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的学生认为父母"不太了解自己",69%的高中生认为与家长沟通存在障碍。”看到这样的数据,很多人不禁为当今家庭的亲子关系捏把汗。但另一组数据又显示,在孩子眼中,“42%的父母非常愿意与自己交流,31%的学生与父母"每天交流",43%孩子认为父母能"耐心倾听"自己。
”
两组看似矛盾的数据,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近日,上海第五十四中学高二女生陈冲用一年的时间,在上海市8个区12所中学实施了一项高中生与父母沟通现状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12份,其中,高一学生23.3%,高二学生29.8%,高三学生46.8%。男生占48.0%,女生占52.0%。由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82.6%,单亲家庭为7.8%,再婚家庭为2.7%。
通过大量数据调查和个案访谈,调查者陈冲敏锐地提出,目前上海市区高中生与父母存在着“双方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缺少沟通艺术,且沟通时间少,渠道单一,单纯关注学习,忽略全面发展”等问题。这是一种“表面顺畅其实并无深层思想交流的"伪沟通"”,像这样缺乏质量的沟通无疑会影响最终效果。
“想说的”和“想听的”总是不合拍 北京的高三学生周正,已经十多天没主动跟妈妈说过话了。“没什么好说的,她想听的无非就是我的学习成绩怎么样,能不能保证成绩不掉队”,周正说。
其实,周正最近有件无法释怀的烦心事:这些天高考压力越来越大,以前能跟自己谈天说地的“死党”都相继有了要好的异性朋友。周正少了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另一方面她开始担心是否自己的魅力不够。
“这样的烦恼我能跟她(妈妈)说吗?说了不得爆发世界大战?她还好像很了解我,让我别给自己太大的学习压力,其实,她根本不了解我。”周正轻轻摇了摇头。
很多时候,孩子想说的和父母想听的总是不合拍。
在陈冲的调查中,当问及孩子们“最想和父母沟通的内容”这一开放性问题时,93%的受访者所填答的内容都与“关注自我”有关。其中,个人兴趣的填答比例最高,达到了21%,他们也希望跟父母经常沟通自己感兴趣的文体明星,或者金融、投资、历史奇闻、健康保健类的知识。此外,才是“未来人生规划”(16%)、“学习,高考”(13%)等话题。
但现实中,56%的高中生跟父母沟通最多的是与学习和学校相关的事情,25%的人经常与家长聊生活琐事,只有不足20%的人会沟通“未来职业规划”和“家庭结构”等与学习完全无关的内容。
这种内容上的错位,直接造成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障碍。
孩子用“掺水打折”交流应付父母 面对不合拍的沟通,孩子开始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掺水打折”。
在刘女士眼中,女儿小茜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没事的时候总会主动把学校的事情讲给父母听。但是,刘女士不知道的是,小茜讲出来的只是她经历的事情中的一部分。
最近就有这样一件事。
学校开了物理拓展班,报名的人数很多,所以老师决定用考试的方法淘汰人。这次考试还是一次涉及高考选科的考试,小茜大为紧张。
刘女士夫妇平时对小茜的学习要求很严,小茜的学习成绩也不错。面对这次压力巨大的考试,小茜犹豫再三没敢告诉父母,她担心自己一旦没考好,会招来父母的斥责,她也害怕父母会对自己失望。
于是,她一直自己扛着这个巨大压力。
就在考试前一天,父母照常问起她的学习近况时,小茜平静地告诉父母学校有个物理拓展班的事情,但是其他的只字未提。其实,小茜正在为第二天的考试着急呢。
也许是太过焦虑,小茜的分数并不好,得知分数后她就急哭了。幸好小茜的分数刚刚超过了拓展班的分数线,她得以留在物理拓展班。
自始至终,小茜的父母对此事的波折毫不知情。
陈冲的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孩子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时,他们最愿意分享的对象是朋友而不是父母,这与高中生已经具有很强的独立自我意识有很大关系,同时,不得不承认,父母与孩子之间不畅通的沟通方式,正阻碍着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
选项中排在第二位的是“闷着不说”(17%),之后是“父母都可”(13%)。可见,更多的孩子宁可把话憋在心里而不是告诉父母。这样的数据也在警告我们,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心门正在关上。
有专家指出,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都在增强,他们会比小时候更加愿意与同龄人沟通,但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时通常会找自己最信得过的人沟通,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正在下降。
这种不信任在调查中也能找到原因,调查中当问到“父母偷看过你的日记、手机之类的隐私吗?”24%的孩子的回答是“有时看过”、7%的孩子表示“一直如此”,只有43%的人认为自己的父母“从没看过”。近六成的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不信任,这也许正是孩子在父母面前关上心门的原因之一吧。
互相尊重是打开心门的万能钥匙,专家说。
家庭结构也影响父母与孩子沟通 本次调查中,有7.8%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2.7%的孩子来自再婚家庭。调查发现,不同家庭的孩子在与父母的沟通状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当问及“你与父母交流的满意度如何”时,核心家庭的孩子认为“很满意”的比例最高,达18.5%,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孩子的该项获选率为13.5%和15.4%,而回答“很不满意”的,核心家庭孩子的获选率仅为4.1%,再婚家庭和单亲家庭孩子的该项获选率则分别高达23.1%和8.1%。
父母婚姻关系的变化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家庭中的孩子。核心家庭的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更多的可能还是“不合拍”,而单亲或再婚家庭的孩子则更多地面临着无人沟通或厌恶沟通的状况。
晓钢四岁时父母离异,他跟着父亲。父亲再婚以后,晓钢开始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他跟生母没有交往,跟继母则根本不沟通。惟一说话的就是父亲,但也经常是用吵架代替正常的沟通。
高一时,因为打架,学校把晓钢的父亲请到了政教处,父子二人在政教主任的办公室内便争吵起来。父亲怪晓钢太不听话,总是惹事,晓钢情绪激动地说:“你平时都不管我,现在何必再来管?”
由于家庭结构变化,这些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沟通,但是,往往这些孩子成了最缺少关爱和正常沟通的一群。
在这次调查中,还有一个数据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当被问到自己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最愿意分享的对象时,“父亲”的获选率仅为4%,与“陌生人”相同。这反映出在一些家庭中,正在出现一种父母一方“隐性缺失”现象,即家庭结构依然完整,但是父母一方过于繁忙,很少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
小云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她的父亲掌管着一个大企业,除了吃饭、睡觉平时很少在家,她的母亲则是个全职妈妈。以前,小云跟妈妈还无话不说。上高中后,随着高考压力逐渐增大,妈妈对小云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母女关系也逐渐恶化。现在,只要妈妈一开口,小云就会说“闭嘴”。久而久之,夫妻二人也常在家为小云的事大吵大闹。
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曾经说过,“与家庭结构相比,家庭功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为重要。”因此,父母要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要等孩子出现了问题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