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小传何雷,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三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大校军衔,毕业于国防大学首期师团职领导干部培训班、俄罗斯总参军事学院等院校,荣立三等功7次,多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全军科研成果奖和国家图书奖、军队图书奖等奖项,现兼任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军队指挥分会副秘书长等职。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终日乾乾,自强不息。”这是何雷放置在办公桌玻璃板下的座右铭,更是他多年来在军事理论科研领域登高望远、勤奋耕耘的生动写照。
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作训参谋、团长,到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军队指挥学专家,从“驰骋沙场演兵”,到“秉烛学术殿堂”,从军39年,何雷超越自我、探索打赢的步伐从未停息。
忧患——责任催生使命
1991年1月17日伊拉克时间凌晨2时40分,一枚将巴格达电信大楼夷为平地的激光制导炸弹,拉开了海湾战争的序幕。
第一个攻击目标为什么是电信大楼?美军为何选在深夜发起突袭?独特的战争开场,引发了众多中国军人的深邃思考。
北京金山东麓。在这座享有“中国军事智库”美誉的大院中,刚从某集团军炮兵团长岗位调入军事科学院的何雷,连续多天“着了魔”般陷入深思。随即,一份洋洋洒洒数千字的研究报告一气呵成。这份报告深刻分析了我军传统夜战优势在高技术条件下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对策,上报军委、总部后被印发全军。此后几年,一系列高技术条件下夜战近战的训练演习在全军展开。
什么样的军人是真正的军人?不同角度可以作出不同回答:坚贞不屈、英勇善战、守纪如铁……这些都是军人应该具有的品格。但在何雷心中,军人最起码的特质,还要加上8个字:“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备战才能止战,重战才能国安。”自从迈进金山脚下这座全军最高军事学术殿堂,何雷胸中始终激荡着风云际会的豪情。
科技强军,理论先行。心怀千钧重任,何雷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建设,围绕怎样正确地理解联合作战指挥、如何进行顶层设计等问题,先后向军委、总部撰写了十几份研究报告,引起军委首长的关注。军委领导亲自听取课题组汇报,对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敬业——拼搏挑战极限
一窗灯火,漫卷著作,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是同事眼中何雷常年真实的生活影像。
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科研上:购买理论书籍研读,向专家学者登门求教,到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深入分析研究求证……正是超越自我的勇气,使何雷一次次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
担任研究室主任以来,何雷先后组织领导了《司令部条例》、《健全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问题研究》等军委、总部赋予的重大研究课题40余项,主要包括主持并参加编写6部军事法规、27份研究报告、7部理论专著、4部研究生教程和2部百科全书分册。
成绩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对何雷而言,通宵达旦“泡”办公室,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加班加点“苦中寻乐”,已经成为一种工作习惯。
军事理论科研事业是一个寂静的“战场”,常人眼中极其单调、枯燥的科研工作,何雷却演绎出别样的精彩和充盈。“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何雷常说,“挑战自我无极限,作为一名军事理论研究者,就要耐得寂寞,执著攀登,这样的人生最幸福!”
创新——追求永无止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军队发展进步的源泉。”无论是在作战部队驰骋沙场带兵训练,还是在学术领域挑灯斗室潜心钻研,何雷始终坚守着这个信条。
文武兼得,韬略齐备,丰富的部队实践经验成为何雷奋勇创新的源头活水。2001年,何雷紧密结合军事斗争准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运筹模拟等科学方法,创造性地深入研究了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并论证了组织实施这种作战样式的几种方案,受到军委首长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2004年,何雷受命带领课题组承担了编修我军新一代司令部条例的重任。编修过程中,课题组首次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写进军事法规,并在10多个大的方面进行了理论创新。2006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签署命令,新一代司令部条例发布施行。
理论创新需要领军人物、顶尖人才,但更需要科研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研究室14名同志人人都能独立承担作战指挥理论研究课题,多名同志在军内学术团体担任学术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