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天津日报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全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把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党中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市委九届二次、三次全会也把统筹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天津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举措。
西青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九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强区富民为目标,把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广大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新举措,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快地惠及全区广大群众。

  1坚持把发展作为强区富民的第一要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惠民工程实施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靠发展;增强综合实力要靠发展;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也要靠发展。今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把发展作为强区富民的第一要务,以提升百姓幸福指数为出发点,相继出台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一系列加快经济发展的新举措,为惠民工程的实施提供经济支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走符合西青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为社会事业发展积蓄实力

  提升开放质量,形成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我们按照“龙头带动、配套跟进、集群发展”的原则,规划建设了西青开发区、泰和都市工业园、凌奥创意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密集区、循环经济密集区、金属制品产业密集区、机械制造产业密集区、高新轻工产业密集区等“一区两园五个密集区”,优化资源配置,发挥集聚效应,错位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促进科学、合理、有序发展。并根据当前跨国资本转移的趋势,重点承接服务外包,高标准建设软件园,加快建设以承接微电子和软件设计外包为主要方向的服务外包区,打造集生活、教育、研发、物流、商务行政为一体的配套功能区,大力发展装备工业、服务外包、现代物流业,着力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分销中心、投资性公司在此落户。同时,大力发展街镇园区经济,进一步整合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我们目前正在积极做好西青软件园、凌奥创意产业园、汽车配套和生物医药特色产业科技孵化器建设服务工作,建设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到2011年,将基本建成以西青区软件园、凌奥创意产业园和特色产业科技孵化器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元化投入相结合的科技投入体系。到2011年,将累计培育80个产学研合作典型,形成500项以上市级科技成果,培育出3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高新技术产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0家以上,全区拥有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5家。

  (二)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天津市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也把推动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三个层面联动,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定位,出台了《西青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实施细则》,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拓宽农业发展思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我们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同时,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集中精力建设好东淀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重点打造观光农业示范区、设施农业核心区、蔬菜生产示范区、蔬菜种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销售区和子牙河风景带、生态林风景带。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我们着力加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通过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等多种模式,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到2011年,全区资产在千万元以上规模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将超过20家,全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5%,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占务农农户的90%以上。

  推进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近年来,我们不断提高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大力推广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和手段,大力发展集约型农业和生态循环型农业,科学合理地利用水源、种子、农药及各种农用生产资料,节本增效,提高产出和效益。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测土施肥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和精量播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种子使用量,积极探索农牧渔沼菌产业链的构建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到2011年,全区将建成10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施50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以上。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

  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吸纳大量人口就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经济社会的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经济中,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整体上水平。

  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商贸流通业升级。我们规划建设一批新型社区商业中心,争创国家级、市级社区商业示范街。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集散能力强、辐射面广、专业化程度高、产业带动作用大的大型批发市场。积极推行电子采购、网上交易,引进连锁经营、代理、配送等现代流通营销模式,努力塑造品牌市场形象。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一批物流园区,提升改造现有物流基地。

  提升旅游产业,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旅游业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近年来乡村观光游、休闲游发展迅猛。我们及时转变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发展形态、服务质量,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整合资源,搞好大院博物馆群、中国年画博物馆、杨柳青元宝岛、霍元甲国际精武总坛、京杭大运河旅游景观带等重点旅游景点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施工,打造以“河、院、寺、画”为主要内容的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拓宽服务领域,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我们在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上,以开发区、工业园等为依托,主动为优势产业搭建服务性功能平台,重点引进教育培训、售后服务等项目。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开辟金融、保险、公用事业、法律服务等不同领域,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信息咨询、软件开发等新兴行业。到2011年,全区服务业的增加值将达到110亿元,年均递增18.5%,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2%。

  2实施环境建设工程,打造宜居新城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一个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水平直接影响着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是地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确保经济社会稳健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环境建设。近年来,西青区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以打造生态发展平衡、环境保护良好、和谐宜居新城区为目标,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区,实施道路、河流等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

  (一)以创建国家卫生区为契机,全面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我们从群众最关心、最盼望的问题入手,深入开展创建工作,为广大群众营造整洁清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广大群众的生活更舒适、更健康,提升地区环境竞争力。几年来,我们投入20多亿元用于公共卫生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区载体功能和整体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公共卫生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目前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了8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了50%以上,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占80%,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合格率达到96.57%,居民对卫生状况的满意率达到93.5%。西青区先后被评为市级卫生区,4个镇被评为国家卫生镇,5个镇被评为市级卫生镇,81个村被评为市级卫生村。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载体功能

