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个区级法院仅去年一个月受理的房贷案件就远超前年全年的房贷案件数,而银行涉及房贷违约的数目、金额等也明显增加。
有关专家认为,近年来,银行发放的房贷数量增长很快,特别是2007年以来,各地房价节节攀升,部分购房者盲目“追涨”,一些银行风险评估把关不严,房贷纠纷不断增加,导致银行房贷面临较大的金融风险。
“房奴”被告案骤然增多
2003年8月19日,任某因购买位于福州市台江区老药洲街一处商厦某单元房与交通银行福州市首山支行签订个人商铺按揭借款合同,借款人民币19万元,期限从2003年8月19日至2013年8月19日。
合同签订后,银行依约发放贷款,但任某并未按合同约定按月归还贷款,截至2006年11月16日,任某已累计逾期13期。期间,银行向任某发出了催收逾期贷款通知书,但任某仍未履行合同义务。
2007年8月,福州市仓山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借款人任某在10日内支付剩余所有本金及利息,否则该处房产将被强制拍卖。
这是福州市仓山区人民法院近期审判的一件房贷案件。据该法院一位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因无法偿还贷款被银行起诉的案件骤然增多,仅2007年9月份该院就审结了买房、买店铺按揭类案件69起,而2006年全年此类案件仅有10多起。
仅交通银行起诉的购房者不完全统计就达13家,案件内容大同小异,除了贷款时间、金额不同以外,案件过程和案件结果基本相同。
负责审理房贷案件的法官肖英介绍,房贷案件的系列性很明显,往往是一家银行起诉一二十个购房户,几乎所有的案件都是银行当原告,借款人当被告,而结果基本上都是借款人败诉。
据了解,涉及房贷违约的数目、金额等也明显增加。据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住房金融与个人信贷部一位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拖欠银行房贷的数目逐渐增多,金额逐渐增加,违约量也在增加,不良贷款率比例节节攀升。
购房者“追涨”,银行把关不严
2007年11月8日,央行发布《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住房抵押消费贷款增长很快,违约风险已有抬头趋势,一旦房价大幅波动,容易引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激增。
据中国建设银行一位长期从事住房贷款的客户经理分析,房贷违约风险加大主要是由于房价上涨以后,居民出现消费“追涨”心理,购房者大量增多,按揭购房者也越来越多。尤其是2006年和2007年上涨速度加快,银行房贷量急剧膨胀。
银行把关不严是造成银行房贷违约风险加大的另一重要因素。这位银行人士指出,由于银行间业务竞争的关系,一些银行降低房贷门槛,尤其是在业务扩展初期,采取低价策略强占市场,对风险评估不严,存在一些盲目性,而监管尺度也比较松,从而带来潜在的违约风险。
央行频频加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2008年1月1日起将按新利率计息,2007年屡次加息的累计效应将一次体现出来,房贷月供增加十分明显。以2006年贷款50万元20年期为例,原来月还款额大约为3528元,加息后,大约为3777元,增加了249元。对一些还贷能力较弱的购房者影响较大。
此外,受股市火爆的影响,一些购房者将全部资金甚至贷款入市,其中一些人炒股不利被套牢,资金积压在股市中,因此丧失还贷能力。
警惕三大金融风险
日益增多的房贷违约现象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福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黄志刚教授分析说,三个方面的风险值得警惕:
一是银行房贷发放量增加,导致金融风险加大。由于银行业竞争激烈,一些银行对购房者还贷能力评估不够严格,会增加不良贷款,导致金融风险加大。2007年7月美国发生的次级贷风波应该给我国金融业以警示,银行对房地产市场发放资金的数量要有所约束,防止房贷资金链的断裂。
二是股市面临较大的震荡,如果购房者同时在股市投资,一旦投资失败,资金被套牢,会造成双重压力。还有一些人通过借贷或其他途径获得银行贷款,投资股票市场或其他高风险项目,银行的金融风险较大。
三是房地产行业的炒房现象可能导致该行业的泡沫,银行业受其影响面临较大的风险。一些人用银行的资金炒房,不停地抵押贷款,受放大效应影响,如果资金链断裂,就会产生大规模的崩盘。如果房价出现大幅下跌,作为抵押物的房屋价值缩水,会给银行造成较大的风险。
专家认为,银行应强化管理制度,建立房贷风险控制体系,包括健全银行个人诚信体系、提高房屋按揭条件、加强贷款资格审查等流程,加强对贷款人还款能力的认真核实,控制风险,遏制放贷冲动。同时应进一步完善个人社会信用体系和惩戒机制,抑制购房者在办理房贷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房贷违约给购房者也带来很大的影响。据银行人员介绍,一方面会增加经济负担,拖欠房贷银行会按照合同收取较高的罚息;另一方面银行建立了征信系统,如果拖欠房贷将被记入征信记录,今后办理信用卡会受限制,办理贷款可能被拒绝或收取较高的利率。
专家提醒,购房者在贷款购房过程中一定要客观估计自身的能力,对未来职业发展和家庭收入作合理预期,根据自己收入制定相应的还款计划表,还要预备一部分资金进行风险储备,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跟风购房,以免陷入房贷纠纷。(沈汝发) (来源: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