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次贷危机对我国影响不会太大
记者:随着我国逐渐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经济运行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2008年,世界经济大体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林毅夫:就目前我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位置而言,发展的快慢,都会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其他国家发展的快慢也会影响我国。
2008年,世界经济的走势会怎样?目前尚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原因在于美国次贷危机会不会继续恶化下去,会不会造成美国经济的萧条?目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些专家认为,由于居民房贷所出现的次贷危机,银行业的损失目前估计将会达到4000亿美元,但是,可能会波及写字楼贷款、企业贷款,如果这些危机也发生,银行业的损失将会高达8000亿美元,那样人们可能会对银行体系失去信心,导致银根紧缩,经济出现萧条。美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世界的30%。如果美国出现经济萧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难免会大一些。也有些分析家认为,美国的金融体系比较健全,再加上美联储和欧盟、日本的中央银行高度关注美国的次贷危机,政策比较灵活,随时会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应该可以避免银根过度紧缩而出现经济的萧条。
记者:如果美国的次贷危机持续恶化,对我国会有哪些影响?
林毅夫:当然,我们希望世界经济能持续繁荣,但即使美国发生了比较大的经济萧条,对中国的影响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也会相对小一些。虽然美国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但是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大部分还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活必需品。这些产品的需求受收入变化的影响比较小,因为生活必需品不论收入是高是低都得消费。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收入弹性比较小。如果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出现萧条对日本和欧洲的影响会大一些,因为他们出口到美国的是非必需品,其需求受收入影响比较大。一个明显的例子,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2002年和2003年美国经济疲软。但是那段时间中国对美出口仍然强劲增长。
根据上述判断,我个人认为,不管国际经济是繁荣或是相对萧条,2008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比较快速的增长。这是因为我国产业升级的空间很大,投资增长还会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另外,这一两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增长也会不慢。在较高的投资和消费增长下,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自然也会较高。同时,即使国际经济的疲软对中国出口增长速度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有一个好处,就是随着国际经济疲软对石油需求量的下降,石油价格就不会那么高涨了,有利于降低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不会像目前,石油价格已经突破了100美元每桶,甚至有人预言会达到150美元每桶。
我国目前确实面临着比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记者:从国内的角度看,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提出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您认为目前有明显通货膨胀的征兆吗?
林毅夫:中国经济在2003年走出了19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经济高速增长,每年都超过10%,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投资快速增长。投资还没有完成之前是需求,2003年前通货紧缩,背景是生产力全面过剩,各行业的供应都大于需求,价格才会不断下降。2003年以后,国内投资高速增长,出口增长也非常快,消费增长也不慢,这三个高速增长,带来了2003年后我国经济总体的高速增长。但是2003年到2006年之间,我国是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增长每年超10%,物价水平却很低。因为原来过剩的生产能力有一个逐渐消化的过程,最明显的变化是,国家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分了16个部门,2003年的时候物价上涨4个部门,下降12个部门,上涨的是建材、能源、金银珠宝、农产品,其他的价格都还是下降的。随之后面几年的高增长是过剩生产能力的消化,到2007年1月,物价下跌的就成了6个部门,上涨的变成10个部门,这代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比较均衡。
这些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强调要加强宏观调控,避免投资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就是因为投资建成之前是需求,建成之后就变成供给,过多的投资造成的生产力累积在一起就容易出现产能过剩,转换成通货紧缩的压力。而且在我国的投资当中,经常出现“潮涌”现象,就是投资同时涌向某个产业。比如2003年的建材、汽车、房地产。这样一来,这些产业就更容易出现过剩产能。
今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因为,第一国民经济已经趋于均衡,过剩的生产力已经消除得差不多了。在此背景下,目前我国确实面临着比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因为只要投资增长快一点,出口增长快一点,消费增长快一点,再加上国际自然资源价格增长比较快,都会演变成比较高的通货膨胀。因此需要进一步抑制投资和消费的过度增长,这就是货币政策由稳健变成从紧的原因。
记者:您刚才谈到投资增长快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投资的快速增长也是造成目前通胀压力较大的主要原因呢?
