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换届风险 银行暗停政府贷款
本报记者 邓心
紧缩货币政策在2008年初已经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日前记者在采访中得知,银监会已向各大商业银行发文建议注意贷款风险,而列在高风险贷款前两位的一是房地产,另一个则是政府贷款。
建、中、工行在依次股改上市后,随着垂直型风险管理体制的建立,各地分行行长们与地方政府的利益默契虽然越来越少,但地方政府也试图打造自己的嫡系银行,“银政合作”还是“银政博弈”,正在成为商业银行一个棘手的难题。
贷款后遗症
事实上,关于政府性贷款的风险,早已引起各大商业银行的注意,建行在2007年夏天就已发出警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换届的1982、1988、1993、1998和2003年,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都出现了阶段性增长高点。适逢各级政府换届之年,各地方投资冲动仍较难抑制。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产能过剩行业投资也再度大幅度增长。2007年铝冶炼、水泥等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出现强劲反弹,一季度投资同比增长49.3%和39.4%。过往一组典型数字是2003年一季度贷款从2002年一季度的4000亿增长到8000亿元,二季度又从上一年的3000亿增长到8000多亿元。
2007年底,央行行长周小川和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分别在公开场合提示政府换届风险。
中行台州某支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长表示:目前该行已开始实行最严格的企业分类,并且基本上停办了与房地产有关的贷款。对于政府贷款现在则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尽管对目前采取的措施并未多讲,但对2003年的“疯狂贷款”该行长则显得心有余悸。
尽管2003年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和城市化进程在事实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其后遗症明显。上述行长表示:“除了那些收费的公路项目之外,很多项目根本不具备造血功能,根本没有还款能力,各行对此都有惨痛的教训。”
目前各家银行均已经获得2008年的贷款额度,此前停办的各类贷款已经恢复正常发放。与往年各大银行信贷激增的情形不同,由于监管层对各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进行严格控制,今年各家银行从央行所获得的贷款额度普遍少于往年,其中中行的指标更是减少了200亿元。
银政博弈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范剑平指出:“2002年地方政府换届完成后,新一届地方政府为了突出政绩,积极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和城市化建设。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6月末,地方项目投资同比增长40.6%,高出同期全部投资增速8.9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也提高到86.9%,比上年同期提高6个百分点。为了争取投资项目资金,许多地方政府对银行施加影响,从外部推动了信贷扩张。”
糟糕的是,地方政府的城市化冲动、投资动力比起10年前要更强烈。一些官员认为,现在是大规模城市改造的最佳时机,因为城市对房地产的需求可以支撑起城市化的成本,而再往后成本会越大。
2006年以来,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之间的“银政合作”、“打捆贷款”现象愈发普遍。2007年4月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各类打捆贷款的通知》,但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此令执行情况差强人意。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3年的“疯狂贷款”之后,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对市场风险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提出了系统、详细的要求和规定,银政博弈浮出水面。
真正的风险
与以往将贷款额度设为全年考核的做法不同,根据央行规定,2008年各商业银行将“按季上报贷款额”,以便主管部门及早发现问题。
如果说银行的风险管理可以通过主管部门的“窗口指导”等特殊方式予以规避的话,今后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将会明显增大。而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将让银行手中的资产数量不断减少。
瑞银证券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师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观察到:中国政府似乎已经开始放松了对于银行的保护。从QDII项目的实行就可以看出这个趋势,因为居民和企业都看到了资产流动带来的好处,所以很快会得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速度。
在居民储蓄得以多样化流动的同时,企业也倾向于绕开银行而从其他渠道进行融资。
2007年的最后一次加息也为银行敲响了警钟:存贷款上调幅度不等,将利差由2007年初的3.6%压缩到3.33%,而存贷款业务一直都是中国银行业最重要而且最稳定的盈利来源,也正是高利差帮助中国银行股成为香港股市最炙手可热的股票。
但稳妥的利润来源也遏制了银行寻找新的盈利模式的冲动,中国银行的非利息业务所占比重过低——这为其竞争对手寻找到了市场缝隙。
如果2008年通货膨胀继续给政府施压,那么导致银行盈利能力削弱的利差变化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对于存款总额巨大的中国银行业来说,即使是利率微小的调整也会引发利润上的巨大影响。《财经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