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怀疑派名人比约恩-隆伯格专访
“全球变暖问题被刻意夸大了”
他曾经是丹麦“绿色和平”组织成员,却因为质疑关于气候变暖问题被过度炒作的文章,最后站到了另一边。这位“持怀疑论的环保主义者”认为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6 米纯属危言耸听,到本世纪末海平面只会上升一两英尺,不可能造成“陆沉”。1月5 日,《卫报》把他评为“可以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他说,没想到自己会这样出名。
文/ 莫书莹
“我并不是说全球变暖问题不存在,但我认为这个问题没有外界认为的那么严重。它被一些媒体、政治家和企业家刻意夸大了。”这就是丹麦人比约恩-隆伯格(Bjorn Lomborg)一贯坚持的论调。
“戈尔是在危言耸听”
有意思的是,在1月5日英国《卫报》列出的“可以拯救地球的50人”名单上,隆伯格赫然列于榜上。《卫报》评价他是对环保热的一种“必要的制约和均衡”,“隆伯格是能够用可信的数据挑战(全球变暖)共识的少数学术界人士之一”。
近日,隆伯格在纽约接受《外滩画报》的电话专访。纽约是隆伯格最喜欢的地方之一,他曾对《纽约时报》记者感慨说,如果全世界都如纽约一般富裕,全球变暖将不是问题,因为人们大可以装空调抵御炎热的天气,以填海的方式抵御海平面的上升。
“阿尔-戈尔曾说过,解决全球气候变暖是这一代人必须面临的挑战和使命;他说得不错,但我要强调的是,如果人们能用一种比现在更理智、更聪明的方式对待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就能找到事半功倍的解决途径。”隆伯格对《外滩画报》强调。
隆伯格向记者指出,戈尔在《难言的真相》中预言的由于气候变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上升6 米并淹没大片陆地属于夸大其辞。
去年3 月,他与戈尔在一个气候研讨会上曾有过一面之缘,他不失时机地向戈尔介绍了自己的想法,后者仅报以一个不置可否的微笑。7 个月后挪威传来消息:由于呼吁人们对抗全球变暖,戈尔获得2007 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环保界的“头号公敌”
隆伯格年方43 岁,长着北欧人典型的金发碧眸,身材匀称,喜欢穿紧身T 恤配深色牛仔裤,而且擅长在镜头前放电。《泰晤士报》形容隆伯格博士更像一个性感的网球运动员,或者时尚品牌的设计师,在形象上实在比拘谨、呆板的戈尔强很多。不过由于在全球变暖问题上持有非主流论调,如今隆伯格俨然成为环保界的“头号公敌”。
6 年前,隆伯格写出他的第一本书《持怀疑论的环保主义者》(TheSkepticaL EnvironmentaList),宣称环境问题完全是危言耸听,不值得人们如临大敌。2004 年英文版的问世和流传随即给他招来国际骂名,跳出来批驳他的环境学者排成长队。就连自己的祖国也不放过他,丹麦科学院曾组织特别委员会,一度认定由于数据问题,他的书在学术上不够诚实,不过没过多久就撤销了这一认定。
去年9 月,隆伯格的新书《降温:持怀疑论环境主义者的全球变暖指南》(CooL It: The SkepticaL EnvironmentaList’s Guide to GLobal Warfunctiong)在全球发行。新书尚未上架即引来激烈争论。
《泰晤士报》说,隆伯格说的不无道理;《时代》周刊把他列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 个思想家之一。有人把他捧为“青年领袖”,更多人则跳出来大骂他是个沽名钓誉的骗子;有人讥笑他连一张正规的环境学文凭都拿不出,《独立报》评论则建议,将这个家伙和他的理论一并埋葬了事。
曾加入过“绿色和平”组织
隆伯格出生于哥本哈根,是家中的独子;母亲是个小学教师,父亲是音乐家兼天主教牧师,所以他从小就习惯周日上教堂。
隆伯格承认,自己从小的生活环境有点与众不同。丹麦并不特别崇尚宗教信仰,许多年轻人上教堂与其说是出于信仰,不如说只是一种兴趣。在这方面隆伯格也与众不同,他坚信生活的真正意义来自对上帝的信仰,他也从不掩饰自己的同性恋身份。
隆伯格的身上总是充满众多的矛盾冲突,一方面他被许多环境学家视为顽固分子,另一方面他的个人生活方式却异常符合环保标准。他是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不开车,喜欢骑自行车在城市中漫游。“与众不同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你自己觉得OK 就OK。”他说。可能正是因为有这种心态,他在面对如洪水般涌来的批评声音时,仍显得相当轻松自在。青年时代的隆伯格一度热血澎湃地加入“绿色和平”组织,最终因用光了钱而中途退出。读完统计学博士学位后,他在丹麦阿尔胡斯大学政治学院谋了个教席。
1997 年,在洛杉矶度假的他无意中在《连线》杂志上读到了著名学者朱利安•西蒙关于环保问题被过度夸大的文章,彻底颠覆了“绿色和平”对他的影响。回丹麦后,他组织学生搜集大量数据,想证明西蒙是错误的,但最终却得出相反的结论。
从此以后,他奉西蒙为偶像,并于2003 年从西蒙的遗孀手中接过竞争企业协会(Competitive Enterprise Institute)颁发的朱利安•西蒙奖。
B= 外滩画报
L= Bjorn LomBorg
“投资于减排很不划算”
B:你的第一本书就引起过巨大争议,现在你又出了一本新书。对全球变暖你看法与众不同,什么让你如此自信?
