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方芳)今年本市拟办的59件实事之一就是为城乡居民建立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昨天,卫生部公布《社区卫生工作管理制度(试用稿)》规定,居民健康档案每年至少随访记录4次。据了解,目前在入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的过程中,本市部分社区医生遭遇了进门难的问题。
根据管理制度,健康档案包括家庭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每户一份,个人健康档案每人一份,以家庭为单位成册。个人健康档案分散存放的,应在家庭健康档案中标明其存放地。不同慢性病患者的档案要加以区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的病人,应在健康档案袋上分别贴上红、绿、橙、蓝、黑色标识。健康档案建立后,每年至少随访记录四次,进行动态管理。
本市今年计划通过全市数千家社区卫生机构,对所有户籍居民和在京生活半年以上的常住居民,开展全民健康状况普查,并建立健康档案。不过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在入户建档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老城区的人户分离现象特别严重,几乎超过一半,经常敲开门发现不是户主,而是临时租房的,很多档案建不起来。"一位社区医生告诉记者,还有一些居民家长期无人,即便是利用晚上时间去,也是无人应门。
另外,一些居民属于公费医疗,或者是未参保,平常不去社区看病,对于建立健康档案也不太配合。朝阳区某社区一位怀孕5个月的居民说:"我担心社区医生的技术不好,所以是否建档还在犹豫。"
建立健康档案是为了把许多疾病消灭于萌芽当中,缓解大医院看病难。只有全面建立健康档案,才能实现居民健康连续性、全程管理。RJ181
社区卫生工作管理制度昨出台
本报讯(记者马振文)社区健康服务团队须与社区居民签订健康服务合同;社区卫生诊断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须2小时内上报……卫生部昨天发布《社区卫生工作管理制度(试用稿)》,供各地卫生部门制订社区卫生工作有关规范和管理制度时参考。
制度要求,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团队,将按辖区分片包干,落实管理责任制。健康管理团队需与社区居民签订《社区家庭健康服务合同》,提供主动上门服务、追踪随访。
此外,健康管理团队要对本社区已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肿瘤五种慢性病患者进行控制管理,跟踪随访,详细记录。同时,开展社区卫生诊断,确定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社区卫生诊断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
社区全科医师应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整体的检查和评估,两次不能确诊的病人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对需要转诊的病人,要协助转诊至上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与一所大型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关系,设专人负责,确保转诊渠道通畅。
制度对社区卫生机构开具的处方做出限制,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制度中还提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发生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RJ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