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晨曦 “社区开运动会,通知贴出去后,竟有600多人报名参加,"体育生活化"让社区居民都动了起来!”黄化门社区居委会文体主任支华芳兴奋地说。经过3年发展,作为北京市“体育生活化社区”的试点,东城区黄化门社区的居民自发组建的乒乓球、柔力球等健身队伍多达14支,健身人口达80%。日前,北京市“体育生活化社区”授牌仪式举行,像黄化门这样的“体育生活化社区”已增至52个。越来越多的居民意识到:健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个基本要素。
健身成家庭生活新内容
欢声笑语,人声鼎沸,相对于其他胡同的幽深安静,这里则截然不同。这里就是鼎鼎有名的黄化门社区碾子户外乐园。问起碾子乐园的位置,支华芳主任热情地说:“沿着胡同一直走,到头往西一拐就到了,多有名的地儿啊,问谁都知道!”果然,笔者询问了几个居民,每个人都迅速准确地指了路。在黄化门,说起它的知名度,那简直是“地球人都知道”。
来到碾子户外乐园,这里俨然成了社区各个年龄层居民共同的“嘉年华”。这边5张乒乓球台早已满员,那边象棋下得惊心动魄;这边健身操跳得热火朝天,那边滑梯是孩子们的最爱。在健身路径旁的空地上,74岁的高锡庚老人正在踢足球,只不过他踢的足球用两根绳子拴着,球踢出去可以用绳子收回来再踢,踢时还可用舞曲伴奏(见上图)。“这叫"可乐球",我发明的,还申请了国家专利呢!”高锡庚老人腰板挺直,玩得不亦乐乎,“这球可好踢了,既能锻炼腿部力量,又能让关节变得灵活,我已经琢磨出了50多种动作了。”
年过花甲的官教练也拿出了自己的绝活儿,只见他一俯身,抓住两杆,一挺身,稳稳地倒立着。完成四五个绝活儿后,官教练大气不喘,依旧神情自若地给笔者这个“新来的”讲述自己的健身经历。“我原来身体不太好,走几步楼梯就累的不行,碾子乐园建起来后我就天天来,没想到不仅锻炼了身体,还练出了"绝活儿"。”除了提供锻炼场地和器材外,让居民融入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乐园的重要功效。吴女士经常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乐园,她说:“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放学后太孤单,在户外乐园里,他们有了自己的游戏,更有了伙伴儿。”
一路上,笔者发现,不少居民的家门口都挂着一个写着“健身小伙伴”的箱子。打开一看,这个箱子里装满了毽子、跳绳、羽毛球拍、篮球、足球等居民常用的健身器材。“这些健身小伙伴可抢手了,尤其受到孩子们的追捧,这个箱子在他们眼里就是百宝箱。”支华芳介绍。目前,已经有30个“健身小伙伴”安家在了小区内的楼门口,居民人手一把钥匙,随用随取。
体育生活化社区标准高
北京市体育局群体处朱宏介绍,“体育生活化社区”除了要拥有室外活动场地、社区健身俱乐部等室内健身场所外,还要求“天天有锻炼,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季季有交流,年年有展示”;同时成立“社区全民健身协会”,配备4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群众活动并对健身人群进行科学指导。体质测试也是“体育生活化社区”工作的一部分,每年至少要对居民进行一次体质测试。
“2008年奥运会,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全民健身的体育环境,那么无论我们获得多少金牌,都不能算是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宣传会上曾动情地说,“我们要把握住奥运会这个机遇,让老百姓了解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自觉健身锻炼的好习惯。”
朱宏表示,目前看,“体育生活化社区”是个大概念,根本目标是使社区当中有自治的群众健身组织,实行自己管理,能够经常性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另外,适合人们日常健身的体育设施和场所的数量并没有硬性规定,只要能够满足社区健身者的总体活动需要就可以。“体育生活化社区”的真正意义是,社区居民的健身活动能从自发到自觉,从而提高健身意识,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