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商部门历时两月摸底得出的调查结果有望于本月公布,这项针对外资进入楼市的专项调查,被业内人士认为是“限外”政策出台的信号。
舆论对“限外”新政策的期待大多集中在是否继续加大控制外资进入房地产的力度,那么对于外资炒房究竟是 “堵”还是“疏”呢?
“限外令”力度虽大效果却不明显 从2006年开始,中央各部委就先后发布多个房地产行业限外政策,从那时候起外商投资中国房地产行业就已经有相当的难度,除审批期延长之外,境外资金结汇困难程度也大大增加。
连续出台外资投资房地产管理政策,目的就是抑制外资进入炒房,平抑房价。一年过去了,房价依然高涨,外资通过多种途径投资房产的热情更是有增无减。
2007年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为32043亿元,其中利用外资539亿元,比重虽不大,但增长率却高达72%。
许多房地产业内人士认为,外资之所以一如既往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因为六部委的171号文件,并没有从根本上限制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无论在一级市场、对外商在华投资项目转让和股权转让、二级市场、中介、还是在对外资企业办公用房的管理等方面,对外资的实际限制作用有限,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对于“限外令”的效果,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不能期待有太多的变化,毕竟只有一年的时间,限外令自身也需要有一个自我完善、逐步提高和落实的过程。”
“限外”新政没有时间表 商务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马宇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时认为,真正对我国的房地产价格起到哄抬作用的是那些看不见的“热钱”,也就是那些变相,不直接以房地产公司的名义进入房地产市场所谓的“隐性资金”。一些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时注册的是服务业,甚至是制造业的公司,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在本行业,而是从事炒楼。
马宇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说明外资在我国的房地产领域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也没有具体的数据说明外资在我国房地产业比重到底有多大?这仅仅是国家工商总局对外商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比重的一个调查,并不一定意味着“限外”新政的马上出台。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外资对于中国房地产业的影响不大,比重也比较低。所以说,外资是中国房价的罪魁祸首说法还有待考证。
马宇认为,相对于某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不良企业而言,那些经过审批并且在商务局备案的地产企业才是真正应该重点监管的对象。(张娜邱天)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