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玮吴志菲
《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是一部有关邓小平同志最后一次复出到逝世20年间辉煌人生历程的纪实性作品。全书以丰富的史料、朴实无华的文笔,生动地记述了邓小平同志晚年对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辉实践、英明决策、理论创造,以及邓小平同志与身边工作人员及与家人的友情与亲情。有些内容属首次披露,真实而感人。
两人会面“寒暄”亦颇微妙
1981年9月底,叶剑英委员长宣布了中国政府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
对港政策虽然与对台政策有所不同,但在许多基本政策上是相通的。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决定依照对台政策的路子,加快制定具体的对港政策。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一位海外朋友时说:“"九条"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这年1月,英国副外交大臣兼掌玺大臣艾金斯访问中国。中国政府明确表示,中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但保持香港的繁荣;香港继续保持自由港和商业、金融中心的地位。
1982年4月上旬,英国前首相希思作为民间使者,为进一步了解中国政府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专程访问中国。邓小平会见了这位老朋友。希思回顾了1974年5月毛泽东同他会见谈到香港问题时的情景,对邓小平说:“那次你也在座,当时毛主席和周总理说,反正要到1997年,还早呢,还是让年轻人去管吧。现在离1997年只有15年的时间了,你是如何考虑在这期间处理这个问题?”
邓小平说,香港的主权是中国的,包括“新界”,即整个香港。过去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现在实际上是废除的问题。他十分诚恳地告诉希思:“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了。如中国到时不收回香港,我们这些领导人谁也交不了账。”
邓小平还向老朋友透露:中国政府已经确定了解决香港问题的政策,这些政策与中国对台湾的“九条”方针的精神是基本一致的。他问希思,英国是否同意按中国的这种思路来协商解决香港问题。邓小平还请希思把中国的这种考虑转告撒切尔夫人。
雄心勃勃的撒切尔夫人登上英国首相宝座后,推行强硬的内外政策,以使英国重新振兴,被称为“铁女人”与“冷战专家”的撒切尔夫人,也酝酿了解决香港前途问题的方案。撒切尔夫人对自己的外号并不恼火,相反还非常高兴地说:“这是他们对我的最好赞扬。”“他们说对了,英国需要一个铁女人。”这年9月24日上午9点,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来访的撒切尔夫人。中方陪同会见的有外交部长黄华、副部长章文晋、中国驻英大使柯华。英方陪同会见的有香港新任总督尤德、首相首席私人秘书巴特勒、驻华大使柯利达。会谈原定时间一个半小时,但实际上整整延长了50分钟,足见双方较量的激烈程度。
会谈开始前,邓小平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香港不是马尔维纳斯,中国不是阿根廷。”两人见面的“寒暄”亦颇微妙,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你很高兴。”邓小平说:“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呀。”两位领导人先聊了一下轻松的话题。他们说起在伦敦住了几十年的马克思,撒切尔夫人说,马克思写了一部《资本论》,可他恰恰最缺资本!
寸步不让,“不做李鸿章”
会谈进入正题后,撒切尔夫人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摆出强硬姿态,打出“三个条约有效”和“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离不开英国”这两张牌,坚持三个条约必须遵守。她恐吓邓小平说:“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要想继续维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继续由英国来管理它。”
邓小平寸步不让,他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邓小平重申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不承认19世纪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一贯立场。
邓小平说,收回香港,是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意愿。他强调,如果1997年不收回香港,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无法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邓小平对撒切尔夫人说,在不迟于一两年的时间内,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的决策。“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舆论面前会得到好评。”他说,之所以中国还要等一两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是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同香港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听取英国政府对我们提出的建议,以便制定我们在15年中和15年后的方针政策。
针对香港的繁荣离不开英国管理的观点,邓小平说:“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
1997年收回香港,香港会不会发生波动?邓小平回答: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他还告诉撒切尔夫人,中国政府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作出决策。”
