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山大学新闻中心就艾云灿教授事件发表通报。新快报记者 王小明/摄 |
导师承认粗暴向学生道歉
■新快报记者 魏 凯
《中大博士诉遭导师虐待》追踪
中大校方声明“伤心博士”帖子“部分有依据部分失实”
昨晚近8时,中山大学在学校主页上公布了对“伤心博士”网上发文内容的调查声明,称帖中所描述的情况有一定根据,但也有部分内容与事实有出入。声明还称,艾云灿教授有较高的学术追求,科研压力非常大,缺乏与学生有效沟通,教学方式过于简单,导致跟部分同学关系紧张,对个别同学采取了粗暴的对待方式。
飞短流长
“教授”:将追究造谣者责任
经中大校方核实,此帖非艾云灿所发
“伤心博士”在天涯论坛上发帖后,至昨日回帖已经超过四页,其中一个署名为当事人“艾云灿”的帖子尤为受人关注,帖子开头称“听学生说天涯有一篇讲我的帖子,按照学生给的网址来看了看,忍不住注册了,就‘伤心博士’说的一些东西来说几句话”。
接着此帖就“伤心博士”的指责提出三点针锋相对的回应:
1.不知道这个所谓“伤心博士”出于什么目的发的这个帖子,如果你对我有什么不满,可以向学校反映。你一个人不行的话,那么你可以联合你说的那些所谓被我打击伤害的学生一起去,学校不是我开的,制度也不是我定的,总有你说话的地方,不要在网上发这些东西。
2.就帖子中所有列举的所谓“事实”,本人一概不承认,如有必要,将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
3.本人的学位和实力摆在那里,至于本人执教风格,并不适用于任何学生。不要怀疑中山大学的实力和水平,希望大家对此有所思考。
昨晚,经中大校方找艾云灿教授本人核实,此帖非他本人所发。
媒体爆料
艾教授不满学生混文凭
据称其曾说“多数人令我失望极了”
昨日有媒体爆艾教授在2006年网上答复考研问题时,曾谈到自己在招收研究生过程中的一些心路历程,他曾接收几名经苦苦哀求而录取的研究生。
“过去10年里,大约办理了5-6个。但是,我不会再这样做了……因为多数人令我失望极了……这类学生有这样共同特征:第一步,电话骚扰不断,死缠活赖地求你收下(几天后投降的总会是我);第二步,进入实验室一年内就开始表现出混文凭倾向(我常常公开表示不满和粗暴态度);第三步,找领导告状,要求换导师,说在我这里感到压抑;第四步,同事老师和领导考虑到他们可能出现自虐的危险情况,往往妥协收留。”
“第一,给同事老师们增加了负担(常被同事戏称为是在替我“擦屁股”);第二,次数多了,领导也会认为我做人处世缺经验(直接影响到我个人前途);第三,因为一个人搅乱了整个实验室气氛,让其他学生很久才能平静;第四,往往花了课题经费,做烂了课题内容,却找不到合适人选来接替完成工作。因为名额限制,一个萝卜一个坑嘛。课题就烂掉了……我是被他们拖苦拖怕了。”
由于艾教授拒绝接受采访,此内容是否真为本人所述仍有待考证。
调查结果
校方昨晚公布调查结果
艾教授有较高学术追求
昨晚8时许,中山大学在其官方主页上公布了对事件的声明,称帖中所描述的情况有一定根据,但也有部分内容与事实有出入。
声明称,“经与艾云灿教授以及艾教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进修人员和部分转出的研究生个别谈话后,调查小组了解网上帖子中所描述的情况有一定根据,但也有部分内容与事实有出入。(如文中提及一位同学“要求以硕士毕业不被同意。自己要求退学”,事实是该同学因其家人要求继承产业而主动提出退学。艾教授考虑到他已有多年的科研积累,现在放弃比较可惜,因此建议其以硕士学位毕业。又如,“学生父亲下跪”一事,与事实不符。)”
对于“伤心博士”称曾遭受艾教授打骂侮辱一事,声明里解释说,由于“艾教授有较高的学术追求,对所有实验室成员包括自己的要求都非常严格,每天都亲自动手做实验到很晚。因为承担多个国家重大课题,艾教授科研压力非常大,由于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教学方式过于简单,导致跟部分同学关系紧张,对个别同学采取了粗暴的对待方式。”
声明还证实,艾云灿教授本人也承认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是非常错误的,他已向学生道歉,并表示愿意再次为此道歉。
专家说法
学生、导师为何矛盾激化?有专家称
“师傅带徒弟”模式是主因
从这次“伤心博士”网上发文指责遭到导师虐待,联想到2004年上海交大9名博士不堪充当廉价劳动力,联名罢免自己的博导,一再爆发的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矛盾显示了事件背后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昨日下午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专家们把矛头对准了目前“师傅带徒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广东省教育厅一位匿名专家表示,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师傅带徒弟”,这种模式应该被打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博士生的高水平创造性成果的产生,往往依托于良好的学术氛围,并受到一个优秀的学术团体的熏陶和启迪。在未来社会里,孤军奋战是难以做出高水平的创造性成果的。学科的交叉、融合,往往会产生新的生长点,形成新学科。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博士生的培养,依靠集体的力量培养高层次人才,将代替现行的导师负责制。”
华师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学一名教授说,“许多导师抱怨研究生素质一代不如一代,这只是就学术能力而言,不够全面。其实现在学生把大量精力投到英语、计算机等专业,受考研、出国、考证等‘俗务’干扰很大,研究素养肯定要打折扣。但这些学生就业率高,受到市场肯定,那么这种应用型的培养思路也没有错。”
该教授还表示,应该建立适应不同需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尝试将研究生教育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课程为主,扩展知识量和知识面,弱化论文,而加强文献综述、社会调查等应用能力的培训和作业;另一种要求研究和课程并重,注重理论研究能力,并鼓励学生继续攻读博士。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招生规模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改变,而应该代之以小组式和团队型的培养模式。市场需要的并不都是研究型人才,高校只有优化师资结构和资源配置,建立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这不仅有利于解决研究生扩招和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也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