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14日电 (记者刘诗平、刘琳)农村金融向来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瓶颈”。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这个“瓶颈”问题有望在2008年逐步得到改善,金融支农亮点将会频频闪现。
亮点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突破100家 在农村金融改革进程中,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填补了试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
2006年底,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首批选择在四川、内蒙古等6省(区)进行村镇银行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
目前,试点已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并有31家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获准开业,共吸收各类资本3.06亿元,吸收存款4.31亿元,累计发放贷款3.98亿元。2008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突破100家。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表示,要大力培育适合“三农”特点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创业,着力改善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
亮点二:立足“三农” 金融支农主力军向现代金融企业迈进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金融支农主力军,将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继续深化改革。截至目前,已改制组建113家农村合作银行,17家农村商业银行和1824家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机构。
自2003年改革启动以来,农村信用社在我国“金融盘子”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截至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余额达12260亿元。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2038亿元,农户联保贷款余额1351亿元。
蒋定之表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今后的改革要按照股份制导向,改革产权制度,优化股权结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并适时上市融资。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有着最密集的机构网点和最多的客户基础,在支持分散农户、农村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生产主体,以及其他涉农产业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银监会合作部主任臧景范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做实县域和服务“三农”宗旨,针对农民贷款难问题,目前银监会已成立跨部门研究小组,将研究提出进一步改进服务和解决贷款难的措施。
目前,获得贷款的农户已达到7742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2.6%,占有合理需求并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近60%,受惠农民超过3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已成为亿万农民广泛接受和欢迎的两个金融产品。
亮点三: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完善 我国初步形成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在2008年将日趋完善。“2008年,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功能会进一步拓宽。”蒋定之说。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将突出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项目的金融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则会更积极地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
2008年是农行改革的收官之年,其支农社会责任将进一步强化。对此,农行行长项俊波表示,股改后的农行将会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成为商业金融服务“三农”的支柱和骨干。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日前获准在全国筹建分支机构。新组建的分支机构网将覆盖国内所有市、县和主要乡镇,并将坚持“面向"三农",服务社区”的零售银行市场定位。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会在支持分散农户、农村小企业、农业产业化方面进一步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
2008年,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开办业务,都将受到鼓励。汇丰银行去年12月在湖北随州成立曾都村镇银行、成为进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首家外资银行后,花旗、渣打等外资银行均表示有意进入。汇丰则表示,2008年会在内地农村设6至10家支行。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各类资本的参与,必将进一步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亮点四:金融支农基础服务设施“硬件更硬” 2008年,金融支农在基础服务设施方面将“硬件更硬”。央行表示,今后将积极推动农村信用社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农村信用社资金汇划、汇兑困难问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85000多家营业网点在2008年有望全部接入农信银资金清算系统进行实时支付清算,从而大大提高农信银机构支付结算水平、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
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由全国30家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及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共同成立。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把央行的大额实时、小额批量支付系统比喻为各金融机构间的“支付清算高速公路”,那么,农信银资金清算系统是把农村不同等级的“公路”连接到“高速公路”上的枢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