L:首先我想说的是,很多人都把我的观点理解错了。我从来没有说过没有全球变暖这回事,相反,我认为全球变暖正在发生,而且这很大程度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我只是相信,全球变暖没有人们认为的那么严重。事实上,现在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被夸张了。
B:你认为到什么程度才算严重?
L:其实人们对这个问题上的最大担心,就是气候变暖会不会像戈尔在《难言的事实》指出的那样,冰川消融最终将导致陆地被淹没,或者引发海啸。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可以说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和IPCC的调查,全球变暖确实将使格陵兰岛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1 英尺,但同时由于降水增多,南极结冰速度将更快,使海平面下降两英尺。也就是说,到本世纪末,海平面也许会上升1至2 英尺。这完全不会造成陆地被淹没的后果,也不会造成海啸。我看不出有任何值得我们担心的事情会发生。
B:你是说我们完全不必担心?
L:由于海平面上升,一些小岛也许会受到影响,但我们完全不必担心。我的意思是,有多少人口居住在沿海?我们现在经历的150 年前就发生过:气候变化导致海面上升,一些小岛被淹没了,可是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影响么?另外有些人说,由于北极冰层融化,北极熊大规模地不正常死亡,但我相信每年因此死亡的北极熊肯定没有被人猎杀的多。比起全球变暖问题,我现在更担心的是由于媒体的夸张报道,一些人对此过于忧心。
B:你是说我们现在什么都不用做?
L:现在人们都在说:“我们应该减少废气排放,最好现在就开始,减排量越大越好。”我理解这种反应,因为人们感到气候变得更暖和了。但其实大家是喊得多,做得少。富国象征性地做了一点点,穷国做得更少了。
为什么,因为代价很昂贵。《京都议定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签约国每年为此投入1800 亿美元,人们花了大价钱,做的却是一件没多少实效的事情。
B:所以你从来不支持《京都议定书》。但有人因此认为,你只不过是充当了美国政府的喉舌。你自己怎么看?
L:首先,我不是任何人的喉舌;其次,美国政府没有给过我一分钱;第三,在是否加入《京都议定书》问题上,我还是认为美国的决定是对的,但他们错就错在选择了一个错误的理由。我想你不能指责美国在防止全球变暖上完全无所作为。他们选择了增加这方面的科研投入,而不是加入《京都议定书》,这本来很好;但小布什的解释是,美国不加入《京都议定书》,是因为这会影响美国经济。
小布什和石油业的关系众所周知,所以许多人对美国的决定嗤之以鼻。不过你看看其他签约国又做了些什么: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许诺到2020 年前要减排30%,但至今仅仅减排12%。照这样下去,按时完成目标绝对不可能。
用国际创新基金取代《京都议定书》
B:你在书中提出,气候变暖是个不值得投资解决的问题,因为回报太小?
L:就像我前面说过的,除了全球变暖,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其他的问题亟待解决。你知道我们为控制艾滋病投入的每一美元,都会产出大约40 美元的社会效益,所以我认为这是最划算的投入;而投入延缓气候变暖的每一美元只能产出20 美分的效益。《京都议定书》缔约国每年在减排上的总投入约在1800 亿美元,但效果又如何呢?我想这真是个太不划算的投入。
B:对这类问题你都用“投资回报论”来排列先后顺序吗?
L:对,而且我认为这很重要。人类面临的问题很多,过去50 年来,艾滋病、疟疾等传染性疾病到处蔓延,一些人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不少人甚至得不到干净的水源⋯⋯这些都是人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但我们到底解决了多少?我们什么都没有解决好。我的意思是,至少我们应该以一种更聪明、更高效的方式来应对这些问题,实际地解决一些问题。
B:你认为目前全球变暖并不严重,解决它的回报率也不高,那将来它会不会变成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L:这要看人类在这个世纪里会做什么。全球变暖是个缓慢的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所以我建议选择一个更明智的方式。
B:你主张建立一个用于新技术研发投资的国际基金?
L:对。我一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迅速更新现有的技术,这些技术还必须是便宜的。你能指望很多穷国民众大量购买昂贵的太阳能电池板么?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在节能或减排方面,各国无论如何都做不好的原因。
B:你一直说《京都议定书》很失败,是政治妥协的产物。你怎能保证“国际基金”不会变成又一个《京都议定书》?
L:我没法保证。我只是提供一个比《京都议定书》更便宜的方式,根据我的调查,如果每个国家能每年将GDP 的0.5% 投入这个基金,就可以大大刺激针对全球变暖的研发投入。对基金如何投入、相关机制如何运作,这些应由各国协商。
没想到会这样出名
B:你出第一本书后,就成了一个备受争议的人,有没有想过这种后果?
L:没有。我只是想很简单地指出一个事实,我们把一个问题夸张化了,我们承诺了太多事但无力去完成。我建议人们应该重新思考一些事情,找寻解决问题的捷径。我本来觉得这个观点理应被接受,没想到从第一部书出版后就引起如此大的争议。不过我想或许在10 年、20年之后,等人们回头再看时,或许会对现在的争吵付诸一笑。
B:现在有压力吗?
L:有一些,不过我知道我是对的。就好像丹麦科学院特别委员会一开始认为我在学术上造假,但后来不也撤销了?当初他们在作那个决定时,甚至没有给出过什么理由。
B:为什么全球变暖会被夸大?
L:现在全球变暖成了一个时髦话题,人们总是相信那些他们愿意相信的事情。另外,也有许多人或许认为,夸张一点问题的实质没什么,特别是一些媒体总想用这个话题来引起更多关注,许多政治家也如此,现在这俨然变成一个“尖叫比赛”:谁喊得响,谁就更出名。
B:不过你也因此出名了。
L:这的确很讽刺,毕竟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为此获得那么大的名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