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施正荣专访
“环保就是最大的慈善”
查看原文:www.bundpic.com
他是入选2007 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唯一的企业家。他曾是中国最富有的人。由于从事环保产业,去年他被《时代》称为“全球环保英雄”。因为环保,他和前美国副总统戈尔、英国查尔斯王子成为惺惺相惜的好友。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他作了二十场关于环保的演讲。除了企业家身份,他说,对环保、节能和新能源等领域,“我应该很有良知”。
文/ 李琴
2007 年12 月14 日,北京展览馆,施正荣登台领取了这年的又一个奖项:“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他是其中唯一的企业家。他身后的一块大屏幕上,不断滚动着的解说词写道:“施正荣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的绿色产业的出现和壮大并非一纸梦想。”
去年最后两个月,施正荣拿奖拿到手软,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时代》颁发的“全球环保英雄”和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一年之前,伦敦某媒体赠予过他一个更骇人的头衔:全球最环保富豪。成为名人,43 岁的施正荣用两年时间做到了。
2005 年10 月19 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CEO 约翰•塞恩访华。传言塞恩在出行之前列出了5 个要会见的中国商人:网易丁磊、阿里巴巴马云、盛大陈天桥、百度李彦宏和无锡尚德的施正荣。相比4 位在网络界已经翻云覆雨的大腕来说,从澳大利亚归国不过5年的太阳能科学博士施正荣还是个陌生的小人物。
但从科学家到商界巨子的传奇来得太过迅速。
不到两个月,施正荣担任董事长的无锡尚德公司在纽交所成功上市,以15 美元发行价发行2638 万份美国存托凭证(ADS),筹资4 亿美元,成为首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大陆民营企业。又过了27 天,尚德股价冲破30 美元,总计上涨38%,以其个人持有6800 万股计,纸上富贵约161 亿元。
自此,施正荣荣登中国富豪榜的首把交椅,名声大振。
施正荣的出现直接带动了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兴起。首富的传奇吸引了大量国内企业和国际资本涌入光伏领域。“500-600 家。”这是施正荣给出的一个粗略的统计数字。他远在澳大利亚的同门们也纷纷追随,有人统计,回国创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博士共有12位,他们都在国内光伏企业位居要职。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王磐璞评论:中国新能源还只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0.2%,把奖颁给太阳能产业的企业家,显示出主办方对新能源事业的特殊重视。施正荣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则说:“除了从事环保产业之外,我应该对环保、节能减排和新能源都很有良知。”
最好的时代
为参加“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礼,12 月14 日下午2 时,施正荣从无锡飞抵北京,一进香格里拉酒店房间,他开始向随行的副总经理解晓南抱怨,“空调温度调得太高了,房间里人热得流汗。”记者见到他时,他仍怒气未消,“也不知道是什么毛病,他们居然开着窗户开空调!”