  我们依托现有资源,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功能,不断提升公用设施档次和人居环境品位。一是通过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努力建设与天津国际城市相适应的现代化地区和北方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宜居生态城区。坚持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一产向种田能手集中,二产向工业聚集区集中,居民向城镇集中”为原则,重点培育中心镇,集中建设中心村,着力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吸引和带动能力,以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建设良性循环,推进村镇城市化进程。二是启动了“五路五河”改造工程,重点建设西青道和津静公路,拓宽改造津涞公路和津淄公路。全面改造区内的水体和河道,综合整治南运河、丰产河、东西排总河、程村排河、津港河,全面推进全区的路网建设和水体改造,营造宜居环境。三是加大文明生态村建设力度。目前,西青区已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区先后有4个镇被评为环境优美乡镇,计划到2011年,全区文明生态村将达到75个,使4万多户农民直接受益。

  (三)打造生态城区,构建生态文明

  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我们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在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努力在全区范围形成道路绿化、河道景观绿化、防护绿地、街镇中央绿化和公共绿地共同组成的绿化系统,构建生态西青。一是全面开展园林城区和生态区创建工作,对区内主干道路和河流进行全面改造。改造后引进清洁景观水,沿线所有污水全部接入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没有去向的企业一律关闭,从而达到以水为轴、以绿为体的综合景观效果,全面提升全区整体形象。二是实施生态林业建设“三绿”工程,即“绿色通道”、“绿色网络”和“城郊绿岛”工程,改造和提升全区整体环境水平,努力将全区初步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到2011年,基本建成以西北防风阻沙林带、外环线绿化带为骨架,以主要河流、高速公路、各级公路、铁路沿线绿色通道为脉络,以片状林带、村镇及企事业单位绿化为补充的绿色生态体系。以五路治理工程为重点,对铁路、国道、区内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和完善,形成生态绿色廊道。加快津西北防护林带建设,在交界处设计绿化隔离带,对地处外环线以外,未纳入中心镇规划和一般镇镇区的村庄进行绿化,每个村庄建设片林或环村林带,区、镇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绿化设计达到30%的覆盖率。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让全区人民享受更多实惠

  保障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十七大报告首次把“保障与改善民生”内容,作为专篇进行论述,体现出对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怀,充分表明中央对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重视的程度。高度重视公平正义,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更多用来改善民生,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体现了时代要求和民意民愿,与百姓利益、民生福祉越来越贴近。党的主张和追求,与民众的心声和诉求,契合得越来越紧。

  当前,在经济发展、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增收、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在努力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增加对农村财政倾斜,今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调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老人基本生活费补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加强社区建设、改善村级干部待遇等举措,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今后,我们将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进一步制定出台民生制度,调整民生举措,拿出更多的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区人民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拓宽就业渠道,培育新型农民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是民生根本,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我们不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坚持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并举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岗位对接和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及培训促就业”相结合的模式,完善培训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创业能力,制定政策、创造环境,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加快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步伐,建立农民收入和家庭财产持续增长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采取多种措施转移农村劳动力。我们紧紧抓住全区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街镇工业园区,提前介入,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围绕居民生活需求开发社区家政服务、配送服务、公共管理等服务型岗位,扩大就业容量;及时对网络招工备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开发以餐饮、娱乐、维修、运输、农贸等行业为主的季节性和灵活就业岗位;定期举办招聘会,结合用人单位招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提供就业岗位;开展转产、转业、创业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促进农民就业。到2011年,将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非农就业率达到80%。

