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中央电视台邀请了“改革开放事业的亲历者也是推动者”的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和吴敬琏共同探究“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败与得失”,并“展望中国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查阅了一下,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反差,就是厉、吴两位老先生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多数网友并不买账:有的认为他们讲得不疼不痒、避重就轻,有的认为他们是在为自己这些年来的政策建议做辩护,还有的人则重提“独立董事”或“暴富”的话题,认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在谈论“成败与得失”的时候,立场的客观性就值得质疑。
改革开放30年,确实是到了一个需要对得失进行认真讨论、总结经验、在新的基础上再出发的时候了。但以厉、吴为代表的精英的声音和以网民为代表的草根的声音出现对立,在提醒我们:讨论改革开放的得失,一定要多听听来自草根的声音。
如果把草根理解为工人、农民、学生、普通市民、个体经营者等的集合体的话,则他们事实上构成了中国公民的大多数。改善这大多数人的生存状况,既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也是改革开放的归宿。他们的感受是改革开放得失的“晴雨表”。因此,他们最有发言权。没有他们的声音或代表他们的声音,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讨论。
多听草根的声音,原因还在于,某些拥有专家、教授头衔的知识精英,在一些问题上的立场,难以得到公众认同,甚至丧失了其作为社会良心的权威。无论是在国企改制的讨论中,还是在教育、医疗、住房以及物价等公共政策话题的论辩中,其中的一些人有不少为某些既得利益集团辩护的纪录。在关于改革开放得失的讨论中,谁能担保他们不会按“屁股决定脑袋”的习惯发言呢?
而且,既然现在大家承认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利益多元时代,则自己的利益还是由自己来充分表达的好。
改革开放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其顺利进行要靠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单靠少数精英充当推动者,远远不够。而要唤起亿万人民参与推动改革开放的热情,就必须赋予并充分尊重他们在讨论中的发言权。只有在他们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形成的改革共识,才能获得他们真心实意的拥护;只有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改革,才能赢得他们全心全意的支持;也只有赢得了他们全心全意的支持,我国的改革开放才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