施正荣告诉记者,一旦发现房间热得要命,自己就有种“罪恶感”。他说:“我在老家给父亲盖的房子全部都是太阳能发电,上海新盖的房子全都是地热空调、太阳能发电。”
施正荣酒店房间的电视里,正在播放2007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施正荣关注气候大会,对记者说“:我刚看新闻,昨天戈尔发话,抨击美国政府是拖了气候大会的后腿。”
施正荣和戈尔私交不错。2007年4 月,他在美国和戈尔谈了3 小时。戈尔对施正荣说:“要在有生之年让所有人意识到气候变暖的威胁,咱们赶紧Do Something 吧。”后来,戈尔访华,两人在上海碰头,共进晚宴;饭后,施正荣开始考虑给戈尔捐款的事情。
当记者重提此事,施正荣哈哈大笑,“已经捐了。”去年7 月7 日,在包括上海在内的全球7 个城市举行的声势浩大的Live Earth 演唱会,施正荣是幕后的资助者之一。
施正荣对戈尔推崇备至。2005 年,《难以忽视的真相》刚刚出炉,施正荣就号召尚德的员工“每人必看”。和戈尔一样,施正荣也喜欢和人谈天气。12 月11 日,无锡的“第二届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 ,东道主施正荣上台演讲。也许《难以忽视的真相》给他印象太深,听他演讲让人有一种看戈尔纪录片的错觉。他利用大量图片和数据来展示一系列的环境危机、生态灾害和气温上升等。记者事后笑称他跑题,他大叫:“你都没注意我们论坛的主题吗?全球气候变化与新能源的责任,我才是那个没有跑题的人。”
2007 年,他在各种场合演讲20 多次,台下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学生济济一堂。他最喜欢的听众是政府官员,“因为他们是政策的决策者”。
他在演讲中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是“BeyondBusiness”( 超越商业)。他解释:“从事新能源可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光伏产业超越商业本身,是更大的事业和理想。”施正荣也不否认,这些宣传环保的演说和公司利益是紧密联系的。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简单清晰:开发新能源是应对气候变暖必须要做的事情,而针对决策者的环保宣讲可能为这个行业赢得政策支持。
随着全球变暖的深入人心,新能源已经成为了企业界一个最为热门的商机。回忆当年与约翰•塞恩的聚餐,施正荣判断,“纽交所之所以如此重视尚德,不仅是因为尚德本身,也与纽交所正在与纳斯达克在全球范围内争夺优势资源有关。”这个逻辑也很简单,塞恩看中的并非无锡尚德为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而看中的是诱惑无限的中国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在能源短缺的大背景下,国际资本市场毫不掩饰其对新能源行业的青睐。
欧盟一项研究称,到2050 年,太阳能发电占全球总发电量的30%,到本世纪末占75%。施正荣雄心壮志,至少我们将成本降为每度电1 元钱,这个市场无穷大。
施正荣承认,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跟查尔斯打交道
2005 年12 月14 日,无锡尚德上市当天,太太张唯对施正荣说:“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我就管如何花钱。”
那正是施正荣最为风光的日子,他登上中国首富的宝座不过数日。施正荣和张唯宣布成立施氏家族基金会。施正荣的理由很简单:“以前没钱啊,现在上市有钱了,就该做慈善了啊。”此时是2006 年1月14 日,无锡尚德上市一个月。
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专门关注气候、环保、能源和全球变暖问题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主题早就定了,关注气候和环保。” 施正荣告诉记者。施正荣对家族基金会所知不多,他负责掏钱,“大约500 万美元吧。”他说将来基金会可能会考虑向公募转型,“看太太做得如何了。”
张唯是上海青浦人,在澳大利亚做了十几年财务,管起钱来得心应手。只是到了选择做什么项目的时候,她便会征求施正荣的意见。“当时她问我,要不要做一个上海青少年科技节,我说这个值得做。”张唯也对这个项目尤为得意,孩子们创造的东西令人吃惊,比如,用牙膏盒子做的车子,用太阳能驱动。“他们现在是孩子,通过孩子可以影响到很多人,至少6 个人。”
基金会成立之前,施正荣夫妇和杨澜、吴征等人曾组成一个中国商人代表团去英国访问,见到了有“有机狂人”之称的查尔斯王子,参观了一个叫作PoundBury 的小镇。这是查尔斯王子在15 年前利用他的王子信托基金做的一个生态示范小区,所用材料都是最环保、可循环的建筑材料。
张唯心动了,回国之后筹划着拷贝一个同样的示范生态社区,用传统的木材修建房子、办有机农场、以可再生能源发电等。她跑了不少地方,最后找到了崇明岛——因为全上海只有那里有处女地。然而,当地官员的一些话让她的热情有所下降:你是不是可以来做一个食品加工厂?
