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野马 近亲繁殖威胁存亡
目前,瓜州保护区内的16匹野马亟待引进其他种群,否则现有种群基因将丧失
本报记者 马进帅 为您摄影报道
原来的“君主”脾气暴躁
瓜州保护区现在一共有16匹野马,而在野外,野马面临的问题除了水源的寻找、天敌的侵袭外,最重要的是由于种公马的缺失,野马的数量太少,种群发展十分缓慢。
他说:“当时从北京过来的时候有一匹叫88号的马,那是一匹比较强壮的马。从车上下来,我们就觉得它是头马。”石工说:毛色和别的不一样,性格比较烈,任何马都斗不过它。它的野性最大,来的时候感觉其他马都像家马,惟有它像野马。88号的脾气比较暴躁,它经常把其他马咬伤。崔科长说:单独圈起来也待不住。感觉很暴躁,整天跑却不吃草,没有办法又只有把它放出来,它就成了这个马群的统治者,其他母马都归它。
优胜劣汰 年老王者沦为落魄贵族
那么,现在的88号怎么样呢?记者对这位具有王者风范的88号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石工说:现在这个88号老了,体弱了,它也抢不过其他公马了。保护区现在的16匹野马已经分成了三个种群。A01带领的是其中的一个种群,另外两个分别是由88号和10号带领。
为了找到88号,老石把车直接开进了半放养场。四万多亩的半放养场,88号究竟在哪儿呢?十几分钟后,我们在半放养场里的围栏附近发现了几匹野马。老石指着其中一个说,这就是88号。但是,我们看到的88号,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的威严。记者看到88号总是在围栏附近活动,透过铁丝看着外面的这片更广阔的草场,可是谁也不知道,它能不能等到围栏拆掉的那一天。
崔科长告诉记者,88号不再是头马的时候也比较失落。马跟人一样,一开始它比较暴躁,后来时间长了,曾今的王者也放弃了原来的清高,改掉了原来的爆脾气,成为光棍儿军团的领头人,率领另外两匹野马过活。说起野马,石工总用对待朋友的口气讲述它们的故事:“我对这些野马确实有感情了,虽然放归到了半放养场,但我每个月还要回来两三次,住个两三天,只要拿望远镜看一下这些马,我就能放下心了。”
年轻头马面临“近亲”困窘
说到野马群的未来,石工介绍说,现在保护区里的16匹野马中,成年公马有5匹,但是它们和母马之间都是近亲,这样下去野马不会再繁殖了,这是保护区最为担心的问题。
说话间,10号公马带领的马群出现在草原上。这群马,一共有6匹。看它们的样子,好像不太怕人。“10号公马是现在所有野马当中最厉害的一匹,它凭借自己年轻力壮抢夺了88号的王位。”崔科长给记者回忆起去年刚刚把野马放到这里的情景。他说,野马一下车,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仗,抢地盘。“一直打斗了一个多小时才分出了胜负,种群也自然分开了。最厉害的正是面前的10号马。”崔科长说,在那一场战斗中,10号马不仅赢得了三匹母马和两匹马驹,也赢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10号当时来的时候,体格就有成马的一半大,好像还在吃奶。”石工笑着说,圈养了一段时间,它的身架长成熟了,体力也壮了。2005年6月份放到半放养场以后,才发现它是最厉害的野马。
继续观察后,石工说,现在这个种群的野马肚子都吃得饱饱的,前面两匹黄色母马都怀上驹子了。“这是在野马自由争夺、交配中产生的,能不能顺利生产?我们还是有所担心。”崔科长说:“在野地可能有一些打斗、争夺,以及狼群的追逐,对小马驹的生产肯定会有一定影响。”
而更为严重的是,杨处长说,现在保护区里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是十几匹野马都是近亲,这样下去野马的种群就发展不起来,最后只能导致基因丧失。这样,野马也不可能实施真正地回归自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和其他野马繁育中心交换种公马,改变现在这种窘迫的局面。但是,要实施真正野放,野马要经历的考验还有很多,就现在的状况而言,它们距离回归自然还十分遥远。
太阳即将西下,牧草在夕阳的照耀下十分漂亮,远处的大山仍旧宁静注视着这一片草场。大西北的寒风刮过来,告诉我们夜晚就要降临。而这一夜,野马们又将在寒风中度过。
迁地保护延续普氏野马“香火”
迁地保护普氏野马
