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汛 在农村的一块土地上,自己种菜、自己摘、自己吃,体验一个“庄园主”的农家生活——很多久居城市的白领一族都有这样的“田园”梦想。今年,这一“梦想”将成为现实。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为了提升京郊民俗游的规模和质量,吸引城里游客,目前北京已经在全国率先推行了休闲农庄、国际驿站、养生山庄、山水人家、乡村酒店等八种乡村旅游新业态试点,年内还将就八种试点推出地方性标准。
都市白领掀起“农夫体验热”
上周日,家住通州的王先生带着妻子、女儿全家开车来到自家的“菜地”——位于通州区张家湾镇姚辛庄内的一块不到一亩大小的菜地,为全家人两周前种下去的菠菜、西瓜和草莓浇水施肥。
“我一直在银行工作,从来没干过农活,这种体验让我觉得非常新鲜。”王先生表示,自从开垦这块“菜地”之后,这里就变成了他们全家的开心乐园,女儿更是日夜惦记着自己种下去的菜子,每到周末都催促他来菜地看看。
“在这里,人们可以开垦一块自己喜欢的"小农田",每块农场上分别有农场式休息的配套管理用房,种植农产品的温室大棚和露天种植地,游客可以享受播种和收获的农家快乐。”通州禾惠庄园农场的经营者刘先生表示,通州区将在2008年主打的农家乐形式“休闲农庄”包括了采摘、种植甚至收割等农事活动,对久居城市的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八种新“农家乐”各有特点
今年,能够让北京的城里游客感到新鲜的农家乐形式可不仅仅只有一个“休闲农庄”。据北京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推出的八种“农家乐”标准基本囊括了目前京郊农家乐的各类形式,而且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如朝阳区的代表性标准“国际驿站”,主要面向境外游客,介绍中国农村的风土人情;怀柔区的“满乡篱园”则通过两个满族乡镇向游客展示民族特色等。
“各个新"农家乐"标准的名字都不一样,也就意味着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特色,可以满足不同的游客需求。”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安金明表示,伴随着“农家乐标准”的正式出台,将有一批符合标准要求的高素质农家乐经营者会获得“挂牌”的待遇,以证明其经营资质。
据了解,在“农家乐标准”制定之前,首部针对民俗宾馆的北京《乡村酒店评定标准》初稿已经于去年8月获得众多旅游业专家学者的一致同意通过最终评审。该标准由昌平区旅游局经过民俗宾馆的现场调研、资料搜集、走访了解,并参考国际惯例完成。北京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大力推广该标准,尽快见到成效。首个“农家乐”标准年内出台
“民俗旅游作为北京郊区旅游的一种新形式、新景观,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及境外旅游者的欢迎。”北京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07年全年新增市级民俗旅游村25个,790个民俗户。全市市级民俗旅游村达到156个,8713个民俗户。全年共接待游客1613.5万,同比增长27.2%,实现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29.2%。今年的乡村旅游更是呈发展趋势,新业态将不断涌现。
“随着节假日的调整,今年将产生5个3天左右的"小黄金周",对于农家乐来说,这是一次招揽城市游客的最佳时机。”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标准的初步试评定工作已经完成,旅游局正在会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标准进行修改完善,并将于年内出台,成为全国首个地方标准。RJ200上图为:游客在农家乐院内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