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总量约为5万尾 中国特有物种大鲵被誉为“煤矿里的金丝雀” 伦敦动物学会公布——
最高危两栖动物 娃娃鱼入选
过度捕杀、生态破坏是威胁其生存的两大主因 目前我国设有22个保护中心 每年放生1万尾
新华社上午专电 伦敦动物学会21日公布了一份最高危两栖动物名单,俗称娃娃鱼的中国特有物种大鲵榜上有名。
这份名单上共有10种两栖动物,除了大鲵,还有生活在非洲岛国塞舌尔的一种最长不超过11毫米的蛙,以及生活在南非、墨西哥、智利等地的8种蛙、蝾螈、蟾蜍和蚓螈。
负责名单评选的乔纳森·贝利说:“这些物种仿佛是‘煤矿里的金丝雀’,它们对气候变化和污染等环境变化极为敏感,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它们灭绝。它们面临的危险是对未来我们可能面对情况的严肃警告。”
伦敦动物学会去年启动了一个保护在进化史上拥有独特地位生物的项目,专门针对极奇特、极稀有的生物。去年,这一项目列出了一份高危哺乳动物的名单。今年,专家们将目光投向了很少被人关注的高危两栖动物。
新闻背景
伦敦动物学会是一个致力于保护全世界动物和其栖息地的慈善机构。
学会成立于1826年,在世界各地都有学会的成员和科学家进行着保护和研究动物的工作,该学会出版的《动物学周刊》和《动物保护》等刊物被世界动物学界列为最重要的期刊之一。
伦敦动物学会曾经和我国动物保护工作人员多次合作,对保护我国的野骆驼、麋鹿、白鳍豚等物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落点
分布广野生大鲵约为5万尾
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大鲵繁殖保护中心——湖南省大鲵保护与发展协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鲵俗称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最大的个体可逾100公斤,体长近2米。
大鲵是中国特有物种,分布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如云南、江西等17个省)等地海拔200米至1500米的山溪中。
估计全国野生大鲵总量约为5万尾,国内主要人工繁殖点总养殖数在10万尾左右。
价值高遭过度捕杀濒临灭绝
该工作人员介绍,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物种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同时,由于大鲵的肉味鲜美,被视为珍品,经常遭到捕杀,加之污染和生态破坏,致使大鲵数量骤降,4公斤以上的个体已经难以见到,许多地方大鲵资源枯竭,甚至濒临灭绝。
生存现状设保护中心进行人工繁殖
上世纪70年代时,我国还将大鲵作为一种出口创汇的商品,可以随意捕杀。
但在1988年,因为数量急剧减少,而且分布地区也越来越少,国家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大鲵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私自捕杀者,会采取罚款甚至刑事拘留等处罚。
目前,国内有国家级大鲵繁殖保护中心一个,省级繁殖保护中心21个,其中比较成功的有湖南、浙江、陕西和广东等省份。
这些中心承担着保护当地野生大鲵和人工繁殖后进行放生的任务,全国每年能够放生约1万尾。 文/实习记者张瑞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