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丁(右一) 21岁 悉尼麦考利大学学生
董一丁原本以为,他将在悉尼结束自己的学业,在当地的一家公司做一份会计师的工作,或许还会在那里邂逅一名女子,然后结婚,周末携妻挈子伫立在海港大桥眺望那座著名的歌剧院。
生活的轨迹在今年3月突然发生改变,奥组委在重庆举办的北京奥运志愿者选拔活动,通过家人传到了董一丁的耳里。这个21岁的青年人作出了也许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放弃在澳大利亚已经联系好的高薪工作,回国参加奥运志愿者选拔。最后,他成功了。
放弃所有一切,回国
董一丁在悉尼住所大街的门口有一棵棕树,每年的圣诞他都会在上面刻下一道印记。刻下第一道印记时,孤身闯荡澳洲的董一丁每天都在孤单中盼望回家的日子,到他刻下第四道也是最后一道印记的2006年圣诞平安夜,已经彻底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的他反而希望,能够长期留在这个古老而又多元化的国家。
今年初,董一丁已经顺利完成悉尼麦考利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并联系了当地一家著名企业实习。如无意外,毕业后他将成为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企业的一员。
今年3月,一个越洋电话打到董一丁那里,母亲告诉他了一个消息,重庆正在举行奥运志愿者的选拔活动。当天晚上,董一丁失眠了,他想回来参加。“因为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悉尼当地华人的社会地位无形中都提高了,那些老外以前把我们排在日本人和韩国人之下,现在都对我们一视同仁。”董一丁说,国家逐渐强盛,他们这些海外华人深受其益,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回来为祖国做点什么?
3月底,董一丁放弃在澳大利亚已经联系好的高薪工作,回到重庆。
等待是痛苦的
“你现在代表的是所有在悉尼的中国留学生!你选不上就别回来见我们!”听说董一丁要去参加奥运志愿者选拔,悉尼的华人社区一下子热闹了,当地一位重庆火锅店的老板这样对他说。
今年4月的“海选”,总共吸引了8000人现场报名。在情景模拟环节,董一丁被要求模拟采访一名外国的“奥运选手”,董一丁很自然完成了这次采访。有评委当时就夸他应对自然,一点不缩手缩脚。
虽然初试获得了高分,但之后是长久的沉寂。在等待结果的半年时间里,董一丁在家无所事事。他开始痛苦和暴躁,半夜躲在被子里失眠的时候,泪水无声地从眼角滑落下来。
今年10月,他终于等到了复试的通知,然而之后又没了消息。无数个夜里,董一丁反复问自己,放弃所有,回来追求一个不确定的奥运梦想,究竟值不值得?他开始想念悉尼公寓门前那棵刻满快乐回忆的棕树。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
平安夜,“我能去北京了”
2007年的圣诞平安夜,重庆,解放碑没有棕树,只有欢快的人群。董一丁也是人群中的一员,因为就在几分钟前,他的手机上传来了一条信息:你已经成功入选重庆100名奥运志愿者。
此时,董一丁反而没有大喜若狂,他的心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已经慢慢地沉淀。“那一刻,我的心里只有感慨。放弃那么多,等待那么久,还是值得的。”
明年3月,董一丁就将跟其他99名志愿者一起,接受各项严格的培训,待到8月进京为奥运服务。当晚,董一丁的QQ签名就改成了:总算没有白回国。“希望在奥运会足球比赛的时候,我能见到我的偶像梅西,我只想对他说一句:WelcometoBEIJING!”本版稿件记者廖宇翔
董氏语录
有人可能并不知道申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如此的重要,申奥成功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富饶与强大,在国际上社会地位的提高!能够主办奥运会,更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有很多个历史性的时刻,都被记载在了史书里。1984年获得了15枚金牌,1988年5枚金牌,1992年16枚金牌,1996年16枚金牌,2000年28枚金牌,2004年雅典奥运会更是创纪录地夺得32枚金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中国人民自尊,自爱,自强的心,经历了千百年的洗礼和浸渍的灵魂,苏醒在19世纪初。
摘自董一丁个人日记《奥林匹克改变中国》
志愿者快讯
奥运会志愿者申请人已覆盖55个语种
自从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在今年的11月发布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部分语种志愿者需求还没有到位”的消息后,在短短的一个月中,300多名前驻外大使,33名国际广播电台退休专家,百余名欧美同学会会员,近百名外文局翻译专家,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希望参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语言志愿服务的心愿。在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是普什图语、乌尔都语、老挝语等奥运会语言服务稀缺语种的专家。他们的加入,部分弥补了一些语种志愿者申请人的空白。据悉,目前参与测试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语言类志愿者申请人已全部覆盖奥运会所需的55个语种。
赛会志愿者报名人数已近80万
在今年的1月19日、3月28日,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分别启动了面向京外省区市,以及港澳台侨外等志愿者招募工作,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报名人数不断增长。北京奥运会赛会志愿者总需求约为7万人,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总需求约为3万人,截止到2007年12月4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报名人数已达76万。在持续增长的报名赛会志愿者的申请人中,既有濮存昕、撒贝宁、何炅、林依轮、叶蓓这样的名人,也有孙茂芳这样多年做好事,被誉为“京城活雷锋”的人物,还有像全国建筑设计大师、86岁孙芳垂一样的老人。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2页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