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士兵突击》的魅力及对中国电视艺术创作的启示(图)

一组数字,一个场景,一串名词;偶像剧在十年浴火中重生

  先说一组数字:

  腾讯网举办2007年度电视剧票选,《士兵突击》以37821张票稳居观众最喜爱的电视剧榜首。该剧从2006年年底在陕西台首播,到2007年年底,百度网上的跟帖高达100余万条,并且是一边倒的称赞。有的跟帖一条长达一万余字。此前,即使最火爆的电视剧《亮剑》,网上跟帖也不过1万余条。

  再说一个场景:

  2007年夏天,在北京某地举行《士兵突击》上星仪式。
以“许三多”为代表的7名士兵出现在仪式上。他们场上端坐,满面黝黑,而在7名士兵周围,分别围着五六个文艺女生,她们从全国各地自费而来。这些女生是清一色的80后、90后。

  还要说一串名词:

  伴随着《士兵突击》的轰动,互联网上一些新名词频频产生,如“突迷”、“兵迷”、“钢丝”、“突粉”,等等,代表的都是为《士兵突击》而倾倒的观众。前几日,这些观众又有了地域区分,比如上海的“突迷”称自己为“兵团”,而广州的“突迷”则称自己为“突粉”。如此等等,居然成为一种时尚。

  一部作品,一部被称为“三无”的作品(即无大腕儿、无女人、无男欢女爱情节),何以在全社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它迫使中国当代艺术家作一些思考。

  《士兵突击》在中国普通观众中自下而上引起轰动,这是2007年中国电视剧的一个独特现象。它的火爆出人预料,其火爆程度堪称中国有电视剧以来的一个奇迹。而在这个出人预料的火爆背后,是经历了10年低谷徘徊的偶像剧的浴火重生。

  有人说,在2007年,由《士兵突击》引发的“励志”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我认为此论断尚显不足,必须还有一句话作补充,那就是《士兵突击》的成功,从根本上颠覆了偶像剧的原有内涵。什么叫偶像剧?演艺明星、时装模特、超男超女,等等,它是对种种“星”们演绎的作品的概括,这些作品曾主导了一个时期的艺术舞台。然而过段时间之后,当人们忽然发现,这些“养眼不养心”的艺术正在高挑着泛娱乐化的彩旗远离大众而去时,对这类作品的“重生”期待便成为观众的共同愿望。恰逢其时,《士兵突击》应运而生。它为10年徘徊的偶像剧创作开了一个新生面,也为中国电视剧的艺术创作开了一个新生面。

  第 1 2 3 4页

   《士兵突击》:一部“接地气”的作品,也是一部“三通”作品

  《士兵突击》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巨大的轰动效应?作为该剧的策划人,也是《亮剑》、《雄关漫道》、《沙场点兵》等多部军事题材电视剧策划人,军旅评论家李洋有这样一句质朴的概括:这是一部起点很“低”的作品,它同时又是一部“接地气”的作品。所谓起点“低”,是因为它没有大腕儿、没有女性、没有恋情这些吸引观众眼球的所谓市场“硬指标”,因而不被一些电视台看好,所以从一开始也就没有任何炒作。因为不被看好,于是便给了创作人员以平常心态和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也使编导人员丢弃了过去对当代军营和当代军人的随意拔高和美化,一切都回到了生活的原生态。也正是这样一种纯朴自然的创作,赋予作品以特有魅力和巨大成功,被称为是一部“接地气”的“回归”之作。

  看一看钢七连的战士们,对“接地气”这个非理论语言的概括或许我们会有更直观的理解:史今、伍六一、许三多、成才……他们一个个性格各异,却都可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蓝本,亲切得就像邻家兄弟。但在他们平凡琐碎的流年里,又闪烁着一种高于生活的理想光辉。按照剧中老七的话说,钢七连是一个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站在院子里的人。钢七连就是理想的化身。我以为,钢七连未必完全代表当今部队的现实状态,但它是理想——是当代军人的理想,也是我们这代人的理想。

  一部老老实实反映生活本来面貌的作品,换来的是老百姓真真切切的“口碑”。引用策划人李洋用圈内行话概括的表述:“这是一部"三通"作品”。所谓“三通”,一是无地域之别——南北“通吃”;二是无性别之分——男女“通吃”;三是无长幼之序——老少“通吃”。这个“吃”,是艺术语言,它表明的是作品艺术魅力对观众的征服。《士兵突击》这样的“通吃”效果,在中国电视剧历史上先例不多。今年,有影响的刊物《新周刊》的年度封面人物为“虚构人物许三多”,而2006年,是著名教授、百家讲坛热点人物易中天。

  应该说,《士兵突击》起到了其它形式无可替代的教育效果,甚至影响了无数青年的人生选择。有90后的青年谈感受说:正是看了《士兵突击》,我选择当兵。有年迈老者称:看了这部电视剧,我一定要我的孙子当兵去。

  2007年秋天,中央电视台播出关于征兵的公益广告,广告词这样写道:你想当许三多那样的士兵吗?那就来当兵吧!参军光荣。伴随着播音员浑厚优美的声音,屏幕上身着戎装的许三多转身一笑,其憨厚、质朴和纯真让无数青年产生由衷的向往和钦敬。这就是艺术的力量,这就是艺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引领作用。

  被《士兵突击》的魅力倾倒的观众如今已跨越国界。目前,这部作品已影响到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百度帖吧上有这样一条跟帖:“"海外兵迷"请来报到”。于是华人世界成千上万的“突迷”们的跟帖蜂拥而来。海外观众称:这是国内电视艺术的杰作,也是认识中国军人、长华人志气的力作。一部电视剧,能在海内外华人心灵中产生如此巨大的震撼,这恐怕是编导们始料未及的。

