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说,自己参加工作40年,没干过什么大事,也没当过大领导,一直就觉得自己是一个“生产队长”,就是领着大家一起干活,和大家交心做朋友,让大家能在愉快和谐的环境里扎扎实实工作,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实现个人的价值。
在中国报业市场,青岛只能算是二线城市。但是,自从1999年8月大众报业集团在这里创办了半岛都市报,青岛的报业竞争便经常被业界关注。
2005年9月,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任命王军为大众日报社青岛分社社长、半岛都市报社社长,掌舵半岛都市报。两年多来,王军开始和这份报纸、这个城市紧紧联在了一起。
青岛,深秋的大海,在旭暖的阳光下沉静而苍茫,不似夏日的激情澎湃,也不像冬日的肃穆咆哮,一派天蓝蓝,海蓝蓝。半岛都市报刚启用的新办公大楼,离海不远。十月的一天,我们走进半岛,听王军、听半岛报人讲他们奋斗的故事。
“在集团事业需要咱冲上去的时候,咱不能退缩” 到半岛都市报,摆在王军面前的是荆棘、是险滩。
快速成长,跨越式发展,使半岛都市报成功地占领了市场,被业界称为都市类报纸成功的范例。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报社管理、制度规范相对滞后,潜在着很多隐患,有些已经开始显露出来。作为山东半岛地区最大的平面媒体,作为集团事业发展重要的一个板块,半岛都市报的发展容不得半点闪失。这种情况下,大众报业集团新一届集团党委班子运用中层轮岗的机会,做出调整半岛都市报班子、规范半岛都市报发展的重大决策。
在接受集团党委新的任命时,王军已经54岁了。这之前,他是大众报业集团发行公司董事长。按照集团的人事政策,这个年龄可以退居二线做总监,不用再在一线奔波劳碌了,但王军还是欣然接受了任命,离开济南,走马青岛。
那时,老母亲已89岁高龄并且多年卧病在床,妻子年逾半百,独生女儿刚刚成家,自己的身体也经常出点“小毛病”。这些,王军没有说。
说起当时的想法,王军很平静:“党委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咱,就是对咱的信任。在集团事业需要咱冲上去的时候,咱不能退缩。”
真正接手半岛都市报,面临的情况却远远超乎想像。“有党委做后盾,困难再大也不怕”,按照集团党委的部署,王军把理顺半岛都市报的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稳定大局阶段、处理遗留疑难问题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
万事开头难。初到半岛的那段时间,开会谈话、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处理问题,可谓夜以继日。“那是最紧张、最忙碌、也最困难的时候”,具体细节,王军不愿多讲,只轻描淡写地讲了两件事。
“第一个难题,也是最大的风险,是确保班子交接、规范整顿期间的报纸发行不受影响。”王军说。当时,半岛都市报业发行有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单位,从法规角度看不受报社管理,但它全部代理半岛都市报的发行工作。在半岛都市报班子交接之际,半岛都市报业发行有限公司提出提高发行费率、延长报费上缴周期等一系列不常规的要求。当时半岛都市报每天发行近50万份,其中近30万订户的名址掌握在发行公司手里,一旦不能按时投递,后果不堪设想。王军一方面与邮局积极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一方面与半岛都市报业发行有限公司高层沟通。在沟通无果的情况下,他运用积累了十几年发行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五种方案作备选,因思路对头,方案正确,加上能想到的各种保障措施,借用“十一”长假一举夺回了发行权。
首战告捷。以顺利收回发行权为标志,王军带领大家仅用了18天就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他上任当月,半岛都市报新闻宣传和发行工作未受到任何影响,而且当月广告额还创下历史新高。
第二件事,就是新办公大楼风波。当年建这座楼时,报社与开发商合同签订不完备。面对近年来楼价的飞速上涨,开发商动了心思,想以报社违约为由,意图不将竣工的大楼交付报社使用,并且拉开架势,对报社人员不见面也不表态。王军主动约见开发商,坦诚相见,拉家常,谈合作。僵局终于打开了。随后的7个月内,报社工作班子与开发商谈判43次,整个过程斗智斗勇,几经波折,最终将这座大楼收回,并盘活了报社当时的一些土地资源。
