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三十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携夫人来到山东省曲阜市,参观孔庙。 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中新网1月3日电 香港《文汇报》1月3日发表评论文章说,东亚地区各国大都属于儒家文化圈,中日作为当代东亚两强,如果能率先以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基础,“礼之用,和为贵”,不仅对中日关系,对东亚各国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对于未来包括中日韩与东盟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肯定有利。中韩之间、中越之间也可以运用这一模式。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去年末的中国之行,有一项行程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到山东的曲阜,参观孔庙。他在参观后表示“回到了2500年前文化的原点”,强调了日中交流的悠久历史。福田和夫人一同观看在孔庙大成殿前举行的祭祀大典。福田表示:“日本也有"论语热",孔子的教导在今天的世界各地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意味深长。”他还说:“我感受到了温故知新。此次访问深受感动,今天收获良多。”在参观时他还回忆道:“我中学时就读《论语》。”在参观时这位日本首相还不断以日语念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之用,和为贵”等《论语》中的经典语句。
福田以这样的行程,向中国也向日本的舆论与民众,展示了中日两国人民虽了解却不太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建立在《论语》基础上的共同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完全应该而且有可能成为今后中日关系的基础。
福田提到中日文化交流开始于2500年前,在大约公元四、五世纪时,儒学经朝鲜半岛传到日本,从此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的文化、政治制度在东亚地区已经成为文明的来源。
那么为什么近代以来,同样属于儒家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却一度成为仇敌?从日本方面的原因来说,日本的精英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文明,以所谓和魂洋才的理念,开始了大幅度的革新;而大清的统治者一直昧于时势,无法革故鼎新,无法正面对应来自西方的挑战。儒学后期最重要的思想家、明朝王阳明的学说,在日本成为明治维新的重要思想源泉,而大清的统治者们却背道而驰。
率先现代化的日本转而欺负自己文化的恩师中国,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个时期的日本精英,在处理对华关系时,是完全不按《论语》教导的。战后日本在和平环境中,举国一致,致力发展经济,很大程度得益于儒家文化;然而在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大陆尚在文革时期,全国批孔,曲阜的孔庙被破坏,这种不正常的环境,使当时的中日关系也无法以儒家价值观作为基础。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例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夫人刻意显示自己的西方价值观,不惜刺激中国,破坏中德关系;两国没有共同价值观是非常正常的,双方应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不应趾高气扬地认为自己的价值观高人一等,特别是对中国这样拥有古老文化传统的国家,傲慢地摆出自以为是的姿态是无济于事的。
从这个对比可以看出,福田首相参观孔府,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共同的东亚儒家价值观,是东亚不同于欧洲的地方。中国大陆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由近年民间自发的《论语》热可以看出。和谐社会的观念,儒家文化中古已有之,这一观念完全可以运用到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因为东亚地区各国大都属于儒家文化圈,中日作为当代东亚两强,如果能够率先以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基础,“礼之用,和为贵”,不仅对中日关系,对东亚各国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对于未来包括中日韩与东盟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肯定有利。中韩之间、中越之间也可以运用这一模式。
欧盟建立的基础,共同的价值观是很重要的一环。人们往往认为在东亚没有类似的共同价值观,因为东亚没有欧洲那种源于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以及公民社会的传统。然而,以儒家文化为核心,重视礼义廉耻和诚信、重视教育、家族联系与家庭观念、包括使用汉字和筷子,这种东亚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展现了活力命。当然中日两国都在对儒家文化推陈出新,有新的超越,但是这一价值观的核心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福田首相的曲阜之行,可以使人们重新思考,所谓温故知新,其意义正在于此。(何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