迁地保护是挽救濒危种野生动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一些数量特别稀少,仅仅依靠自然保护已经不足以保证本种延续,且处境非常危险的珍稀野生动物,只有利用各个动物园、饲养场以及自然界的少数野生个体,通过各种人工技术方法,进行精心的饲养和繁育,建立起中心种群和谱系簿,待繁殖到足够多的数量之后,逐步将它们释放到原产地,在自然保护的条件下,重新恢复和扩大野外种群。目前,世界上有3种最著名的珍稀兽类——欧洲野牛、麋鹿和普氏野马,在野外的种群已经绝灭,或即将绝灭的时候,由动物园或饲养场的收养保护才得以免于绝种。
瓜州自然保护区杨处长说,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国、德国和英国等纷纷来到中国新疆和蒙古西部捕捉普氏野马,特别是德国海京伯动物园和乌克兰的某个庄园曾先后向欧洲运送了40余匹野马,分别收养在欧洲和美洲的若干个动物园、饲养场里。二次世界大战中,饲养在乌克兰的种群全部灭绝,现今散布于世界的600多匹,均是保存在德国慕尼黑动物园和捷克布拉格动物园的普氏野马的第8~9代后裔。但是,这些圈养的普氏野马也是命运多舛。由于几代均在各国动物园狭窄的兽栏内饲养,种群密度过低,近亲繁殖,活动面积太小,生态要素不足,噪音污染,动物的“妻群制”和“社会序列”遭到破坏等,如今生活能力已经大大降低,表现为体质变弱,难以配种,胎儿畸形,发病率增高,寿命缩短等。普氏野马原来体质粗犷,行动敏捷,勇猛善斗,耐寒抗热等特有性状逐渐消失了。
普氏野马、大熊猫均是“活化石”
普氏野马如同大熊猫一样,也是 “活化石”动物。野生大熊猫尚有残存,而野马在自然界已经完全消失。人们希望能在其原产地建立起一处野马自然保护区,把人工饲养的野马选择一部分,经过科学的野化锻炼,重新开启其祖先所具有的优良基因。最终达到在野外生存繁衍,使这个珍稀物种能在自然界继续延续下去。
据了解,1963年,国际上成立了世界性的野马专业工作组,1978年又成立了野马基金会,并提出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放养普氏野马的建议,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我国是普氏野马的“故乡”,所以理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挽救它的重任。在林业部直接指导下,新疆林业厅最后选定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吉木萨尔县,组建野马放养繁殖中心。1985年8月以后,我国从英国、原东德、原西德分别用藏野驴交换和引进了4批共16匹普氏野马,进行科研和从事繁殖、复壮和野化的工作。此外,位于武威市东北部河西走廊腾格里沙漠洪水河两岸、面积为170,359公顷的甘肃濒危动物繁育中心也先后从美国、德国、英国等引进10匹(雄兽4匹、雌兽6匹)。
所有家马均出自普氏野马
是什么原因导致普氏野马灭绝?杨处长说,至今详细研究不多。国内实施野马工程,目标是圈养发展,回归自然。其实,所有的家马均由普氏野马驯化而来,只不过来自不同亚种罢了。马性喜集群,在我国北方牧场上,野马常混于家马群中。李斐对汉书中“马生渥洼水”注释曰:“南阳新野有暴利长,当武帝时遭刑,屯田敦煌界,数于此水旁见群马中有奇者,与凡马异,……”是对此很好的注释。由于混群而杂交,使野马基因家马化,最后融家马之中。
普氏野马,学名Equus przewalskii;原分布在新疆北部、甘肃、内蒙古交界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有蹄类,体长220厘米到280厘米,肩高120厘米以上,体重200多千克。整体外形像马,但额部无长毛,颈鬃短而直立。
野马性机警,善奔驰;一般由强壮的雄马为首领结成5至20匹马群,游移生活。最后一次发现野马是在 1957年,估计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的野马生活在人工圈养或半散放状态下。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野马从欧洲引回我国,为野马重返大自然而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
明日,本报将推出“搜寻普氏野马系列报道之三”,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