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海燕 杨晓斌 景 鹏 近两年,本市在新农村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和力量,在京郊实施包括“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的“三起来”工程。这项惠农工程是否见成效?正值寒冬,记者分三路下乡进山实地踏访——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对那里的冬天都会有一个刻骨的感受:冷!
气温本来就比市区要低3到5摄氏度,又没有统一的供暖设施。
农民御寒,不外乎烧炕、点小煤炉、烧“土暖气”。条件差的,裹着老棉袄死扛!
京郊300万农民的冷暖牵动着市委、市政府的心。
从2006年起,本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启动了包括“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的“三起来”工程,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农委、市建委、市科委等十几个部门联动,集中政策、资金,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
这个冬天,农民屋里暖和吗?近日,记者走访了京郊农户。
30万土炕变“吊炕”
数九寒天。
推开昌平区长陵镇康陵村刘淑兰家的房门,深深浅浅的绿意扑入眼帘。只见窗台上、桌子上、地上,到处摆放着芦荟、文竹、吊兰、杜鹃、万年青等新鲜绿植,好似一座大花房。一支插在花盆里的温度计显示着当前的室温:16摄氏度。
“今年屋子里暖和,我家这几盆花也长得旺!”正忙着伺弄花草的刘大姐笑说。
暖从何来?
刘大姐指了指横亘在墙角处的大炕,“喏,还不是靠它!”
凑上前去仔细端详,这炕的模样有点儿特别:两米宽、三米长,三面床沿上都包着三合板,透着干净整洁,有几分席梦思的感觉。可再一看,咦,怎么是悬空的?低下头去一瞧,哦,下面有六根柱子撑着呢。
原来,这就是近两年在京郊颇为流行的“吊炕”。
说起这“吊炕”的好处,51岁的刘大姐乐了,“上下两面都能散热,这屋子可比从前暖和多了!”
镇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和从前的土炕相比,“吊炕”不仅散热好,而且综合热效率高,可以达到70%以上。正常情况下,能使室温提高4到5摄氏度。
热效率提高了,烧柴禾也少了。“早晚各添一把柴,这炕能热乎一天。”刘大姐算了算,照这么烧,一年能省下两三千斤柴!
提起这铺炕的造价,刘大姐更乐了。原来,搭一铺“吊炕”少说也要600元,可市里、区里、村里层层都给补贴,自己家一分钱也没出!
数字开心的何止刘大姐一家。据统计,近两年本市通过实施“暖起来”工程,已经在昌平、密云、平谷等10个远郊区县搭建“吊炕”30余万铺,70余万农民得以在热炕头上温暖过冬。
5万余只生物质取暖炉进农家
这个冬天,怀柔北宅村村民刘宝祥家取暖不烧煤了。
不烧煤,烧什么?见记者疑惑,老刘咧嘴一笑,“走,带你看看我家的新式取暖设备!”
跟着他钻进院子里的一间耳房,只见一台1米多高的灰色长方形铁柜稳稳当当立在中央,柜身上印着六个大字:生物质取暖炉。
老刘不慌不忙,当场做示范。只见他从蛇皮口袋里捧出一堆一寸来长、筷子般粗细的灰褐色颗粒。“这叫做生物质燃料。”刘宝祥告诉记者,这种燃料是以废弃的农作物秸秆、树枝、杂草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因为炉子的综合热效率高,每天烧个两三袋(五六十公斤)就够使。
说着,他就把那堆褐色颗粒“丁丁当当”倒进燃料口,跟着调节配电箱上的按钮,设置火力大小和温度。“这炉子连着热水管线,热气一会儿就能传到屋里头。”
记者跑到北屋,摸了摸暖气片,果真有点烫手。屋里的一支温度计显示:室温16摄氏度。
“用这炉子取暖,温度绝对能保证,而且比烧煤便宜得多!”刘宝祥算了算,一个冬天大概需要烧生物质燃料3吨,一吨380元,合下来顶多一千多元。可要是烧煤,1500元也打不住!
现在,北宅村48户人家家家都在用这种炉子取暖。“政府给补贴,我们每户只要掏500元钱,还有专人送燃料上门。”刘宝祥对此非常满意。
数字像这样的生物质取暖炉和生物质炉,在京郊已经推广了5万余个。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