一年后,施正荣和张唯又去了一次英国,再度见到了查尔斯王子,这次谈合作,即将“王子基金会”引进中国。查尔斯王子和中国企业家共同出资,关注中国古文化,比如四合院、中医和古琴等。
“和他打交道,我最大的感触是,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施正荣说。张唯说:“我把慈善看作是我的事业,在我的下半生里占据主要的时间。”在施家有个习惯:有人的房间才开灯。施正荣至今还记得:一个10 年前的晚上,当时3 岁的儿子起床上厕所,他帮忙将卫生间的灯打开,儿子回了房间后,又迷迷糊糊折回去将卫生间的灯关上。解晓南则对施正荣的一句话印象深刻:“环保就是最大的慈善。”
“没有偶像,是我们这代人的特点”
S= 施正荣
B=《外滩画报》
B:你拿了很多奖,《时代》颁发的全球环保英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和中国最佳商业领袖等,你最看重哪一个奖项?
S:我觉得这些奖项还是比较符合我本人的理想和从事的行业,都是和绿色相关。你应该也听了我的演讲,我说,靠我一个人是不够的,要靠一大批人。我对环境资源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非常着急。我儿子今年13 岁,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他们这一代人就会看到结果。
B:你对“全球最环保富豪”这一称号有何看法?
S:这是去年英国媒体封的,他们可能仅从这两个角度:一,我上了富豪榜;二,我从事环保产业。我认为他们当时并不了解我,仅仅从事这一行业和本人怎样看环保还是应区别对待。除了从事环保产业之外,我应该对环保、节能减排和新能源都很有良知。
B:我听你的演讲,你很喜欢提到“全球变暖”,最早什么时候接触这一概念?
S:1983 年,为了学英语,我从“美国之音”, 第一次听到“GreenhouSeEffect”(温室效应)这个名词。当时有个美国老师,给我们讲到不少“全球变暖”的概念。那时候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并没有切身感受。
最大的体会是回国之后,基本没有下雪天。我小时候,江南的雪动辄一尺来厚,屋檐吊着冰棱。2001 年和2002年冬天,每年大约有一个星期,河流会结冰,之后几年就没有了。我在长春读大学的时候,经常去南湖上滑冰课,气温在零下30 多摄氏度。
2003 年我们全家到哈尔滨看冰雕,那里比长春冷,但温度也才零下15 摄氏度。这些过程让我体会到全球确实在变暖。
B:很多人对戈尔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有异议,认为有些数据存在漏洞,更指责戈尔夸大其词,你怎么看?
S:一年半以前,确实有一些这样的说法。现在科学证据证明全球确是在变暖,而且变暖是与人类活动有关。按事实说话,地球温度确实升高了0.8 摄氏度。
B:你和戈尔关系不错?
S:去年4 月,我们在纽约第一次见面,是朋友介绍,他对我的故事已经非常熟悉了。今年1月9 日,他邀请我参加纽约的一个“太阳能与气候变化”的论坛。
B:你们都谈了些什么?
S:主要是气候变化,他尤其谈到美国政府对气候变化无动于衷,并感觉悲愤。他是个很有魅力的人。我曾经问他,你想不想参加大选。他明确表示不会参加大选,他说运用他的知识和经验去宣传气候和环境问题,这样受到的尊敬和影响远远超过一个总统。他说,如果我做一个总统,我可能很多想做的事情都做不了。
B:你会考虑给他捐款吗?
S:捐了。去年7月7 日举行的LiveEarth 演唱会,我就是资助者之一。
B:大约多少?
S:还是不讲为好,反正不是小数。
B:为什么要成立尚德基金会和施氏家族基金会?
S:尚德基金会是公司掏钱,家族基金会是自己掏钱,公私分明。家族基金会在2006 年1 月14 日成立,距离尚德在纽交所上市不过一个月。以前手头没钱啊,只能几百万捐一捐,上市之后,稍微有点钱就开始做慈善了。目前还没有对外募款,看将来做得如何,看我太太有没有能力做了。现在主要是我太太在做,我会帮帮忙。
B:觉得太太做得如何?