林毅夫:我想投资增长快有正常的原因,也有不正常的原因。从正常的原因来说,因为我们还是一个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即使现在各行各业的生产能力都过剩,但是产业升级的空间还很大;第二个方面,国内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加使得资金相对丰富;第三个方面,吸引的外资多。因为从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比较好的产业基础,形成了成熟的产业群聚,劳动力又相对便宜。在此状况下,很多国外的加工企业,尤其是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就把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来,利用中国便利的交通,素质高价格低的劳动力作为出口加工基地。同时,因为中国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巨大市场,一些发达国家也把自己高端产品的某个生产线放到中国来,以便进入我国市场。10多年来我国一直是世界第一、第二的外资吸引国,现在每年达到600多亿美元。
但是也有不正常的原因。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加快,公民的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公平,财富向有钱人集中,而有钱人的消费倾向低,因为毕竟日常消费在少数的有钱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很小的一部分,满足了消费,剩余财富自然用于投资。收入低的人,消费倾向高,但是收入有限,并且,由于社会事业改革不到位,更不得不增加储蓄;第二个不正常的原因就是人民币投机,大量热钱涌入中国,我们不得不被迫增发人民币,造成银行的流动性过剩;第三方面,跟地方政府有关,许多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GDP。这些都是造成这些年投资增长过快的原因。针对这些正常或不正常的原因,政府应该对投资给予政策上的引导,采取有“保”有“压”的措施。
现在出现通胀的压力,正说明我国过去几年宏观调控取得了成绩。原本通缩时过剩生产能力现在消耗得差不多了。但是,在国民经济中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动力都很大的情况下,过剩产能消失了,立刻就会面临着通胀的压力,这正是事物的两面性,不断更替。就目前情况看,前几年的投资偏快所产生的过剩生产能力还不是特别巨大,因此我认为,政府在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方面还是有效的。
调整利率效果会更好
记者:2007年央行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调高利率,加大回收流动性的力度。决策层对经济调控的动作为何如此频繁?您认为哪种调控方式更好些?林毅夫:流动性过剩与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过快有关,如果政府不采取这样的措施,2007年的投资增长可能更快。每次微调同时也是对市场发出的一个信号,个体投资者对全局的形势不是很清楚,这些信号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决策有一定的提醒作用。如果信贷突然紧缩,造成急刹车会造成经济增长大落的不利影响,所以,每次进行小幅度的调整,看看实际结果怎么样,不够的话再继续调。2007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6次上调利率就是这样一个原因。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是从紧的货币政策的两种方式,我个人主张更多地采用利率政策,因为提高前者,固然可以减少贷款资金的总量,对投资有抑制作用。但是从以往的经验看,每次提高存款准备金,受挤压的主要是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就业的主要途径,中小企业受影响,失业的压力就会比较大。这与我们改善收入分配,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目标相违背。因为就业存在压力,低收入者收入就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是银行贷款,能拿到贷款的都是大企业和有钱的企业,等于是这些企业得到了补贴,这对收入公平是不利的;第三,是城乡差距的问题,要缩小城乡差距主要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如果中小企业受影响,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就低,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因此提高准备金,固然能起到抑制投资的目标,副作用也是明显的。
提高利率,一方面能减少投资和消费需求,对抑制通胀起到正面作用。同时,不会出现副作用,还有其他正面作用。提高利率,对中小企业而言,他们的投资回报率较高,可以支付得起较高的利率,贷款不会受到影响,中小企业得到较好的发展,就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有利于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三方面也有利于抑制我国目前在资产市场上过热的情形。尤其在较高的通胀压力下,储蓄利率如果是负的,等于把储蓄赶向资本市场,造成资本市场过热。
记者:这几年,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巨额贸易顺差,这种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对国内经济的运行产生了哪些不良后果?今年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的平衡状况?
林毅夫:国际收支不平衡,就是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存在双盈余,造成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这对内对外都会有影响。首先是增加了国际摩擦,因为我们出口的产品都是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生活必需品,在世界经济疲软的境况下,我们出口增加很快,容易让外国政府把我国作为替罪羔羊,说成是他们国内失业增加的原因,其实这是一个借口,制造一些不必要的争端,恶化了我们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会造成更多的热钱涌进来,投机我们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为了投机人民币升值,他们就要将外币变成人民币,我国政府就要增加货币的供给,造成银行的货币流动性增加。随着外汇的积累增加,国际投机分子就认为人民币升值可能性更大,就会通过各种渠道投机,造成外汇积累更快,投机更多。另一方面,外币换成本币涌入中国之后,一般不会放在银行,而是再去投机我们的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加剧资产市场的过热,增加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上的难度。
我国社会总需求的调整一方面要实行宏观调控,避免投资过热的出现,在未来形成过剩产能,造成通货紧缩和出口增长的压力。另一方面要启动内需。国内消费难以启动和收入分配不均有关,改善收入分配,同时提高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消费增长就会较快,产能过剩就不易存在,出口也会相对减少。所以,社会总需求调节好,国际收支也会比较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