对于遗留疑难问题,在八个月的时间内,王军和班子成员按照集团党委的部署,坚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的原则,顺利完成了半岛都市报下属公司的清理整顿,并按照法律程序将关系报社长远发展的核心经营业务全部纳入报社的全资子公司和绝对控股公司。同时,集团党委也完善了半岛都市报社“一元领导,两元决策”的党总支领导和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组织结构。报社在整顿、规范过程中建立健全采编、用人、经营等各项规章制度,使报社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进一步夯实了在青岛的领先地位。
“最初,根据集团党委的指示和半岛的实际,我们确定的工作思路是"收缩战线,盘活资源,突出主业,稳步发展"。经过大家的努力,一年之后,半岛都市报已经跨入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就把"稳步发展"调整为"快速发展",目的就是要乘势而上,尽快体现出作为集团事业布局中"优势板块"的意义和价值。”说这番话时,王军的语气平静而坚定。
“凭良心做事,做事先要做人” 王军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当他有时间时,一杯清茶,一盒香烟,他会慢慢讲一些他的事,40年的工作经历,遗憾和成功,他并不掩饰。可是,这种机会很少。
和他共事时间并不长的半岛都市报的同事们,倒是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很多故事。
最近,大众报业集团的离退休老干部们到半岛都市报社参观考察,恰逢王军出差不在青岛。从下车到欢迎宴会上,不停地有人在问:“王军在哪里?老王在哪里?”这个说,“当年我和老王共事时,曾一起加班奋战”,那个说,“老王,大实在人一个”。报社负责接待的年轻同志很纳闷,怎么都认识王社长?其实,很多半岛人并不了解,自退伍转业进大众日报社,30多年来,王军做过编务、校对、党务印刷厂书记、发行处处长、集团发行公司董事长,集团经管会副总经理、集团副总经理、社委会委员、秘书长等,样样都干得有声有色。在负责大众日报发行工作的10余年中,他探索出“集订分送”的发行方式,使大众日报的发行量一直稳居全国省级党报的前列,本人还曾以高票荣获首届“全国报业发行功勋”的称号。
王军是个到哪里都能与同事打成一片、与周围的人结成朋友的人。20年前他下派工作过的乡镇,至今每年都有人来看望他。这次他到半岛都市报,他的朋友们对他依旧很“铁”:听说半岛都市报用纸紧张,湖南一家纸厂不提钱的事儿就直接把纸发了过来,山东一家纸厂也是二话不说直接发货,并且说欠着的材料款先欠着,保证供纸,并且是质量最好价格最便宜的纸。
一个话不多、低调、不张扬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格魅力? 与半岛的同志们聊起来,大家说:因为真诚,对事业真诚、对人真诚,这是王社长做人的风格,也是他做事的风格。而王军的解释也很“土”:"做事先要做人",这是老生常谈,也是至理名言。为公家办事要凭良心,要实实在在,这样,人家与你交往、合作才会心里有底,心里踏实。”
“王军的朋友遍天下”,他甚至将竞争对手也发展为自己的朋友。在进入青岛市场的早期,像其他城市的“血拼时代”一样,半岛都市报与青岛当地报纸展开了价格战、厚报战、赠品战,恶性竞争使报纸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可谓两败俱伤。2005年年底,在市宣传部、新闻出版局协调下,《半岛都市报》与青岛的多家报刊公开发表声明,承诺将共同遵守不搞有偿促销、不擅自降低报价、不贬损其他媒体等七条公约,使青岛报业大战偃旗息鼓。与此同时,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也缓和不少,双方开始了新的竞合关系。
两年来,半岛都市报与青岛当地党委、政府部门的关系也进一步密切。“作为省委机关报办的都市报,在导向上绝对不能出问题。自觉服从服务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对青岛的改革发展,只能帮忙不能添乱。这是集团党委一贯强调,也是我们这两年始终坚持的。我们还不定期出版《未见报稿件》,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的一些重要的热点敏感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实际上发挥了内参的作用,效果很好,很受欢迎。”王军说。过去,报社与当地一些部门的关系比较“顶”,通过密切联系和沟通,尤其是在办报中真正着眼于“促进工作、解决问题”,现在挑毛病的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动为报社提供线索、主动为报社提供帮助。
与外部环境变化同时的,还有报社内部环境的变化。“气顺了,心齐了,更有奔头了,干劲更大了”,这是半岛人对这两年最多的评价。
