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古井每天都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提水。 |
位于蔡锷北路的长沙“水风井”。 |
长沙古井迅速衰退 文物局长呼吁民众参与保护
悠悠古井“城市记忆” 可否“把根留住”
长沙市民:谁来救救百年老井
建筑专家:让古井成为新楼盘、新社区的一景
文物局长:使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成为全民事业
文/图法制网记者 赵文明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湖南长沙白沙古井中的一汪清泉曾使多少名人学者流连忘返,“白沙古井”一时也闻名于世。
井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故乡的象征,所以自古有“背井离乡”之说。
历史长河古井作证
“碧湘玉泉,满之不溢,舀之不竭。”这是对长沙古井的一段描述。
据记者了解,长沙自古多井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分不开。资料显示,湘江流经长沙市境约25公里,浏阳河弯过九道弯到湘江。还有发源于浏阳的捞刀河,发源于宁乡的靳江、沩江等大小支流,为长沙这片古老的土地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因长沙城区筑于地势低平的河谷平原上,地下有着极为丰富的循环畅通、类型简单、水质良好的地下水,而且潜水面高,容易凿池打井。因此,在城区有数百上千年历史的古井也比比皆是,主要分布在易家坡、坡子街、潮宗街等老城区的街巷里。尤以位于贾谊故居内的贾谊井历史最为悠久,距今已有2182年历史,号称“天下第一井”。
“古井见证了古长沙历史,如果没有长怀井,就很难认定贾谊所居太傅府,更难探寻出汉朝时长沙王城。”今天上午,在修葺一新的长沙太平街头的贾谊故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初认定贾谊故居在太平街,多亏了这口长怀井。
据史料记载,西汉贾谊任职长沙王太傅期间,曾在其居住地开凿一井,上敛下大,其状如壶,传称太傅井或壶井,因杜甫有“长怀贾谊井依然”的诗句,所以又称长怀井,虽时光已流逝千年,但历代长沙文人均为贾谊这位文化巨匠曾在自己故乡生活过而感到自豪,许多诗人辞家以屈贾后人自命。
贾谊故居工作人员说:“长沙城屡有变迁,但有长怀井在这里,城区的基准就定下了。在这个意义上,许多考古学家把它视作准确认识古今长沙发展变迁的坐标。”
古井衰退速度惊人
“只闻其名、不见其形”是长沙众多古井现在遭遇的尴尬境地。
“水风井”位于蔡锷北路偏南一段,相传这里曾有五口水井,水源充足,故叫“水丰井”,因繁体的丰字很难书写,长沙人干脆写成了“水风井”。据了解,1988年,此地基建时发现古井一口,呈圆形,直径约一米,井内出土了一件青釉瓷瓶,上有“大和二年”的铭文,故推测古井建造年代至少在唐代。
为了解“水风井”现在的状况,今天上午,记者特意前往蔡锷北路进行了一番探寻。在询问了十几位市民后,最后在当地一位谭姓老人的指引下,记者在蔡锷北路的人行道上找到了这口古井。记者在现场看到,两个大铁盖已将两口古井牢牢扣上,井盖旁边的地板上有2005年7月由长沙市人民政府撰写的“水风井”简介。路上行人如织,如果不是当地老人的指引,谁也不能想到自己脚下会有一口千年古井。
“‘水风井’还算幸运,至少现在还能寻觅到踪迹,其他的一些古井现在只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给记者带路的谭姓老人对长沙古井的保护形势显得忧心忡忡。
记者从长沙市有关部门获悉,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旧城改造,长沙古井消失速度也在加快。相关资料记载,到1950年长沙市内共有水井3446口,且大部分在使用,而现在长沙城区仅存水井94口,仍在使用的有26口。
对于一批古井在开发中遭到损坏,另一位热衷于古井保护的长沙市民罗先生认为,在一些开发商的眼中,井只是一个取水的设施,既然现在居民用上自来水了,古井也就可有可无了。加之由于一些水井修筑的年代不详,更让一部分人认为,既然它不是远古的东西,也就没有多少文物价值,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大潮面前,拆掉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一件东西,它是不是文物,具不具有价值,并不在于其年代之久远,而在于它在一个时代中所具有的里程碑的意义。”
抢救保护面临尴尬
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古潭街黎家坡的遐龄古井,百年来一直承担着居民洗菜、洗涤用水,但前不久,原本清澈的井水却突然变成了“酱油水”。居民们想尽办法也无法让这口古井变清澈,面对这口已遭污染的古井,居民们不住地叹息:“谁来救救这口百年老井?”