  强化培训,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新型的农民,我们着力培育和造就新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建立农村人才数据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以区就业培训中心为主导,以周边职业院校为骨干,以企业需求为重点的培训体系,相继实施九大培训项目。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项目。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和安置力度。二是专业农民培训项目。培养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农民,尤其是针对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等产业,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业务素质的骨干农民队伍,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提升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能力。三是非农产业岗位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对农村非农产业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各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工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四是村干部培训项目。培训对象为村级党组织、村委会干部及其后备干部。五是农村经纪人培训项目。主要培训在农村经济领域中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中介服务的劳动力和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人员。六是农民高等学历教育培训项目。以农民技术骨干、街镇干部、企业管理人员、高中生(中专生)为主要对象,开展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培养一批农村所需的高层次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七是女带头人培训项目。主要对妇女骨干、女村官、女强人、女能手、基层妇女干部进行培训。八是中专生学历教育培训项目。主要培训具有中专学历的从事农村经营管理的实用人才。九是农村青年人才培养项目。使全区500名农村青年学习一门新专业、掌握一种新技能、练就一身新本领,切实增强村务管理水平和建设新农村的工作能力。到2011年,全区将培训农村劳动力3.44万人。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也是解除农民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安定,调动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始终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逐步形成保障水平多层次,保障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法制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自然增长机制。我们不断巩固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健全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行分类施保、分类救助,不断扩大覆盖面。对全区特困人员进行全面普查,制定救助标准,给予适当政策倾斜。规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建立供养资金筹措机制和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不低于本区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农村大病救助制度。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增加门诊大病报销病种和报销比例,适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程度。从2008年开始,筹资标准每年递增20%,2008年筹资额达到180元,到2011年人均达到300元,报销比例达55%到70%,有条件的村,实际报销比例在80%以上,全区农民参合率接近9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病户的医疗负担,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我们正在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大病救助制度,不断增强区级医疗救助基金的保障作用,加大农村医疗救助的标准和比例,扩大救助病种,重点对重病低保、五保农民实施二次救助。

  完善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费补助,健全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养老是农村的难点问题,我们不断完善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费补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构建较低标准、广泛覆盖、统筹城乡就业,并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2008年,全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30%以上。完善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补助制度。适时提高补贴标准,扩大保障范围,确保全区每一名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三)提高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建立完善惠及全区群众的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形成惠及全区群众的公共服务体系。

  发展教育,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我们紧紧围绕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装备建设项目和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大力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推进一批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开工建设第二所示范高中校、天津师大第三附属小学、中北溪秀苑小学、辛口中心幼儿园和王稳庄中心幼儿园,完善王稳庄中学、大寺中学、九十五中学、当城中学、辛口中心小学等学校配套设施,重建张家窝中学、杨柳青四中、西青中专、西青第一幼儿园和西青第二幼儿园,到2011年力争在每个街镇至少建成一所标准中心幼儿园。实施“校校通”和教学设施设备更新工程,2007年年底前完成全区所有教育单位的光纤网络连接,从2009年起,三年内对教学设备更新一轮。落实“科教兴区杰出人才”培养项目,建立2至4个国际教育交流和境内外师资培训基地,从2008年开始,每年招收15名硕士研究生任教,2010年完成全区50%高中教师进修硕士学位,到2011年老年教育覆盖率达到60%以上,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

  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就医条件。我们不断加快卫生资源布局调整,改善农民就医条件,健全区、街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将西青医院建成三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2008年完成西青医疗中心主体工程,2009年建成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疾病控制中心。加快街镇卫生院改造进程,2007年年底前完成西营门、辛口、张家窝、王稳庄、大寺五所卫生院改扩建任务,2011年年底前完成李七庄、中北等街镇的卫生院新建和改扩建任务,在每个街镇都建有一所标准卫生院。推动村级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2008年建成标准农村卫生所55个,2010年完成60个,在每个行政村建有一所标准卫生所。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我们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种类齐全、结构合理、布局均衡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形成来源广泛、结构优化、素质良好的文化人才队伍,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一是全面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以区图书馆为龙头,以街镇和村(社区)为网点,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区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使广大基层群众能够普遍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二是不断强化农村文化阵地建设。2007年年底建成区级文化中心并投入使用,2008年将建成9个街镇达标文化站和60%的村级标准文化活动室,2011年建成80%的村级标准文化活动室。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文明小区“八个一”,文明村“十个一”活动和“百名之星”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引导人们向善。四是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完善农民健身设施,在完善全区现有36处路径工程的基础上,到2008年年底,安装体育设施15处,到2010年,使全区160个村都建有体育路径工程。同时,打造国际水平的体育中心,2008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升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我们按照城郊结合部农村社区、集镇中心村社区、传统农村社区等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在全区普遍推开农村社区建设工作。2007年,新建、扩建、整合了15个社区的居委会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确保50%的社区组织办公用房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旧楼区的社区服务设施达到200平方米以上,新建社区达到400平方米以上。到2008年,力争全区社区办公用房全部达标,60%以上的社区服务设施达标,50%的社区达到示范社区标准。在此基础上,建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老年服务社和日间照料站,成立区级老年服务中心和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建成街镇老年公寓和区、街镇两级老年“爱心护理院”。确实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使全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相关新闻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