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1日,太原市纪念文化巨匠傅山诞辰400周年大会举行 来源:山西日报 记者 毋涛 摄
新华网太原1月2日电(记者崔峰、原碧霞)在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的今天,太原市的文化产业成为太原市再次创业、经济转型的主导产业之一。为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太原市实施的系列新政策已经初见成效。
资源城市谋划文化转型 太原市古称晋阳,又有龙城之称谓,素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拥有25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曾是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大唐北都、九边重镇、晋商故里……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近300处。
但因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太原市过去一直以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定位发展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代价。
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说,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说明,必须尽早发展煤炭产业的转型替代产业。太原市灿烂的文化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构筑全市绿色产业体系中,将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战略决策实施。
在摸清全市文化资源底数的基础上,太原市组建了跨行业、跨部门的“大文化协调部门”——文化广播电视局;制定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纲要》等系列指导文件;实施了文化精品工程……
在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太原市重点抓好三大文化产业板块,一是加快民俗文化产业板块建设,大力开发民间民俗文化产品;二是加快民族艺术产业板块建设,使之成为太原地域文化的一大亮点;三是加快历史文化产业板块建设,修补完善山西历史文化传承脉络。
“四位一体”孵育高附加值产品 2007年12月26日,一场由中国戏曲学会组织的研讨会在太原市召开。与会专家研讨的剧目正是太原市推出的晋剧《傅山进京》。太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范世康说,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有文化产品,因此他们以历史和现实人物、事件为题材,创作了一批文学、影视和舞台作品。这些过去不引人注意的文化资源,一旦以改革的思维和发展的观点打造成文化产品,通过市场手段规范运作,就变成了高附加值产品。
太原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曹永明说,带着这些精品项目,太原市曾多次参加演出活动。仅参加深圳文博会,就签约成交10亿余元。按照这样发展,预计到2010年,太原市文化产业年增长速度将接近1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增加值的比重也将达到6%以上。
太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范世康说,除了政策支持,高附加值文化产品还必须有良好的孵化环境和科学的规划。在太原市,“三城联动、四角支撑、南北呼应、贯通东西”的“四位一体”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及规划,正是为此而设计的。三城联动,就是改造出一个环境良好的宜居旧城,打造出一个亮点突出的魅力新城,开发出一个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城,为文化产业发展铺设环境;四角支撑,就是在太原城市四角安设景区、景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和会展项目;南北呼应,就是在城市南部打造醋文化品牌,并成为晋商文化的创作基地,北部打造以青龙镇等为代表的人文、自然景观项目;贯通东西,就是从西到东,打造红色文化项目。
坚持可持续的文化发展观 在太原市调研采访中记者发现,他们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尽管起步较晚,但政府宏观把握和市场经济自然调控的双重作用,使得这里的文化产业生机盎然。
太原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曹永明说,发展文化产业尤其要解放思想,扫清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落后思维和体制机制障碍。比如新成立的文化广播电视局,由过去的办文化转为管文化,只要履行好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依法行政、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就行了,而不干涉文化企业的自主经营。
申维辰说,思想解放后,就可为文化产业发展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比如在投融资机制上,太原市积极鼓励文化企业投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手段,按照政策规定吸收社会资本。同时他们还设立了“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优秀剧目创作演出专项资金”等,以风险投资等形式化解文化项目的风险。
江苏公安机关近年来积极转变执法理念,不断梳理对照自身工作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差距,先后推出执法告知服务、帮扶失足青少年的“春风行动”、发动基层警力参与交通管理等措施,着力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受到了公众的欢迎,增进了社会和谐,提升了全省公安机关形象。
作为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的教授,崔亚峰、杨宝有经常受解放军总部邀请担任各类演习的总导演,不讲情面的他们被许多部队官兵称为“黑脸裁判”。
“新农村建设就是百姓有钱盖房、政府有钱修路。”农业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正在用行动扭转部分干部群众的这一片面看法。记者近日在川中大地上看到,各级政府正在通过培训、引导等方式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市因为担心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因此,拆迁工作不敢声张,悄悄进行。本是造福百姓的好事,却因为工作不透明、不到位,导致群众由疑生怨,由怨生事。漯河市通过阳光操作,让公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把政府意志转化为民众意志。
在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广西正在探索一条以政府为主导、以整合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为核心、以特色文化项目为载体、以农民为建设主体、以富裕农民为中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文化致富”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