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文化资源是绿色资源,文化资源是越挖越多的资源,文化资源是越用越充分的资源。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开发利用好这个资源,像重视煤炭产业一样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精心打造文化品牌,加快提升我省的文化软实力,促进山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山西的特色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文化产业的论述掷地有声,为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一条新路径,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品牌鲜亮 影响深远 2007年,在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中,话剧《立秋》、小说《国家干部》、电视剧《乔家大院》《八路军》、舞剧《一把酸枣》等一批精品获奖。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全国热播,新编晋剧《傅山进京》赞誉频传。它们创出了山西文化产业的精美品牌。
省政协委员李永宠(省社科院旅游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发展山西文化产业,要品牌、要精品、要抢眼、要有冲击力,要高水平策划、精工艺开发。像《立秋》《一把酸枣》《傅山进京》,平遥古城、民居大院、五台山等为山西带来了巨大效益。以这些名牌为龙头形成的产业链、文化链、经济链,为全省文化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推动、拉动和提升功能。实践证明,实施文化产业名牌战略是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
省人大代表刘合心(临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我们临汾这两年在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方面,打出了尧文化品牌,加强了对尧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力度,成立了尧文化研究与开发委员会,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尧陵进行了抢救性修复,与中国先秦史学会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尧文化高层论坛。通过一系列工作,使尧文化这一最具凝聚力的源头文化和寻根文化得到了大力宣传和普遍认同。
省人大代表蒋韵(太原市文联副主席):好的产品才有号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都知道我们山西有个乔家大院,这就是一个品牌,而一个品牌的能量会有裂变效果。因此,我们创品牌的力度仍然需要加大,而保护品牌的力度更需要加强,保护措施越得力,保持时间越长,我们的品牌才会有更深远的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会越大。当然,品牌的创造和保护也需要有一个好的机制,好的平台。
多业联动 效益可观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到2006年底,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达125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高近7个百分点。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4%。
刘合心:《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教育、科技、信息等行业联动发展,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提高文化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比重。”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是挖掘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改变畸重型产业现状、发展新型支柱产业的迫切需要。要整合资源,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促进文化资源、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商业贸易联动发展,互促共赢,真正把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建议把尧文化资源的挖掘工作与修复开发尧陵列入山西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支持。
省政协委员王辉(省戏剧研究所所长):在我省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一定要多业联动,可喜的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的表述“建设重要旅游景点与支线机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之间的便捷通道,实施任何一个重要景点到最近机场或省辖市"一小时通达"工程,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确实抓住了关键。为什么去年实行的旅游“一票通”没有火起来,就是因为景点之间的交通不够方便。
省政协委员梁俊明、张慧霞:《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将我省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到旅游业发展中,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一把酸枣》《立秋》走向全国,“平遥摄影节”走向世界,山西旅游必将大踏步地向大省强省迈进。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产业链条中的“名片”效应应引起足够重视。长期以来,我们对旅游纪念品开发不力,许多旅游景点都没有像宜兴的紫砂壶、苏州的刺绣、太湖的珍珠这种能代表自己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因此,我们要将旅游商品的开发作为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制作具有唯一性、地域性、文化性、纪念性和收藏性的旅游商品。
特色经营 走向世界 “尤其是那个精妙绝伦的戏台和演出场所,连贝聿铭这样的国际建筑大师都视为奇迹,但整个博物馆的原址却是"三晋会馆",即山西人到苏州来做生意时的一个聚会场所。”
――余秋雨《抱愧山西》
李永宠:为什么贝聿铭这样的国际建筑大师都视“那个精妙绝伦的戏台”为奇迹,是因为这个戏台有特色。华夏文明看山西,这是山西发展文化产业的形象目标。不管是影视作品,还是旅游商品,还是参加文博会,都得有自己的特色。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文化产业的持久魅力才能彰显。我们要使山西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吸引全国、吸引世界,使山西这块土地上留存下来的华夏古老文明,走向世界,再创辉煌。
蒋韵:尤其是文化旅游一定要有特色,有特色的东西会让爱她的人有一种与之灵魂相遇的感觉,比如开发建筑的、壁画方面的专题化旅游,像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永乐宫的壁画等。现在有的地方搞冰雪节、吃农家饭等,我觉得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将有自身地域特色的东西利用起来,融入文化产业,像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马上要失传的东西,我们要让它活起来。对于文化资源应该有一种敬畏与尊重,文化不能被世俗化,不能随心所欲的赋予她、诠释她,要尊重、爱护她,给她最准确的定位,发挥出她真正的象征意义和内涵,这也是文化产业长久发展的源泉。
王辉:将“晋商文化”“佛教文化”“根祖文化”特色和“黄河歌舞”“佛教音乐”等有特色的东西联合打造,不仅可以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而且会有巨大的影响力,像杭州的宋城及其歌舞。我们也可以创建“中国汉民族民俗文化展示园区”等。我发现有的景点设了什么人妖表演,太庸俗了,这不是我们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的东西,不会长久存在。文化产业只有深挖、精耕、细作,才能最终走向世界,被世界人民所喜欢。当然,这些需要政府的推动和运作。
记者感言:曾经,长期以来高度依赖煤炭资源的经济结构使我们山西这个地上文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被外界误读为“傻、大、黑、粗”。而今,我们终于意识到要“像重视煤炭产业一样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幸莫大焉!毕竟,文化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使我们山西的形象熠熠生辉。而文化产业只有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才能蓬勃发展,走向世界。丹麦,一个人口仅500多万的国家,就因为出了个写童话的安徒生,使其旅游业成为该国服务业第一大产业――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本报记者 王秀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