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在蚌埠新华图书城为自己的最新长篇小说《上海日记》现场签名售书。叶辛与新中国同龄,曾于1969年到贵州省山区插队,1977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29年来,共出版50余部书籍,其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恐怖的飓风》、《三年五载》、《华都》等。有多部中长篇小说获全国、省级奖励,其本人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家教》、孽债》均在国内引起轰动。
中新社发高河 摄
续集知青子女的成长故事 早报:1991年,您在《小说界》发表了长篇小说《孽债》,1992年小说单行本正式出版,但真正让《孽债》成为街头巷尾热门话题的还是1995年播出的电视剧版《孽债》,听说此后关于续写《孽债》的要求这十多年来从来没有中断过。
叶辛(以下简称叶):当时许多普通读者甚至市领导都问我,什么时候为这些孩子写续集,而当年的知青和他们下一代对《孽债》后面的故事更有期待。时隔17年续写《孽债》,这个故事十多年来一直在构思、魂牵梦绕,并非像外界猜测的只是为写续集而写。当《孽债》刚刚完成的时候就有写续集的想法了,因为对知青子女成长的关注,也希望把这五个孩子的故事继续。这些年来我一直比较留心知青的故事。而这些年我们这些知青见面时,谈的最多的不再是自己的青春岁月和目前的工作,子女们的工作、家庭、在社会上经历成为我们谈论的主要话题,所以我想我应该写一下知青子女现在的生活,也就有了这部《孽债2》。
早报:这么说《孽债2》是关于知青下一代的故事。
叶:《孽债2》并不只聚焦于那些知青子女,更多是一代年轻人的成长故事。我以前说过,知青子女走在路上和其他孩子没什么区别的,所以《孽债2》和知青的关系并不是太大,我更多着眼于一代人的生活。但知青子女的身份和经历,对他们的人生成长还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早报:为什么还叫《孽债》?
叶:这里的“孽债”显然已经不同于第一部中的含义,只是说这些孩子的出身永远带有“孽债”的痕迹,无论是小孩子时还是成年之后。另外一方面,既然仍然是讲这些孩子的故事,沿用“孽债”对书的销量有很大的帮助。
电视剧坚持先小说后剧本 早报:电视剧《孽债》这十几年一直在各地重播,这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一批批小说《孽债》的读者,看来影视剧对小说的成功有非常大的影响。
叶:对。但让我苦恼的是,这十多年来不断被“骚扰”,不断有影视公司找我要求我为《孽债》写剧本,很多公司甚至只要求我授权,提供简单的故事概要,编造一个离奇的故事就可以。这几年电视剧续集迟迟没有露面,因为我始终坚持小说完成后再改剧本。我的本职身份还是一个小说家,而且也不是每一本小说都能改成剧本。
早报:《孽债2》的故事离知青越来越远,电视剧还能引起当年的那种轰动效应吗?
叶:电视剧版权虽然还没有正式签约出售,但《孽债2》的剧本我已经开始在改写了,要拍电视剧是肯定的。知青们对《孽债2》还是会有亲切感。电视剧虽然不是直接讲知青,但知青下一代的故事还是能引起我们这些老知青的关切。知青们当年回到城市有一个融入都市的过程,而他们的下一代也面临着如何融入都市的问题,所以电视剧《孽债2》还会引起关注的。
知青40年我们平和了许多 早报:上山下乡已经40年了,你还准备继续写下去?
叶:我是最早离开上海加入知青队伍的,直到1979年离开农村,所以这些年来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10年时光。虽然已经写了几十年关于知青的小说,但我还会继续写下去。知青史应该可以像二战、抗战史一样不断地被书写,而且写作不局限于知青文学。知青史反映了整整一代年轻人和我们共和国的成长,读者对知青题材作品的热爱其实没有减退过,所以关于知青的作品是写不完的。我对知青史的文学创作,也对得起那段上山下乡的岁月。
早报:最近还有什么创作计划?
叶:明年我就60岁了,我们这一代知青也都将老去。我想创作一部作品纪念我们这一代人。上山下乡40年,一代知青人如何对待这个特殊的年份?虽然离开农村几十年了,但共同的生活经历让我们这些知青经常聚在一起,这是我们这个圈子最独特的地方。相对1980年代的激昂、1990年代的困惑,我们已经平和许多了。即使今年是上山下乡40年,但我们对这段历史已经很平静,毕竟将步入老年,更多的是回忆、纪念、反思。(记者石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