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民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农产品和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入乡镇企业就业,开创了“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
据统计,1983~1988年,乡镇企业共吸纳农村劳动力6300万人。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通讯》首次出现“农民工”一词,随后这一称谓逐渐被广泛使用。
关键词:离土又离乡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对外开放和城市改革的深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劳动力提出了旺盛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适时调整限制政策,准许农民在不改变身份、不改变城市供给制度的前提下进城务工就业,呈现出农村劳动力“离土又离乡”的新模式。1989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200万人迅速增加到3000万人。
关键词:从部分限制到积极引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市就业面临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严峻形势,一些城市对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采取了限制性措施,全国农民工数量增长放缓,一些地方出现农民工短期回流。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为了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对农民外出务工采取了积极引导的政策。2003年和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的通知》等,农民外出务工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关键词:从高度重视到系统扶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2006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强化服务,完善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对全面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系统性的指导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特别是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进城务工遭歧视、正当权利受损害以及就业技能低、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专项治理,清理和取消了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增加了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