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新年到来,81岁的潘世华成了四川省开江县长田乡最忙碌的人:挨个探望他的172位“干爹干娘”。
礼物不多:一挂鞭炮,一斤冰糖,一斤软糖。可94岁的黄俊玉比得到了什么宝贝都开心,她咧开掉光了牙的嘴,瞧着“大儿子”潘世华,笑得脸上皱纹根根舒展:“干儿子让亲生儿女们变得孝顺了。
”
八旬老人竟认下172位“干爹干娘”,这事儿在哪里都堪称奇闻,可长田乡的老老少少却早已不以为“奇”。提起已有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潘世华,乡亲们赞佩有加:“他改变了乡风。”
潘世华说,拜认“干爹干娘”,最初来自一句气话。
2001年,本乡83岁的老人郝汝益像乞丐一样流落街头。潘世华一打听,才知道他被两个儿子赶出了家门,只好住在臭气熏天的猪圈旁的一个破烂小屋里。愤怒的潘世华将老人的儿子们批评了一顿,结果招来一顿辱骂:“多管闲事!”潘世华气坏了:“你们不认这个爹,我来认!你们不养,我来养!”从此,潘世华有了第一个干爹。
他随后对全乡80岁以上老人的境况做了走访调查,调查结果让潘世华失眠了:不少老人遭遇不肖子孙,甚至被虐待。一天半夜,潘世华突然大叫一声从床上坐了起来,被惊醒的老伴吓了一大跳。潘世华告诉老伴,他决心用拜“干爹干娘”的方式,刺激那些不孝儿女,去影响和改变他们。
说干就干。趁节日和老人生日,潘世华着手实施拜“干爹干娘”的计划。一时间,那些不肖儿女的冷嘲热讽甚至谩骂包围着他。熟人一见面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潘老头,你又在外面找老汉(四川话,意即父亲)啦?!”
久而久之,冷嘲热讽变成了亲切的交谈,误解慢慢消除。潘世华的举动带出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那些不赡养父母的“不肖子”,害怕潘世华到自家来拜“干爹干娘”,悄悄改变了对老人的态度。
2006年的一个场面,至今令乡亲们难忘:一个被潘世华感化的“不孝子”,在95岁老母亲含笑去世后,来到潘世华的家门前,“咚咚咚”磕头“谢孝”,含着眼泪说:“潘世华大哥让我做了两年真正的人。”
潘世华保存着一本“爷娘簿”,上面记录着“干爹干娘”的基本情况:生日、住址、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等。其中年龄最大的97岁,最小的83岁。近两年来,潘世华年岁大了,腿脚不利索,探望住得远的“干爹干娘”的任务,就交给他的儿女和孙辈完成。
长田乡党委书记周晓琴告诉记者,在潘世华的带动下,长田乡成为远近闻名的“孝敬之乡”。(新华社记者刘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