S:我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以后应该慢慢会请专业的人来做。
B:现在国内诞生了很多基金会,李亚鹏的“嫣然基金”、李连杰的“壹基金”,都有些争议。
S :(大笑)你应该没看过我什么绯闻吧,没听说我从什么地方弄笔钱来建设豪宅?我本来就是正面人物呀,阳光之子(注:施正荣是太阳能产业的领军人物,媒体赠与“阳光之子”称号),四面都是阳光照在我身上,是个透明人物,想做坏事也没办法做啊。
“我做宣传,不仅为了推广产业”
B:你以后会考虑把企业发展放到一边,并全力关注慈善吗?
S:我希望把尚德引向一个方向,即有我无我都一样发展,但是现阶段,很多人和我讲,你不仅仅是尚德的CEO,你还是这个行业的CEO,这是一个新型的产业,下面怎么走,并不是每个人都看得清楚,还需要引导。我年纪还轻,不至于马上要退休,我也希望这个产业能够独立,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我的目标是,5 年之内,将每度电的发电成本降低到1 元,达到这个目标,这个产业将是无穷大。你别说我瞎吹牛,我有实实在在的方法,我们内部的成本目标就是如此,价格是市场决定的,但成本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如果这个产业发展好了,说不定我只花费20%的时间在企业上,其他80%的时间会做一些教育和呼吁的工作。
B:你觉得中国企业家在环保方面可以做什么?
S:可做的事情多了,首先,每一个企业家要教育自己的员工有节能和环保意识。最关键的,还是企业家要有这个意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企业家绝对不能唯利是图,企业家实际上是最幸福的人,他可能是最辛苦的人,但同时也是成就感最高的人,何况他日子过得好,所以他是最幸福的人,企业家境界一定要高一些。
B: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全球变暖,意识到了新能源的必要性,这应该是你事业发展的一个契机。
S:当然是,我一直宣传全球变暖,绝不仅仅是为了推广我们这个产业。很多人都说,你是不是在做市场游说?如果我做市场游说,没必要这么兴师动众。最重要的是,让更多人知道全球变暖的危害性。如果你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这个产业是做不好的。你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才能定好位。
“我更习惯科学家角色”
B:也有人指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太阳能产业的前景,开始冲进来,市场开始混乱,这个产业将难以为继。
S:能源危机是现在的大势。每桶石油已经涨到100 美元,你看看这个大趋势,现在还有什么可用的?我只要抓住了太阳能这个根本,我不管政府什么时候出台政策,我只要集中精力把发电成本降下来,我还担心这个产业的前景吗?这就是事情的本质。
B:媒体喜欢强调你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型,你更习惯哪个角色?
S:科学家。我在技术上比较强,虽然现在我花在技术上的时间不多,但是讨论起技术问题,我还是思路很广。我不管考虑什么问题,都从科学家的角度出发,比较有理性,有定律。还有一点,我总觉得科学家的美誉度比较高。
B:很多人都尝试这种转型,但成功者不多。我采访过一些人,他们都指出一点,你擅长抓住机会。
S:这个说法只是外因,企业做得好,肯定要抓住机会。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很谦逊,科学家的毛病是高傲,目中无人。我恰恰相反,对谁都很尊敬,这样我就能发现机会,发现人才,也容易和人合作。我认为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型,两点很重要:一是有市场意识,二是有整合资源的能力。
B:刚开始也不是一直这么顺利吧?
S:我走过的过程也是痛苦的。不过有了上面这些因素,就相对容易很多。
B:如果当初没有回国,你作过假设吗?……
S:当年我在澳大利亚过得已经很好了,在澳大利亚的社会金字塔上,已经是最上面的百分之三了。当初拎着两个皮箱过去,干到这个水平已经不错了。
B:是什么事情刺激你回国?
S:我就是喜欢挑战,喜欢折腾。我很少有不工作的时候。在澳大利亚,我不工作的时候,就是陪陪老婆孩子。当年我们全家人坐了同一班飞机回国。
B:很多人把你当偶像,那你有偶像吗?
S:好像没有。没有偶像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