
―――广州市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黄石鼎
(王海军
周炯 韩福东)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