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效果图。本文照片由洛阳大遗址保护工程办公室提供
1月9日,阳光洒在洛阳古城路上,站在这里北望市区,林立的高楼大厦与蓝天白云相汇,路南侧刚刚崛起的高楼鲜亮夺目。就在这条路东段北侧,砖墙围起了一片地,出租车司机万师傅说:“这块地圈起来好长时间了,只见人车进出,不见高楼起来,挺神秘的。”
考古人员在这里静悄悄地连续作业一年完成了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发掘工作。发掘显示,作为隋唐洛阳城郭城正门,定鼎门沿用时间长达530年,是目前所知我国古代都城城门中沿用时间最长的。
三“扣”城门今始开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诗句道出了古都洛阳的历史沧桑,作为我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早、历史最长的古都,洛阳是中国古代史的缩影。
从2006年12月开始,为了配合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公园建设,考古人员对定鼎门遗址进行了长达一年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此次已是考古人员三“扣”定鼎门。
早在1954年,考古人员对隋唐洛阳城进行过多次钻探,基本掌握了城址的范围、形制及平面布局。见诸史料的定鼎门的确切位置也在这次田野考古中得以确认。
199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洛阳唐城队与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共同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定鼎门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取得了新进展,但农用灌溉渠及小企业厂房等一时难以搬迁,因此定鼎门遗址的全貌仍是雾里看花。
2005年,隋唐洛阳城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大遗址。洛阳市筹集资金达8000多万元用于定鼎门遗址地表建筑物和农户的搬迁,为定鼎门遗址的第三次全面保持性考古发掘开辟了“绿色通道”。
“这次不仅发掘了城门本身,还以城门为核心,对周围各种古代遗迹、现象、地貌、地形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分层发掘、清理,为复原不同历史时期的定鼎门提供了更多资料和信息。”此次发掘领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陈良伟博士说。
清晰的足印让人浮想联翩
在考古人员的手铲与毛刷之下,定鼎门渐渐露出了真面目。定鼎门遗址由平面呈长方形的墩台、三个门道、东西飞廊、东西两阙和左右马道组成。东西飞廊和东西两阙分别位于墩台两侧,和墩台呈平行对称分布。这是隋唐以来,都城城门中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骑墙设阙的城门式样。
墩台是城门的基础。盛唐前期的定鼎门墩台由黄土夯筑而成,东西长近50米、南北宽约24米,面积有如今两个篮球场大小,夯土细密结实,墩台四周还包砌壁砖。三个门道均采用梁架结构,门道宽5米至5.5米,南北进深各约20米,门道中部皆置单重门扉。城门楼的高度约15米,相当于如今的5层楼高。其城墙的宽度历代不等,隋代在2米左右,唐代为3.5米,宋代达到8米。城门可以分为四期八段,各期皆有遗存保留,为我们了解各期城门建筑构件的式样和城门形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正对皇城正门端门,两门之间为定鼎门大街,这是隋唐洛阳城中最重要的街道,宽度达到116米,比北京长安街还宽。考古人员对这条道路延伸出定鼎门外的部分进行发掘,发现最宽处达到140余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宽的古代都城道路。而且其路土多达16层,最早为隋代路土,最晚的为新中国建立前后的路土,说明自隋唐洛阳城建设之初,直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条道路一直在使用,时间长达1300多年。
发掘还显示,定鼎门虽然在建成以后经过几次改建,但大体布局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到了北宋末期,金兵大举入侵,定鼎门极有可能由三个门道改为一个门道,意味着洛阳作为北宋西京政治地位的降低和城内人口的锐减。
史料记载,隋炀帝是第一个经过定鼎门的帝王,如今,“洞开”的定鼎门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呢?
去年8月初,考古人员在定鼎门外不远的分别属于晚唐和北宋初年的路面上进行细致的清理。继发现一串串人的足迹后,晚唐地层中又有几枚不为大家熟悉的动物蹄印被清理出来,大家纷纷猜测:牛、马、骡子等的蹄印根本没有这么大,这会是什么动物的蹄印呢?
咨询洛阳市王城动物园负责人后得知,骆驼属典型的偶蹄动物,这与现场发现的蹄印基本吻合。经与活骆驼蹄印的比对和其他途径的求证,完全证实了所发现的动物蹄印就是骆驼蹄印。进一步发掘后,150平方米的地面,200多个人与动物的脚印、蹄印以及数十条的车辙痕迹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其中几个光脚印,五个脚趾都还清清楚楚。
仍有问题待解
所发掘出的密集的人、动物足印和车辙,让人不难想象当年定鼎门车水马龙的情景。但这些印痕是如何留下来的呢?
据参加此次考古的专家推测,印迹被保留应属偶然。大概是在一场大雨之后,人、动物和车辆从这条道路上经过,因雨后土质松软,故留下了清晰的印迹。不久一场洪水不期而至,洪水携带的淤泥覆盖了这些印迹,才使这一串串足迹历经千年仍得以完整清晰地保存。
此次发掘出的印痕上面的确覆盖着多层淤泥。据专家介绍,洛阳隋唐城遗址逼近洛河建都。都城择河而居,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便于解决城池居民用水;其二,便于排泄居民生产生活废水。此前,虽然多数都城择地于河流附近,但均不敢迫近河而建。原因很简单,惧怕水患。洛阳隋唐城能够迫洛河而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随着千余年来的经验积累,至隋唐时,已经具备了抵御水患的经验,并能治理水患;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隋唐两朝已经具备了兴建大兴水利工程的能力。
田野发掘还表明,始于隋,终于北宋末年,定鼎门外都有大面积洪水淤土堆积。这种情况说明,隋唐两朝,洛河依然是洛阳的隐患之一。然而,即使是这样,专家目前的推测也未必是密集印痕得以保留的最终解释,这样的解释也许会启迪着新的发现。
去年3月21日,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政府联合在发掘工地现场举行了洛阳市大遗址保护现场会。大遗址保护工程是落实《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内容之一。定鼎门遗址正是得益于这一工程的实施,才得以全面“重见天日”。
定鼎门遗址的考古发掘已经结束,这只是保护展示工程的开始,紧接着将是展示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据介绍,该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设计可分为建仿古式建筑展示原址和回填后模拟展示。
洛阳市现已规划修建一座集遗址展示、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大型遗址公园。届时,定鼎门遗址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公园。(崔志坚)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