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岁末年初,人们回眸匆匆流逝的时日,盘点工作的得失,梳理心绪的甘苦,封存珍贵的记忆,祈愿新年的顺遂。充满活力的沈阳,迈着矫健的步伐,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整座城市奋发向上的氛围里,沈阳文坛也呈现出一派亮点眩目、异彩缤纷、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喜人景象。
一
我们欣悦地看到,在沈阳这方土质膏腴的文学园圃里,有一群痴情的守望者,在辛勤地耕耘着、播种着、收获着,不断地为社会、为民众奉献出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沈阳的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集、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儿童文学等30余部。其中不乏精品力作。
在诸多获得各种奖项的作品中,马秋芬的中篇小说《蚂蚁上树》是最为沈阳文学界增光添彩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这部中篇一经发表,便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作品与争鸣》等刊物争相转载,好评如潮。该作继2006年获得《小说选刊》全国优秀小说奖(专家奖)之后,又荣获了2006—2007年度《小说选刊》全国读者最喜爱的小说奖(读者奖)。接着又从全国报送的220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前20名,获得“鲁迅文学奖”入围奖。也是因了这部中篇,使她第三次蝉联了省文学奖。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宏,志远则旨永。马秋芬以立志明净,文辞雄健,思想深邃的文学个性,进入了全国一流作家的方阵。自1989年迄今,马秋芬一直担任着沈阳市作家协会主席,这位视文学为生命的“女掌门”,把小说看作是一个追求大善、大爱、大美、大我的宽广事业。她跋涉着,寻觅着,发现着,积蓄着,燃烧着,迸发着,俨然成了一座活火山,间或喷涌出美文的光亮和生命的华彩。从《山里山外》、《阴阳角》,到《雪梦》、《张望酒楼》,又到《老沈阳》、《到东北看二人转》,再到《蚂蚁上树》,马秋芬跳跃式地前行,不断给读者带来惊喜。可以说,《蚂蚁上树》是马秋芬文学苦旅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著名评论家孟繁华教授把这部中篇称之为“新人民性小说代表作”。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和道德热忱,怀着真诚的底层关怀,秉承现实主义写真实的传统,以平视的视角,比肩的姿态,形象地描绘了底层民众特有的生活形态。独具个性的鲜活语言,耐人咀嚼的灵动细节,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没有做秀的空乏教诲,没有滥施的廉价同情,不娇纵,不造作,写得放松舒展,读来劲道有味,充分显示了作者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写作功力。
资深作家、著名诗人刘文玉,以不老的诗心,用燃烧的激情,熔炼和锻造出昂扬向上、充满青春气息的激越诗章。继《黑土壮歌》在诗坛大壮声威后,又以《激情之声》激起浪花,赢得赞誉,荣膺省文学奖。心既托生于言,言亦寄情于字。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激情之声流淌于笔端,萦绕在耳畔,一行行、一首首充满主旋律色彩的健美诗篇应运而生。同样,以一部《失衡》诗集获得省文学奖的商国华,也是一位直抒胸臆的诗人。商国华在当今诗坛是为数不多的以工业基地和冰冷的钢铁机器为创作指向,以宏大气魄歌唱宏大主题并创造出炽热诗文的才俊。而荣获《诗刊》社主办的第五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的女诗人李轻松,则以另一种身姿,另一种神韵在全国诗坛辟出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她的诗展示了生活鲜活的生命及生命中细小的响动和震颤,那里充盈着饱满的情感和奇异的想象。对生活和诗歌真谛的把握,使得她的诗自然、直接、本能,情感的浓度和深度,都达到了超然的深刻。
二
2007年的沈阳文坛,充满了活力和生机。这景象恰如北宋词人宋祁在《木兰花》中所描绘的那样:“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到处是春意盎然的情致,繁花竞相绽放,扬芳吐艳;蜂蝶翩跹飞舞,忙忙碌碌。
