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7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水立方”,右三为陈蕾。(照片由陈蕾提供)
不屈不挠 赢得各方信任
21岁那年,陈蕾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陈蕾说,选择学建筑是受到家庭的熏陶。“我的父亲是位设计师,母亲和姐姐也在建筑行业工作。”
那时的陈蕾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能够投身于一项伟大的奥运建筑,找到一份工作是她最迫切的愿望,但求职之路异常艰辛。“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建筑行业,女性并不受欢迎”。
然而,陈蕾天生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踏破铁鞋的她最终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泼辣的个性和顽强的意志敲开了中建集团的大门。
陈蕾深知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必须要有过硬的实力。工作后的很长时间里,她的生活轨迹只有两点一线,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宿舍和工地之间,从最基层的业务员做起,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钻研业务上。
她在建筑面积高达16万平方米的北京城市广场项目中,一干就是3年;又在国贸二期的项目中任技术部经理,这一干又是3年;随后的武警宿舍楼和北大生物城项目中,陈蕾以总工程师的身份得到了进一步的磨练。
数年间漂亮的“三级跳”使陈蕾赢得了集团上下的交口称赞。于是,当中建集团获得“水立方”工程后,陈蕾被任命为项目的执行总工。
然而,当业主单位、分包公司乃至监理公司得知这个皮肤白皙、身材纤瘦的小女子将出任项目的总工后,质疑声铺天盖地:就凭她的年龄和资历,能扛得起这个举世瞩目的工程吗?
当时的陈蕾只有33岁。众人的非议反倒激发了陈蕾更加旺盛的斗志。倔强的她下定决心,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陈蕾毅然地把家和孩子扔给全力支持她的丈夫和老人。“以前还会化化妆,进驻"水立方"之后,高跟鞋、裙子全部和我绝缘,除了牛仔裤就是运动鞋,怎么简便怎么来。”破釜沉舟的陈蕾重新开始了两点一线的生活。
大胆抉择 屡克技术难关
工程的难度超乎了陈蕾的想象。由于“水立方”的很多技术都是前所未有的,工作量是其他同等工程的2到3倍。不仅方案的构想、修改、实施离不开陈蕾,很多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她亲力亲为。
“水立方”主钢结构屋盖的施工,需要大量脚手架作为承重及操作平台,传统的扣件式脚手架租费高,搭拆费时费力。“一定要确保"水立方"钢结构按时封顶”,陈蕾逼着自己做出选择。一种采用先进技术的、质量轻、强度高、搭拆速度快、在国外应用广泛的新型模块式脚手架进入她的视野,可是国内没有大量应用的先例,也没有相关技术及验收标准,“反对”的声音占据了上风。
为此,陈蕾反复地进行理论计算和现场实验来验证可行性,同时又请来北京市的顶级专家进行多次专题论证。在计算数据和实验结果面前,她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决定“用!”
在施工过程中,陈蕾还遇到了很多以前不曾遇到的难题,比如混凝土原材的碱含量、氯离子含量超出现行国家规范要求、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发生冲突、世界首创新技术ETFE膜的应用等等。为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陈蕾主动向有关专家、生产厂家及参建各方征求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讨确定施工措施。陈蕾以女性特有的细致与柔韧组织和调动了各方力量,带领大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2006年6月16日,是陈蕾永远不能忘怀的日子。“水立方”主体钢结构支撑体系进行第二次(大跨屋面)卸载。在长达3个半小时的卸载过程中,陈蕾绷紧了身上所有的神经,眼睛紧盯着每一个环节,当最后一个千斤顶退出工作、钢筋铁骨成功屹立时,坚强的陈蕾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留下了激动的眼泪。各方对其长达两年的质疑,也在此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2007年7月17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水立方”。“你们设计得好,施工得也好”,温总理的勉励以及握手,已成为陈蕾一生中永远珍藏的记忆。“做这个项目所面临的挑战、学到的知识以及掌握的技术都是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陈蕾感慨万千。
期盼竣工 做回贤妻良母
经过近4年的努力,“水立方”也进入了竣工倒计时,陈蕾期盼着2月尽快到来。
“我都记不清承诺儿子多少回了,这次春节应该有时间陪陪家人了。”陈蕾说,这些年,要是哪天告诉家里能一起吃个晚饭,家人都会觉得是一个奇迹。特别是8岁半的儿子会在电话里反复地问:妈妈,是真的吗?确信无疑后,便会“噢噢——”大叫,然后兴奋地在沙发上翻跟头。
陈蕾自认不是个称职的妈妈。不过让她欣慰的是,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开始理解妈妈了。“他以前小,不太懂,现在知道了奥运会是怎么回事,也知道了"水立方"是做什么的,如今再提起我这个当妈的,自豪早已多过了埋怨。”带着家人到“水立方”观看比赛,成了陈蕾的又一个心愿,“跳水和游泳都是热门比赛,申请门票没有成功的把握啊。”陈蕾甚至退而求其次,“至少,测试赛是一定要去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