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祥”之死使大熊猫野外放归计划陷入争议。 |
当大熊猫再次放归时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4只两岁大的大熊猫,正等待前途未卜的野外放归之路。从生下来就一切需要人类照料的它们,这将是一次生命的真正冲击。
记者 木易 四川报道
可怜的熊猫们。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4只两岁大的大熊猫,正等待前途未卜的野外放归之路。从生下来就一切需要人类照料的它们,这将是一次生命的真正冲击。
而在此之前,它们的大师兄“祥祥”再没从野外活着回来。
“伟伟!耀耀!仙女!希望!”照料者张亚辉站在笼舍前,叫唤着。从这些称呼可以看出它们的性别——2雄2雌。张摇了摇手里的窝头,原本挤在山包后头闷头大睡的大熊猫们,一溜小跑奔来。
金黄色的窝头每个足有一斤重,用竹粉、精油、鸡蛋、维生素等调和而成,营养元素精确到克。一个窝头的营养,足够大熊猫在野外吃上好几个小时的竹子,而不久的时日,在竹林中与野生大熊猫争斗竹子,将成为它们生存之首。
2007年12月6日,国家林业局卧龙自然管理局局长张和民宣布一个看起来很冒险的计划:在第一次大熊猫放归失败不足一年后,第二次放归计划即将启动,而这一次,将选择两只以上的大熊猫一起放归。
“17头适龄大熊猫候选者中,‘仙女’、‘耀耀’、‘伟伟’、‘希望’共4只大熊猫入选,野化培训计划已经上报国家林业局,只待批准就正式实施。”张和民说。
这个消息让它们的照料者——大熊猫研究中心生态室主任黄金燕,望着白雪皑皑的邛崃山脉,甚为担忧。“500米之外的大山,才是大熊猫真正的家园,但是,重返老家之路却生死难料!”
放归的争议
所有的一切计划,最初是为了拯救这个濒临灭绝的物种。
1975年,中国给熊猫开辟出10个自然保护区,覆盖四川省大约100万公顷土地。1980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中国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下建立。
在花费数百万美元,经过数十年的挫折,从电动直肠探针到熊猫广播体操,从“伟哥”(这药行不通)到熊猫看色情电影等各种办法,中国科学家们找于找到非凡的方式繁殖大熊猫——自然配种+人工授精。
按照自然规律,母熊猫怀孕期9个月,哺乳期一年,平均每两年才生一胎。如今,熊猫出生半岁时就被带离母熊猫,交人工抚养。这样母熊猫来年可以继续发情交配生产。一头野生大熊猫一辈子平均顶多繁殖6胎,而在人工干预下,圈养大熊猫则可以生12胎。
2006年,中国有34只大熊猫出生。
2007年,卧龙保护区有14只大熊猫出生,如果再加上国外,总共20只,成活了16只。目前,卧龙圈养大熊猫数量达到128只。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面对圈养大熊猫数量的突破喜不自禁。张和民说:“我们要让人工繁殖大熊猫数量达到300只,让大熊猫100年内不灭亡。”
而对于野生大熊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物种项目主任范志勇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野生熊猫大概有1600头,这个数字几年来都很稳定。
事实上,中国的大熊猫已经不再濒临危险,这让人难以判断圈养大熊猫野外放归的可行性。例如,20万公顷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有人类的发展需求,大小仅够其区内野生熊猫的生存,如果再额外增加圈养动物,就会很勉强。同时,在一些专家看来,人工圈养的动物最终很难放归到野外。
“重新引入是一项英勇的措施,昂贵而高风险,这应该是当野生动物头数难以为继的时候才采取的万不得已的措施。”原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主席哈克尼斯(Jim Harkness)说。
根据国际统计,全世界100多次圈养动物的野外放归试验,只有寥寥十几次成功。从笼舍到大山短短500米的回归之路,注定异常艰难。特别是第一只圈养大熊猫“祥祥”之死,为放归之路敲响了警钟。
“即便冒着风险,我们也要把大熊猫野外放归坚持到底!”国家林业局卧龙自然管理局局长张和民意志坚决。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