沈阳的作家们,无论老、壮、青、少,都在文学的自留地上,辛勤地劳作,精心地栽培文学的禾苗,喜悦地采撷文学的硕果。已是耄耋高龄的女作家里杨,燃亮桑榆之光,以不弃不舍的文学情怀和超脱物外的坚韧毅力,创作出一部洋洋40多万字的电视文学剧本。这份热爱,这份执著,凿实令人钦敬。已经出版了20部文学著作的实力派中年作家荒原,常年笔耕不辍,用他独有的睿智和聪灵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写作功力,以“快枪手”的英姿点射或连击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他相继在《辽宁日报》、《沈阳日报》、《当代工人》开辟专栏,无论是《灯唇叙事》中的随笔,还是《大话天下》中的叙事体长篇小说,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著有长篇历史小说、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散文集、戏剧集等多部文学著作的青年作家刘刈,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奥运英雄》被北京奥组委吸纳为北京奥运会献礼图书。身为高级编辑,有着很高知名度的中年作家、诗人齐世明创作出大量具有现实主义深度和卓然审美格调的诗歌、散文。他吮吸着关东黑土地泥香氤氲的灵气,淘洗净化自己的灵魂,然后用没有杂质的热忱,讴歌这块黑土地上热辣辣、红火火的关东风流。青年作家于勤怀着仰慕大师、尊重传统、敬畏经典的情愫,虔诚地编织着自己心仪的文学之梦。阅读她的散文《马加的一千元存折》,真好像坐在屏蔽喧嚣的“都市茶坊”里,一边品着“碧螺春”,一边聆听她用温蕴舒缓的轻声细语,讲述人民作家马老的故事。听着听着,便被深深地感动了,是大师的文品、人品令人感动,也是作者的语境和叙述方式令人感动。这种惬意的心灵感受,是在那些毁损大师,割裂传统,颠覆经典的狂人作品里无法得到的。
更值得欣喜的是,近些年来沈阳文坛涌现出一批创作势头强劲的年轻作家和文学新人。在2007年的日历上,有他们留下的闪光印记。崔春昌、温志合著的传记文学《奉天落子明星》,以翔实的史料,流畅的行文,多角度地反映了奉天落子艺术的兴衰。高产的儿童文学青年作家商晓娜,用明快的语言和剔透的童趣,构架出一个个的极具吸引力的故事,深受小读者的欢迎。青年女作家郭绍梅、董书敏、毕雪飞,都以独特的女人视角,或柔美,或缠绵,或悲怆,或坚忍,向灵魂的深处挖掘,参透人性的奥秘,创作出富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由辽宁文学院“新锐班”结业并成为该院签约青年作家的万胜,贴着地皮行走,开采有价值的矿石,熔炼出有较高精神含量的乡土小说。他的《谁断送了白花的幸福生活》、《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等作品引起了文坛的注意。青年作家张天天也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小公主》两部新书出版。
三
为了活跃创作,出作品、出人才,市文联、市作协在一年中谋划举办了多次文学活动。
在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的前夕,市文联召开了有作家、艺术家参加的座谈会,并组织作家、艺术家到工厂、农村采风。市作协还几次单独组织各年龄段的作家到铁西新区、浑南、沈北新区、动漫城、新民市等地参观学习,边采风边进行研讨和交流,使大家受益匪浅。
2007年6月9日,由文艺报、中国作家网和市文联联合举办的“东北振兴与青年作家使命座谈会”在我市举行,来自北京和沈阳的40余位作家与评论家进行了探讨。作家们分别就再造沈阳文学创作的辉煌等问题发表了看法。评论家孟繁华、贺绍俊、阎晶明等与作家们进行了对话。
为迎接十七大的召开,市文联、沈阳日报、市作协联袂举办了“和谐阳光”迎十七大散文大赛,共收到稿件200余篇。这些作品以极大的热情,从不同侧面歌颂了幸福的家园、和谐的阳光和天地间的大美。
2007年的沈阳文坛可谓喜事连连:由市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新世纪敬老扶少文学出版工程书系》(第五辑)出版;《芒种》迎来了50华诞;市里拨款,设立《芒种》文学奖;《芒种》、《诗潮》两本杂志的发行量、转载量都有了新的提高……
2007年的沈阳文坛是充满生机、火爆热闹的,也是积极进取、活力四射的。然而,毋庸讳言,与沈阳经济发展的迅猛态势相比,沈阳的文学创作群力和艺术高度还有待于凝聚和提升。好在有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有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渴望进取的欲求,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一个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更加绚丽的沈阳文苑必将出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