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骗子现在就住在这种简陋的棚屋里
民警最近查获的一批秘鲁币
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从长途汽车到城市公交车……
一个有钱的“藏民”来重庆求子,身揣大量值钱外币,可以兑换……当你听到类似故事时,千万不要相信,这是流传了将近20年的秘鲁币诈骗。
几天前,4名“鼻祖”级的骗子被捉现行。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鼻祖”级骗子,如今一个个妻离子散,生活凄惨。目前,他们已被申请送劳教。
被捕经过
老狐狸上车遇到老猎手
本月6日,市公安局反扒总队接到举报:每天凌晨5时许,从菜园坝出发到朝天门的公交车上,有一伙骗子用秘鲁币诈骗。
反扒总队立即派出四支队民警展开调查。8日凌晨,民警悄悄地上了这辆公交车,却发现了4个五十多岁的老“熟人”。
原来,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这些“熟人”还是30多岁的中年人时,就在长途汽车及公共汽车上行骗,其中好几人曾被拘留、劳教甚至判刑。
汽车发动,“熟人们”开始表演:一身材高大、少数民族服装打扮的男子突然站起身来高歌,身边的人纷纷配合,拿出几张秘鲁币向四周乘客行骗。没等他们得逞,民警便将他们拿下。
“你们几个怎么还在干这个?”民警不解。
内幕披露
入行凭关系挣钱全挥霍 今年55岁的甘林(化名),渝中区七星岗人,在这几个骗子里岁数最大。见到曾捉过他几次的民警,甘林不自觉地低了低头,“又遭了”。
甘林当年是被弟弟带进这一行的,为此,弟弟在家里的地位永远比自己高出一截。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秘鲁币诈骗开始在重庆萌芽,在经历了红蓝铅笔和太空表、易拉罐的骗术后,秘鲁币诈骗曾经一度“门槛很高”。
民警回忆,骗子多数是被亲戚带进去的,没有亲朋介绍,就算拿钱送礼都找不到“路子”。所以,不少诈骗团伙干的是“家族生意”,有的是哥哥带弟弟,有的是老公带老婆……
光凭介绍还不够,“演技”和“嘴巴”才是挣钱的硬道理。这种诈骗是几人配合,任何一人没演好都不行。曾经有个骗子,个子高大、皮肤黝黑、声音浑厚,稍微一打扮就成了“藏民”,成为抢手货,大家都愿意和他配合。
“戏”演好了,挣钱自然就容易。
邹西(化名)今年52岁,和甘林是搭档。当年他们开始用秘鲁币行骗时,常常是整车整车的人上当。那时,他们坐一趟长途车下来,包包小了钱都装不完,有时别人送上钱都不敢接了。
“那时一天至少能分个一两千元。”甘林交代。民警回忆,当年那些骗子,包里全是钱、手表等贵重物品,一个月挣个三四万元不成问题。按理说,这样下来,他们现在应该腰缠万贯,但事实上,钱全部被他们挥霍光了。
打麻将,一百、两百随便来,高兴了就赌大点,三百元拖五百元;扎金花,满桌全是百元大钞,不上千元不封顶,根本见不到零钱;有家不回住宾馆,下了星级的不去,一个晚上就是七八百元;抽的绝对是最贵的烟……民警这样形容骗子们当年的挥霍。
“因为有钱,吃喝嫖赌几乎没一样不沾,大多数人还吸毒。”民警称,吸毒和赌博是他们败光家产的关键原因,有的人吸毒吸得连房子也卖了。
有一个骗子不吸毒不赌博,就算在最挣钱的那一年,他都只抽3.5元一包的烟。民警称,这个骗子当年只干了一年多,就在家休息了近十年,全靠当年挣的钱。“那时一年挣三四十万元没问题”。
晚年凄惨
妻离子又散每天仍行骗 数十上百万元的家产如此败法,也经不起多少折腾,败光家产后,骗子们只得继续重操旧业。民警介绍,如今这些骗子大多数离婚了,可谓妻离子散,孤老头一个。
现在,他们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经民警指点,记者找到甘林位于渝中区和平路的家。沿着狭窄的小巷进去,足足要走10多分钟,路边全是家禽的粪便。巷子尽头有一个棚屋,不到10平方米,屋子是红砖砌成,顶上随意搭了几层塑料胶纸,用砖块等压着,上面被扔满了垃圾。屋里只有一个单人床,厕所是门外随便搭的一个小棚棚。
民警介绍,他们败光后,随便找间破屋住下,大多数在七星岗租房子,100元/月。“渝中区的房子,100元/月,你可以想象是什么样子……”民警说。
如果是普通人,50多岁就已退休在家享福了。两相比较,民警用“凄惨”二字来形容这些骗子们的老年生活。
民警称,随着警方打击力度的加大,和宣传防骗的增多,大多数市民知道秘鲁币是骗人的,所以如今再做秘鲁币诈骗已经挣不了什么钱。
甘林等交代,现在,运气好时,一天最多能骗到100元左右,不好就“打光脚板”。尽管这样,他们仍然坚持凌晨4点起床去菜园坝“接火车”。“每天走路去,权当锻炼身体。”甘林这样解释。骗得到就骗,不行就回家睡觉,如果几天不走动,还要生病。民警回忆,去年春节前后,他们捉到一个63岁的“鼻祖”级骗子,他有两个女儿挣钱养他,仍然要出动,就是觉得在家闲得慌,出门走走当锻炼。
民警分析,除了上述原因外,心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另外,除了行骗他们没有其他的谋生技能。
新闻链接
秘鲁币诈骗的演变 秘鲁币在我国是不流通的货币,在我市上清寺一带,花100元钱能买到约10厘米厚的一叠秘鲁币。因为太不值钱,行内人把这种货币形象地称为“纸渣渣”,一般面值1000元的秘鲁币,折算后不值人民币1毛钱。
最开始利用秘鲁币诈骗,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行内人称为“做纸渣渣”。那时,市民对外币的认识太少,骗子们便穿行于长途车上,约有一半的乘客上当。随着骗术的屡屡曝光,骗子们将“战场”转向公共汽车,主要瞄准刚下车要去换乘其他交通工具的市民。2000年左右,秘鲁币诈骗被称为“做袋袋”,即在公共汽车上小范围上演“藏民求子”,将看中的对象骗下车,并让他到银行取钱等。
近一两年以来,由于警方打击力度加大,市民防范意识增强,更有知情市民在车上当场“抵黄”。于是,骗子们想出新招,用“点杀”法:他们开着长安车,假装喊客到沙坪坝、朝天门等地,等目标一上车,骗子便轮番洗脑,直到将目标骗进银行取钱。
本组稿件由记者丁春兰/文吴子敬/摄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