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经济体握起手来,会产生怎样的力量?人们希望能够在1月14日的北京找到答案。
届时,来访的印度总理辛格将和中国领导人一起,向世界展示这两个东方大国关系的进展程度。
据悉,这位印度开放经济政策的“奠基人”将在访华期间唯一一场演讲的题目定为《世界经济中的中国与印度》,足见他对两国合作的重视。
如果能找到中印之间经济合作的合理支点,辛格将不虚此行。而在此之前,印度最大的商业公司信实集团已经敲定与上海电气之间价值200亿美元的电厂建设“大单”。显然,这200亿美元会成为中印这两个增速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加强合作的窥豹之管。
寻找新空间 让中印两国领导人关注的是,相对于两国庞大的经济规模,两国双边经贸虽然近几年增长很快,但是依然规模较小。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副所长孙士海指出,中印经贸只占中国外贸的1%,占印度外贸的8%,在两国的外贸比重中都还很低,因此,增长的空间还是非常大。
他认为,中印当前产业外贸易比重较大:仅仅印度铁矿石对中国出口,就占了50%的比重。今后,还应该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增长。
据悉,辛格总理此行,将推动双方一些大型项目的合作。比较准确的消息是,印度最大的商业公司之一reliance(信实)集团,就将与上海电气签署大约2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共同在印度建设发电厂。以龙头企业的合作,带动两国之间的经贸融合,印度方面的意图十分明显。
据了解,印度的“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实现“包容式增长”,经济发展要惠及更多的穷人。这就势必会增加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而印度的工程承包市场也必将越来越开放,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印度政府最近计划投入350亿美元,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显然是中国公司面临的巨大商机。
事实上,尽管印度目前已经是中国在南亚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但相对于韩国、日本,中国在印度工程市场已经属于后来者。例如,德里-孟买之间一条投资1000亿美元的工业走廊计划,其中不少项目就在不久前收入日本公司囊中。
利益“共舞” 企业在双方市场巨大的商业机会折射了中印两个超大经济体之间的联系:不管自己是否愿意,在绝大多数时候,这两个相邻的大国都会在一个舞台上共舞。同为世界上增速最快的两个经济体,中印之间的“和谐舞蹈”,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根据印度央行副行长RakeshMohan透露,印度截至2008年3月的2007财年经济规模将升至1万亿美元。而中国在短期内赶超德国,跻身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呼声也愈发猛烈。
与规模同样骄人的是增速。最近10年来,中印平均每年都保持着7%~9%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学家普遍预计,2008年,中国GDP仍将保持10%左右的高增长,印度也将有9.4%的增速,中印等新兴国家2008年将取代西方工业国成为全球经济的火车头。
中长期的预计则更为乐观。高盛集团在其报告中指出,到2050年,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在内的“金砖四国”股市市值将成长66倍,它们将拥有8亿中产阶级人口,超过美国、西欧与日本中产阶级的总和。它们将在能源、天然资源、资本三大市场扮演主角,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消费市场。
孙士海分析,有两个共同因素造成了中印的经济腾飞,一个是全球化,一个是各自国内的经济开放。从外部因素上说,中印各自凭借自己的比较优势成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国。从内部因素上说,改革开放则促进了中印自身经济活力的释放。而中印又都是大国,也就是说可以持续受益于这两大利好,因此,中印的经济腾飞将是可持续的,起码会有几十年时间。
“自贸区”障碍 2005年,印度对中国实现顺差8亿美元;2006年,印度出现逆差40亿美元;2007年,这一数字则上升到100亿美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室主任胡仕胜指出,通过这一组数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中印经贸的一些体制性障碍。
胡仕胜分析道,印度目前对外的反倾销案50%是针对中国。而中国企业到印度的投资,只要涉及敏感行业,也会经过“安全”审查。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印度对“中国制造”的恐慌心态,他们担心庞大的逆差会压垮印度刚刚兴起的民族制造业。也正是因为这种恐慌心态,中印之间的自贸区协定也迟迟未能签署。
早在2006年胡锦涛主席访印期间,双方就约定要展开“区域贸易自由化安排可行性研究”,并于2007年10月之前提交报告。但是,这份报告迟迟未能面世。而据消息灵通人士介绍,印度官方已经暗示中方“不要对自贸区协议产生会有突破的期望”。据了解,此次辛格访华,印度贸易与经济委员会已经准备了谈判方案,双方仍将就自贸区问题进行磋商,但短期之内中印自贸区谈判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胡仕胜表示,中印经贸已经从传统优势领域呈现向非优势领域拓展的势头,中印经贸将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过程。因此,我们应更多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动经贸增长。对于印方在自贸区问题上的顾虑,也要给予理解,不能操之过急。(杨磊)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