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1月8日电(记者王艳明)“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句诗让阳关家喻户晓。可如今,昔日的阳关已不复存在,只剩下周围的十余座烽燧,目前就连这些烽燧也出现了病害,急需实施保护。
据了解,史籍记载和相关考古表明,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的阳关镇境内,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阳关曾在汉唐之际中西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在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沧桑之后,阳关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周边的十余座烽燧,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墩墩山顶的被称为“阳关下耳目”的阳关烽燧。
兰州大学和敦煌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不久前在调查中发现,阳关烽燧主要是用土坯和芦苇构成,长期以来,雨水冲刷和沙尘侵蚀是造成阳关烽燧破坏的主要原因。目前古阳关周围的烽燧的抗风化能力已经接近承受能力极限,出现了表层剥离、墙体开裂坍塌等病害,随时都有倒塌和破坏的可能,急需实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