报社新班子上任后,在用人、分配、决策、管理上建章立制,革新报社文化,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半岛人对此有切身的感受。在新办公大楼装修时,王军特意叮嘱,员工的办公格子间要尽量大些,让大家工作时尽可能地舒适一些。并且,调整了设计,增设了员工餐厅、休息厅和健身房。在王军眼里,办报要拿第一,经营要拿第一,半岛员工的工作环境、收入也要争第一:干一流事业,创一流业绩,还要有让人羡慕的收入。在半岛都市报,薪酬彻底与绩效挂钩,采编人员没有底薪,但是也没有收入上的“天花板”,只要有能力,有干劲,干得好,就会有相称的回报。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记者,一个月的收入曾拿到一万八九,而有的老记者有时一个月也就一两千。虽然反差如此之大,但因为公开透明,一视同仁,大家心服口服。“用事业激励人,用环境留住人,用好的领导作风感染人,这是我们班子成员的共识。”他说。
“当领导不为职工着想不行,不能拿着官当官做”,在交谈中,王军说,自己参加工作40年,没干过什么大事,也没当过大领导,一直就觉得自己是一个“生产队长”,就是领着大家一起干活,和大家交心做朋友,让大家能在愉快和谐的环境里扎扎实实工作,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实现个人的价值。“半岛有今天,首先表明集团新一届党委班子决策正确、运筹得当。再就是,这两年的风风雨雨、沟沟坎坎,是大家一起走过来的,不管是党委派来的干部,还是报社过去的干部职工,都很不容易。大家勤勤恳恳,吃苦受累,没有怨言,就想把事做好。我也跟大家学到了很多东西。人一辈子活不了多少年,更何况有效的工作年限更短?有缘在一起工作,有缘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要珍惜。”
半岛明天更美好 今年9月30日,大众报业集团秋季运动会的开幕式团体操表演赛上,青春亮丽的半岛员工、活力四射的律动节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像一阵海风吹来,让人为之一振。
而这,正是王军力图给半岛都市报的文化氛围做出的诠释:和谐、民主、创新、一流。
“这两年,一项主要工作就是重塑半岛文化。有了好的企业文化,不管换谁当领导,事业照样健康发展。”王军说,新的半岛文化,应该是秉承集团文化,结合半岛实际。着力推行的,一是从班子开始,集体决策,分工负责,遇事商量,团结协作。二是不唱高调,事情做成一件是一件。三是“集团一家人”思想——半岛都市报社是大众报业集团的一部分,必须和集团保持高度一致,主动为集团作贡献;半岛人必须有集团观念,集团的要求和部署必须落到实处。这也是王军在内部管理中的一个指导原则,凡是集团组织的业务评比、群众文化等活动,都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半岛人有了“家”的感觉。
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了半岛人更大的干事创业的劲头。两年间,半岛人的办报质量和经营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巩固了半岛都市报在青岛地区的第一影响力和区域市场的主导地位。2007年1~9月份,报社总收入突破3.6亿元,广告收入占青岛所有媒体广告份额的半壁江山,报纸日均发行量比2006年同期增长10.2%。
然而,王军和班子成员没有丝毫松懈。半岛的局势一稳定,他就带队考察了大连的报业市场,那里的报业格局与青岛很相似。考察结果带给王军的是深深的思索:短短几年间,为什么当年的第一今天落伍了?当年的第二凭什么变成了第一?半岛都市报如何确保长足的发展势头、确保第一的位置?在半岛晨报门前“居危思危”的牌匾前,他想了很多。
“要害是报纸,办好报纸这项主业必须雷打不动。”王军认为,半岛都市报如何不断增强舆论引导力、品牌影响力、综合竞争力?关键是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始终坚持读者本位办报的路子,核心是报纸必须“本土化”:适应青岛文化,“打入”青岛人的心里,在青岛落地生根,要让岛城人民觉得半岛都市报就是青岛人自己的报纸,而不是济南人在青岛办的报纸。为此,2007年3月12日,半岛都市报对报纸内容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扩充本地新闻的数量,将本地新闻版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8个。扩版后,报纸的新闻性、贴近性、可读性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新闻的深度得到了有效拓展,进一步拉大了与同城媒体的距离,得到了青岛市民的充分认可。2007年8月,在创刊八周年之际,半岛都市报社出资100万元设立了慈善爱心基金,定向资助青岛的弱势群体。在王军看来,善待世人,关注民生,用真诚去爱每一位读者,并以责任促和谐,回报社会,才能赢得读者长久的信赖。
在结束访谈时,王军指着当天的半岛都市报说,“你看,"精彩源自创新",这句话天天印在我们的报纸上,也在天天提醒着我们。闯市场,越是处于领先,越要不断创新、未雨绸缪,问题想在前面,预案做在前面。我们已经确定了下一个"五年规划"的蓝图,下一个五年,半岛天地更广阔。”
展望未来,王军信心十足。 (来源:人民网——《青年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