清澈的井水怎么突然变质?对此,附近居民议论纷纷。他们认为,井水变质可能与附近一些烧烤店排出的脏水有关,也可能是井水的泉眼遭到破坏,导致污水渗入井内。
为了让遐龄井水重现清澈,古井所在的樊西巷社区人员多方寻找井水变质的原因,一些居民也主动加入到保护古井的行动中,他们还自发筹集资金,希望为古井井水恢复原貌做点努力,社区人员也特意在井边加筑麻石防止污水渗入,但仍无济于事。
为了拯救遐龄古井,当地居民向环保、文物、疾控部门先后求援,但因为缺乏相关法规和制度,相关部门都不便出面管理。
“古井作为文物,应该属于文物部门管理。”环保部门答复。
“按照文物法的规定,只有被列入了文物的古井,文物管理部门才好出面监管,而没有被列入文物的古井,文物部门出面管理没有法律依据,古井水质变坏,应该找疾控部门。”文物部门说。
“目前长沙市大部分居民饮用的都是自来水,经过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常年监测,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是,也有少数居民,其饮用的水源并不在市疾控中心的监测计划之内,而市疾控中心也没有接到这些水源的主管部门的监测委托,因此平日没有精力对古井水质进行监管。”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认为。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长沙众多古井中,只有白沙古井、长怀井等少数古井作为文物被文物部门纳入了保护范围,而其他散落在长沙市各个角落的其他古井,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陷入了苟延残喘的境地。
民众参与前途光明
古井之类的“城市记忆”是否要继续保留呢?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陈飞虎认为,目前我们的城市正处于“失去记忆”的年代,就古井来说,目前它的实用功能确实在慢慢弱化,但是这些古井至少保留着两三代人的记忆,有些古井还深深融入了长沙地名之中,如水风井、伍家井等。对此,陈飞虎建议:一般来说古井所占的地面面积不大,对一些大规模的开发并不会有太大影响,那为什么不将古井进行修缮,让古井成为新楼盘、新社区的一景呢。陈飞虎说,将开发项目与古井相融合,不但能更好地保护古井,也必定能提高新项目的文化内涵,特别是那些仍在使用的古井,更具有保护的价值。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能光靠政府唱主角,长沙市文物局局长曹凛认为,应该让民众也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
曹凛说,在西方一些国家,民间社团组织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十分明显。比如法、英、意等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常是以委托民间社团组织托管的方式进行的。法国即有这类民间社团组织18000个,英国有“国民信托”会员250万人,等等。这些组织、成员分散于全国各地,负责当地的遗产保护工作,使文化遗产真正成为了全民事业。现在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是政府在唱主角,过分承担了很多东西。这跟我们民众的保护意识有关。中国人向来喜欢“破旧立新”,不注重、不尊重我们自己的历史,不尊重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个传统由来已久。所以,让民众参与到这个事情中来,这很难,但并不是不能为。
据记者了解,长沙市文物局目前正在对全市文化遗产保留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对古井的调查也不例外。文物部门认为目前市民对如何保护古井有个误区,不少人认为一些井的年代很久远了,应该作为文物保护;还有部分人认为只有列入文物保护名录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对于长沙城区这么多古井仅仅靠文物部门来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文物部门每年都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文化遗产宣传活动,以提高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现在人们对自己身边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就古井列入文物保护名录来说,文物部门一般参照两条标准进行认定:其一、看古井的外观形制保存是否完整,建筑形态是否代表某一时代的建筑特征;其二、古井自身是否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包括古井自身的文化内涵以及是否与名人典故相关等。
中国民主建国会长沙市委石莉波认为,古城长沙原有不少古井,既给市民提供生活用水,又是城区的一道风景。随着城市建设和自来水的普及,现在城区的古井基本上废弃了。从用井水到使用自来水,是长沙城市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但社会在发展,任何事情都在发生变化。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如果能在城区恢复和建设一批古井,将有很多好处。为此,石莉波建议有关部门按照建设“背街小巷”的模式,把恢复建设一批古井与美化城市结合起来,对长沙原有的古井进行摸底修复。可以设想,随着一批古色古香、体现长沙历史面貌的古井的修复,长沙的风景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迷人。
法制网长沙1月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