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政长官办公室13日开放,吸引不少市民参观及拍照留念。 来源:香港文汇报
大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为中英联络小组的会议场地,具有历史价值 来源:香港大公报
中新网1月14日电位于香港中环坚尼地道的前任行政长官办公室13日首次开放予公众参观。据统计,当日共吸引1,600人次入场。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这座被评为三级历史文物的建筑物,早9时许已见等候入场的人龙,每人均拿着相机,排头位的市民表示,主要会观赏建筑物的风格,“看看在这里的工作室是怎样环境,在这里工作是怎样,而且我读建筑,入面的建设都值得去看看。
”亦有市民说,这类的开放日能够帮助市民了解更多政府的运作。
巿民穿过电梯,来到2楼前行政长官董建华办公室。平日庄严的会客室,成为市民拍照的背景。因为建筑物的面积及承托力有限,每次只准最多20名市民同时参观,而且每人平均最多逗留10分钟,而全幢建筑物最多只可容纳80人。
这座建筑物约在1905年兴建,建筑物四围有彩色玻璃,充满欧陆建筑风格。曾经是私人住宅,及后被用作多间学校的校舍,更是中英商讨回归安排的重要场所。据悉,该楼原为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的物业,五度易手后辗转改建成为前任行政长官办公室和接待宾客的地点。多段历史背景的古物都集中于一处,令本身已是三级历史建筑的大楼更有历史意义。
大楼在九十年代曾为中英联络小组的会议场地。三十岁以上、曾亲身经历回归过渡期的参观者,都到大楼参观和拍照留念。中英联络小组开会的大型会议室和供成员使用的大型长枱,以及当年国务院向董建华颁发的特首委任状,至今仍保留在大楼之内,引起市民伫足细看。
早上九时多已在大楼门外排队的陈先生,昨天带着照相机几乎影遍大楼每个角落。他说,该大楼是董建华办公的地方,极具历史意义,而且大楼经历几个时代,饱历沧桑,所以一直很希望可以参观办公室。他希望特首曾荫权的办公室亦可以一样,开放予公众参观,令市民加深对特区政府的认识。
本身对历史建筑有浓厚兴趣的任先生说,大楼墙壁和柱石仍然保留西方于二十世纪初的建筑风格,而且在过渡期曾是中英联络小组会议场地,参观这个对香港未来有深远影响的大厅,别具意义。大楼曾经为香港设计中心,当时已参观过大楼的任先生称赞,楼内的物品都得到妥善保存。
昨早亦是十时多到达的马同学表示,从历史课中得知大楼曾经数度易主,建筑风格保留浓厚欧陆色彩,因此很渴望到场参观。她对历史和历史建筑都十分热爱,即使没有其它同学陪伴,仍然看得兴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