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研讨“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多位代表认为———
“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相比,中国文化的发展是滞后的,中国是文化大国,但是不是文化输出的大国。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积极影响力的确不尽如人意。”昨天在京举行的“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在铁凝看来,我们的文艺作品中能够成为经典的中国形象,恐怕只有由中国人自己创造,别国的作品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现在中国文坛已有一批优秀作家,“在为读者奉献出充满时代魅力的中国形象”。但是,“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一个看起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当下成为了一个亟待关注的大课题,这本身就蕴含着被研讨的多重意义”。
与会嘉宾、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李建军表示,现在某些作家的市场号召力非常大,“但是作品里包含的是什么?”一些当代中国长篇小说中,甚至存在作家“污辱人,对人毫无爱意”的迹象。李建军表示,对一些艺术家而言,“艺术就是艺术,文学是作家自己的,而不是属于国家的”。但是“必须意识到,并不是自己的一切都有被写的价值”,“作品一旦出版,就要影响他人,而你作品中的形象和作品中你的形象就成为一个时代的形象,成为一个国家形象的一部分。”
原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吴秉杰表示,当下有些所谓中产阶级写作,反映中国文学的时候提供的是虚假信息。譬如,一些表现白领生活的小说中,有人轻轻松松就拥有了财富,可事实上,“他们的工作非常辛苦,起早摸黑,压力很大”。对反映社会底层的写作,“倘若都是凄凄惨惨,而没有表达底层的奋斗和追求,没有日常生活的宽裕和希望所在,恐怕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国家形象”。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