激烈交锋后,两位领导人商量会谈公报问题。邓小平建议会谈能达成这样一个协议,即“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15年怎样过渡得好以及15年以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但撒切尔夫人坚决不同意,特别是拒绝以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为前提。经过一阵争执,双方同意发表一个不作任何实质性承诺的会谈公报。
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显然被邓小平极其坚定而严密的话所震撼,以至于神思恍惚,在大会堂门外的台阶上摔了一跤。她被扶起来后说,没事。
下午,撒切尔夫人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在向记者宣读声明时,她的声音一时变得嘶哑,但她仍然坚持念完全文只有83字的声明。撒切尔夫人没有想到邓小平如此强硬。回去之后,她私下对驻华大使柯利达说:“哎哟,邓小平真残酷啊!”从此,香港问题谈判陷入僵局。
灵活应对,“要给英国人下台阶”
这一年年底,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次年6月,全国人大六届一次会议将要召开。如果到那时中英谈判仍然处于僵持状态,中方就可能通过全国人大,单独宣布自己的对港政策。
谈判出现僵局,不仅中国政府和广大港人着急,英国领导人也焦急不安。1983年1月28日,撒切尔首相召集政府高层官员和港督尤德开会,讨论香港问题。撒切尔夫人提出,在谈判无进展的情况下,应在香港发展民主体制,使它能在短期内获得独立或自治。她还提议在香港搞全民公决。但与会者都不赞成首相的设想。
3月7日,撒切尔夫人在同柯利达和尤德商讨对策时,柯利达赞成由撒切尔夫人写一封信给中国总理,表示只在香港的管理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她愿意就主权问题“考虑”向英国议会“提出建议”。信中并没有痛快地承诺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附加了一大堆条件。
从英方来信中,邓小平看出了对手立场的微妙变化,并以自己的灵活姿态积极回应,准备与英国代表举行正式谈判,解开主权问题上的死结。
在6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两会期间,邓小平会见两会的港澳人士。他在谈到中方在主权问题上的灵活策略时说:我们考虑到若要英方在承认中国对香港主权的先决条件下进行谈判,英国方面认为“有失面子”,因此,“要给英国人下台阶”。他还指出,如果先谈“1997年后”怎么办的问题,就可以避开主权问题的障碍。而“1997年后”的问题谈好了,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问题也就没什么可谈了。
从7月中旬开始的第一轮会谈到9月下旬的第4轮会谈前后,英方软硬兼施,会场内外互相配合,大打所谓的“民意”、“经济”两张牌。于是,会谈未取得任何成果,却又触发了更为凶猛的金融动荡。
为此,中国政府和各界人士以及香港民众、舆论界和各爱国团体纷纷进行反击,发表大量文章,组织各种活动,批评英国的做法。中国领导人更加明确表示了对香港前途的态度。8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会见一个日本代表团时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宣布收回香港的日期。
告诫铁娘子,“不要把路走绝了”
会谈再次面临危机,英国前首相希思深感忧虑,他飞到北京,会见中国领导人,打算为打破谈判僵局贡献一点力量。9月10日,邓小平又一次会见了希思。两位老朋友亲切地寒暄了一番。当话题转到香港问题时,邓小平对英国政府在当时谈判中的做法极为不满。他斩钉截铁地宣布:想用主权来换治权是行不通的。“22日要会谈(指第4次会谈),我希望不要再纠缠在治权问题上。不要搞成中国单方面发表声明收回香港,而是要中英联合发表声明。联合声明的方式对两家都好,不是说哪一家更好,特别是涉及到中英长期的关系。”
邓小平告诫说:“在香港问题上,我希望撒切尔首相和她的政府采取明智的态度,不要把路走绝了。如果英方不改变态度,中国就不得不在1984年9月单方面公布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希思表示将把这番话转告撒切尔夫人,并劝首相改变以主权换治权的做法。
迫于形势,英国政府在第4轮会谈后开始考虑采取措施稳定香港经济,并准备在谈判中实行退却。
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1984年4月中旬访华。豪在会见邓小平时提出,9月只能作为协议草签的期限,而不是最后批准生效的时间。邓小平问,草签以后为什么不马上正式签字?豪回答,议会九、十月份要休假,11月才能复会,所以只能到年底以前签字。双方于是确定9月底草签并公布协议,年底前正式签字。
中英双方经过22轮的谈判,直到9月才落下帷幕。9月26日上午10点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两国代表团举行了庄严的联合声明草签仪式。
声明草签几天后,北京举行了规模空前盛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10月3日,邓小平在大会堂会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全体成员时欣喜地说:“你们这么多人回来观礼,我非常高兴,我看香港一定有希望。这次回来观礼的,各行各业各界人士都有,各种不同政治观点的人也都来了。这说明大家都赞成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赞成中英两国政府所达成的协议的内容。”在谈话中,他再次表示,他愿意活到1997年,亲眼看到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到香港“走一走,看一看”。
入冬的北京寒气袭人。然而,人民大会堂内却春意盎然,觥筹交错,笑声朗朗。这是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等中英双方有关人士参加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字的一个场面。550万香港市民、10亿中国人和全球无数双眼睛,从卫星转播的电视荧屏上,观看到了12月19日下午5时30分中英关系发展史上最光辉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