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任勇 见习记者 姜凝
“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本市近10年来5岁以下儿童死因排序中,先心病排位逐年上升,现已成为0至5岁儿童首位死因,约占全部死亡数的20%。而若能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大部分先心病能彻底根治,患儿不但可完全避免死亡,还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茁壮成长。
这正是我们与市妇儿保健中心联合启动先心病筛查项目的意义所在。”我国著名心外科专家、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简称“泰心”)院长刘晓程教授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筛查阳性率高达5
%房缺最多室缺次之
刘晓程说,先心病是先天出生缺陷类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我国现在还没有关于儿童先心病的大范围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教科书根据国外有关资料,推测新生儿先心病发病率在6%。至9%。。但从市妇儿保健中心和“泰心”于2004年8月在国内率先启动的儿童先心病筛查项目开展情况看,本市儿童先心病的检出率高达5%,远远高于教科书记载。这应该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根据临床表现,先心病可分为非紫绀类和紫绀类两种类型,前者占先心病总数的70%以上,后者仅占不到30%。通常前者病变都不复杂,以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为主。而后者,有病情相对简单的法乐氏三联症、四联症,也有病情复杂的单心室、完全型大动脉转位等。从本市儿童先心病筛查情况看,房间隔缺损所占比例最大,高达59%;其次是室间隔缺损,占18%;存在多种病变的复杂心脏畸形者占11%。
要早发现及时治疗
别凭症状判断病情
“通过筛查,一些症状不明显的先心病患儿被及时发现,并被转诊到有能力治疗的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这样,就去除了他们的健康隐患,有效降低了他们的病死率。”刘晓程表示,“但在筛查过程中,有些被检出的先心病患儿的家长认为孩子没什么不适症状,活蹦乱跳,不像有心脏病,就没把医生的话放在心上,以为孩子病情不重,可等等再治。而当孩子症状逐渐明显想起就医时,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甚至丧失了手术机会,遗憾终生。”
刘晓程认为,先心病应本着“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的原则,决不能单凭症状的轻重来判断病情的轻重,这很可能会延误治疗时机。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常见先心病,发病早期甚至到中晚期,有的患儿也不会出现口唇、指甲发紫等明显症状。但这绝不说明其病情不重,其中有些必须及时手术。而一旦有发紫症状,往往已出现肺部血管严重病变,丧失手术根治机会。
此外,不管病变复杂还是简单,都须高度重视,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最佳时机接受治疗,不可心存侥幸。如室间隔缺损和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前者是左、右心室间本该隔离的“墙”出了一个洞,只要把洞堵住就可治愈;而后者却是与心脏相连的两根大动脉长反了。后者病症复杂程度明显高于前者,但若未在合理时间接受有效治疗,二者都会威胁生命。
刘晓程说,现在,被筛查出的先心病患儿有的已接受根治手术完全康复,还有相当一部分仍在密切观察,将在最佳治疗时机实施手术。
典型表现发紫蹲踞杂音
孕六至八周是预防关键
针对不少人关心的先心病如何自我早期发现和预防等问题,刘晓程说,先心病新生儿脐带被剪断后,有的立即浑身发紫,有的半年后出现口、唇、指甲床、睑结膜等部位发紫,且哭闹后发紫症状加重,还有的出现鼓槌样手指等,这都是紫绀类先心病的体征。喜欢蹲着尤其活动后久蹲不起是法乐氏四联症的特点。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非紫绀类先心病,家长可通过一“摸”、一“听”来发现。“摸”,即手摸小儿左前胸,若感到明显震颤应及早就医;“听”,即趴于小儿胸前若听到有粗糙的呼呼杂音应及早就医。此外,房、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会降低心肺抵抗力,易受病菌入侵,因而婴幼儿若反复感冒、肺炎,也应提高警惕。
预防方面,妊娠6至8周是胎儿心脏发育关键时期,先心病也主要发生在此阶段。孕妇此期间应避免严重的病毒性感染,特别是流感、风疹等病毒感染,并避免接触X线辐射,避免不合理用药、过度饮酒等。胎儿环境和母体因素,如胎儿周围局部机械压迫、孕妇营养或维生素缺乏等,也会影响胎儿心脏发育,应多加注意。此外,还应尽量避免35岁以上高龄妊娠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