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特强大风吹翻列车、台风圣帕造成严重灾害、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涝、气温继续攀升……台风、暴雨、高温、大旱等等成为人们对2007年记忆的一部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履行国际义务成为我国政府及全社会努力的方向。
尽管从政府到民间,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做着不懈的努力,我国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从自然条件看,中国气候相对较差,气象灾害频发,生态环境也比较脆弱,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要持续增长,种种因素决定了改善气候需要长期的努力。
2007年是气候变化异常年,气候变化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
在这一年中,气候变化也对中国构成现实性威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履行国际义务成为我国政府及全社会努力的方向。极端气候频发
人们对2007年夏天记忆最深刻的是全国各地的暴雨。
今夏我国很多地区被暴雨所伤。四川部分地区暴雨引发洪灾,重庆云阳暴雨引发公路塌方,辽宁局部发生特大暴雨,江苏5天6次发布暴雨预警,安徽淮北地区涝情严重、济南暴雨……2007年不仅南方暴雨洪涝较严重,淮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而且一向比较“太平”的北方多省也发生局地强降雨致重大人员伤亡事件。
台风、暴雨、高温、大旱等等成为人们对2007年记忆的一部分。
去年异常的气候也创下几宗历史之“最”:川渝地区继前年出现有观测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高温干旱,去年又发生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降雨,暴雨洪涝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偏重。南方和北方同时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高温干旱,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面临严重水荒。雷电、风雹等强对流天气点多、面广、频次高,雷击致人死亡为历年之最。
前不久,中国气象局揭晓了“2007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榜单。
新疆特强大风吹翻列车、台风圣帕造成严重灾害、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涝、气温继续攀升、江南华南高温伏旱严重、城市暴雨影响严重、南方地区发生1951年来罕见秋旱等赫然在列。
大部分极端天气都与气候变暖有关。去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创下1951年以来最高值,成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气象局监测显示,去年12月,全国平均气温零下1.8摄氏度,较常年同期偏高1.7摄氏度,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而2007年全国平均气温为10.6摄氏度,比常年平均气温偏高1.3摄氏度,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其中北京、天津、内蒙古、黑龙江、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和新疆14个省、市、自治区为1951年以来最高;河北、吉林、湖北、重庆、西藏5个省、市、自治区为1951年以来次高。
全国年平均气温已连续11年高于常年,中国气候变暖的步伐与全球变暖的步伐表现一致。
据中国气象局统计,2007年中国气候年景中等偏差。截至2007年12月20日,我国因气象及衍生灾害造成2100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为1700多亿元人民币。
专家表示,气候变暖将对中国构成现实性威胁,主要表现为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等。“国家方案”应对气候变化
2007年,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对中国构成现实性威胁,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大刀阔斧的行动,一系列“国家方案”显示了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心。
2007年,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一个由多个部委组成、隶属于国务院的常设机构———升格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担任组长。
这一年,中国紧锣密鼓地出台了一批应对气候变化的文件:
6月4日,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表示,到2010年,中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应减缓二氧化碳排放;
6月14日,科技部等部委公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
9月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10%,2020年提高到15%。
在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后,去年10月举行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即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气候变化也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议题。2007年12月,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在抑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受到了与会代表的赞赏。大会孕育出备受瞩目的“巴厘岛路线图”,它将为人类下一步应对气候变化指引前进方向。在“巴厘岛路线图”中,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承诺担当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应责任。仍面临严峻挑战
2007年,“气候变化”写入了中国政府的一系列文件和报告,并开始对官员们的执政思维和民众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007年,普通民众纷纷做出积极选择,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力求减缓气候变化影响。植树造林、随手关灯、开小排量汽车、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等等,这些行为上的改变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中国的民间组织也在成为引导公众关注气候变化、推动政府决策的一支重要力量。就应对气候变化而言,民间环保组织不仅在倡导公众生活方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制定更加公平、有效、理性的公共政策。
科技是找到解决方式的钥匙。目前的一些高新“绿色技术”可以运用于这些挑战中。专家指出,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气候变化融入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中,同时提倡绿色照明,配发本地化的能源产品等具有创新意义的节能方式将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2007年,尽管极端气候频繁发生,但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近三年来最低。专家指出,这得益于我国较为先进的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
尽管从政府到民间,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做着不懈的努力,我国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从自然条件看,中国气候相对较差,气象灾害频发;生态环境也比较脆弱,200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8.21%,而土地荒漠化面积已占到整个国土面积的27.4%。从能源结构看,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造成中国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从人口情况看,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要持续增长,种种因素决定了改善气候需要长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