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门政治考试时间尚未结束,北京师范大学考点内已有考生陆续走出。而被问及就业与学费等压力时,考生也大多表示能够理性对待。
据清华大学宣传部负责人介绍,今年报考清华大学研究生的人数共11798人,比去年减少600余人。而这只是全国考研人数减少的一个缩影。
教育部17日公布,200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44.9万人(其中硕士39万人),比2007年增长6%。但比去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128.2万人,今年却减少了8.2万人,首次出现全国范围下滑。
根据已公布的数据,2001年到2007年,全国报考研究生人数从45万增长到128.2万,但2007年仅增长0.55%,上海地区报考人数也在2007年首次出现下降。今年,北京、湖北、山东、河北等省市报考硕士生的人数都比上年减少,其中北京降幅9.5%。
而长期以来,在重视学历水平的中国,硕士文凭具有很强的诱惑力。19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第一部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近10年时间里,考研、高学历,几乎成为面临沉重就业压力莘莘学子的主要选择。拥有一张硕士文凭,相对本科毕业就加入求职行列的学生来说,在招聘中便增加了更多的砝码,求职也更为顺利。
2001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曾明华说:“本科毕业之后直接考研,一方面是因为确实想在科研方面有所作为,更主要的是迫于当时的就业压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1年中国开始研究生扩招,几乎每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均以20%的速度增长。2007年研究生在校人数已经达到150万人,中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研究生大国。
长期的热度在今年却突然变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快速发展引发就业机会增多,使得更多的本科生选择直接就业;公费读研逐步被取消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家境较为困难的学生转向就业。而更直接的原因在于研究生就业压力的增加。
据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15日发布的《2007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研究生就业优势已不突出。
《报告》显示,2007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之比)为65.52%,2007届硕士研究生为66.66%,仅仅高出不到两个百分点。
对于这个变化,北京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毛祖桓这样解释:“现在社会价值观有所改变,企业用人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不再追求所谓的人才"高消费"。”
记者发现,面对研究生就业形势的转冷,考生的态度却较为理性客观,大多数考生更为看重的是平台的提升以及知识的拓展,而不再把考研仅仅当作增加就业优势的砝码。
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的小王今年报考了民俗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后,他在大兴区任职“村官”。工作一年多后再参加考试,他对考研的认识也更为实际:“工作后继续学习,会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也更加懂得需要补足的地方,尽管就业压力存在,但更重要的是完善和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