  第 1 2 3 4页

   《士兵突击》的精神寻求,当代观众一条“回家”的路

  轰动之后冷静思考,《士兵突击》这样一部没有真正意义反面人物的作品,之所以为当代观众所接受,最重要的是作品契合人民群众的审美期待,是社会大众期盼理想精神道德回归的渴望。

  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我们国家从经济建设到人的精神面貌,变化翻天覆地,有学者这样总结,30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停地在变化,变化是30年的不变主题。可以说,在这个巨大的变化中,我们整个国家已经迈上了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30年之后,当我们的经济已经接近世界强势阵容的时候,我们却突然发现,我们也曾丢掉了一些我们本不该丢掉的东西,这就是理想品格的东西。30年来,军队也在改革,军营也在变化,但基于军营的特殊氛围和国家安全需要,有一种东西没有变,那就是传统和理想。因为一支军队如果没有了理想和传统,那就没有了精神,也就没有了灵魂。80年来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就是对党的传统的秉承和发扬,所以,当富强了的社会似乎在充满惆怅地找寻这种精神时,《士兵突击》以艺术形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精神回归的家园,给了人们一条回“家”的路。

  苦孩子许三多的成长经历是条梦幻之路,他真实平凡,吃得起苦,受得起累。他的赤子之心自始至终得到的是无微不至的爱护。这些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在精神层面能长久存在的理想吗?当许三多用特别虔诚的表情对伍六一说“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时,那份“不抛弃、不放弃”的执著精神触摸到了今天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末梢:没有心计,没有暗算,没有潜规则,更没有争斗,只要努力做好,是泥巴也能变成钻石。这种干净明朗几近纯粹的天真,不正是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所渴望的一种人际关系吗?

  《士兵突击》作为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它给中国电视艺术创作、特别是军事题材艺术创作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第 1 2 3 4页

   启示之一:积极向上充满阳刚的思想追求永远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主流

  《士兵突击》的成功,不仅让我们的电视艺术家振奋,而且也让我们的学术界思想界为之兴奋不已。那就是在当今社会生活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层面有人把躲避崇高当作荣耀,有人把看破红尘当作深沉时尚,有人把英雄壮举当作傻呆愚钝,社会层面担心人生信念发生动摇时,我们惊喜地看到,作为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多民族国家,崇尚英雄,追求阳刚,积极向上依然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主流。

  曾几何时,有人把艺术市场与主旋律人为地对立起来。好像一提走市场,就必然偏离主旋律而走旁门左道,打“擦边球”;而一提主旋律,也必然认为那是没有市场和观众的“思想概念戏”。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误区。《士兵突击》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说明,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对弘扬高尚精神的艺术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艺术家面对这个大市场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启示之二:正确认识观众审美需求,提供雅俗共赏高水准艺术作品

  《士兵突击》给当代电视艺术家的思想震撼应该说是很大的。过去一谈选题,不论电视媒体还是创作人员,有个先入为主的认识,那就是只有那些打打杀杀、悬疑探案、男欢女爱的戏,才能适应眼下观众的娱乐需求,才能够满足市场需要。而那些张扬思想旗帜和理想光芒的戏,属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正是缘于此,荧屏上的“武打”、“特务”、“言情”戏一部接一部,几近泛滥。《士兵突击》作为一部“三无”戏受到普通民众的如此青睐,说明不是观众的审美能力太低了,而是你根本没有向观众提供雅俗共赏的高水准的艺术作品。

  启示之三:军旅电视艺术家理当成为军人形象的“美容师”和形象设计师

  《士兵突击》的成功,让千百万观众如此痴迷地喜爱军营、喜爱军人,这给我们当今的军旅电视艺术家同样以深刻启示,那就是如果把艺术家比作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话,作为军旅电视艺术家,还应该有个宣传人民军队伟大形象的崇高使命,他们理当成为军人形象的美容师和形象设计师。

  在今天这样一个和平年代,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人民群众对军队和军人生活的了解,已经有了较大的局限性。除了执行抗洪救灾等特殊使命之外,老百姓对军人的了解更多地是借助于媒体,特别是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因为它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因此,向人民群众展示什么样的军人形象,便成为军旅电视艺术家的光荣使命,也是神圣责任。观众通过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了解当今军人在干什么,目的是获得一种“安全感”,满足心理上的一种安全需求。如果你展示的形象多是奶油小生,训练如花拳绣腿,那么老百姓就会不满意,甚至不放心。在这个方面,军旅电视剧创作曾走过了从探索到创新的艰难过程。一个时期,有的军事题材作品偏重于将军世家、豪华场面,这些作品因流于概念化和模式化,曾被批评为“穿军装的贵族戏”。正是在不断总结探索中,军旅电视剧艺术呈现出今天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局面。演绎军人生活靠“两场”,战争生活靠战场,和平年代靠“操场”。在某种意义上,这个“操场”戏更见电视艺术家的功力。作为一部真正再现基层士兵生活的戏,《士兵突击》为军人形象加了“分”,为人民军队添了彩。期待军旅艺术多一些这样的作品。

  胡锦涛同志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士兵突击》以艺术的成功诠释了这段论述的精辟。文化是“化”人的,艺术是“养”心的,学习文化,把素质“化”高,鉴赏文艺,把心的境界“养”高,靠高素质高境界的人去坚守我们神圣的精神家园,才能确保我们的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电视艺术家的光荣使命。

  (本版照片为电视剧《士兵突击》剧照,叶浩鹏合成)

  第 1 2 3 4页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