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让我儿子不再流浪》接续报道
本报讯(记者徐娜)16岁男孩离家出走26次,悲情母亲声声求助:谁能让我儿子不再流浪?1月23日,本报6版对此事进行报道后,宛如一粒石子投进善良的心湖,泛起阵阵涟漪。
众多读者打来电话,询问母子近况并倾注全力帮忙。
老车工:“我想收他做徒弟!”
“我想收小明当徒弟!”打来电话的崔师傅是个爽快人,开门见山地表达了内心想法。
这位在一线奋斗了30多年的老车工培养出的弟子个个是能手。“现在技工特别吃香,俺那些徒弟一个月都能赚到二千多元。如果小明能够掌握这个本领,将来生活就不用愁了。”崔师傅目前在沈阳石油配件厂工作,当日看完报道,他第一时间联系到厂里负责人,帮小明落实了吃住问题,崔师傅还郑重承诺:“给我两年时间,我肯定把这孩子带出来!”
迟校长:“到学校学技术吧!”
和平区睿智学校校长迟爱光看到报道后,立即与记者取得了联系,“我们想看看这孩子!”
随后,记者陪同小明母子一同赶到学校。经过一番交谈,迟校长说:“特殊教育有个原则,不能随便给任何一个孩子“扣帽子”。所以我们建议家长去做一下智商检测,如果他的智商值相对好一些的话,我建议他去正常学校就读。如果现在有学校接受他,我们会非常高兴。如果没有,那么他可以到睿智学校上学。我们学校开办了职业教育,同样有他学习的内容,会给他提供很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让他学会一技之长。将来他不但可以自强自立,而且可以用他学到的一技之长回报社会。
学校党支部书记鞠雅洁向记者介绍说:“职业教育班是我们学校在特殊教育发展中一种创新的模式。职业教育班有工艺制作、编制、美术等等,相信他在这里会生活得很好。”
听说职业班有的毕业生已经在商贸饭店就业,从事洗衣工作,小明的母亲显得很满意:“如果孩子能在学校接受好的教育,将来自食其力,不再随意往出跑,那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和谐社会里无穷的爱,完全可以挡住孩子第27次迈出家门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