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绵起伏的山地里,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里,在浩瀚无际的沙漠里,高耸的机井在昼夜不停得轰鸣着,从此,给水团的打井得数量又增加了……
给水团官兵不是单纯的为百姓打几眼井、做几件好事,而是从解决民生困难、促进新农村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眼;不是单纯地依靠部队,而是主动的和地方协调统一规划,把双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时刻保持大局意识。
在为民找水打井的特殊战场上,一代代给水官兵用忠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为人民军队书写英勇顽强、不畏艰险、吃苦耐劳、敢打硬拼、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一幅感人的画卷。
情系于民掘甘泉
陡坡村,是一个坡连坡、沟连沟的小山村。这里地质条件复杂,十年九旱,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沟谷里常年见不到积水,回汉群众世世代代靠水窖集流的雨水生活。说起当时村里缺水的景况,陡坡村小学校长张瑾表情格外的严肃,在不下雨的季节,要到10公里外的县城买水,水费和运费加起来,一吨要五、六十元钱。这个小学有200多名学生、9名教师,院内一个残破的水窖和一眼露了底的土井,是师生们原来吃用的全部水源。大旱时,窖水枯竭,学生们就从家里带水喝,因为孩子小只能带上一小瓶水,冬天的水带到学校就冻成了硬“冰棒”。而土井里的水一个昼夜最多能打起小半桶水来,只能供住校的教师做饭用。
而当时看到这些情景得给水团官兵心情很是沉重,暗下决心,一定要为陡坡村打出甜水井,造福村民,为党分忧。
在为该村打井的前前后后,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士官尹兵华当时已服役满8年,此时正在休婚假,得知连队正在陡坡村为群众打井,便打电话请求终止假期,前往参战。连长、指导员商议后决定还是让他把假休完,可尹兵华说:“我快要复员了,为群众打井的机会不多了,还是让我多干一些吧。”他毅然告别新婚妻子,辗转3000多公里直接赶到陡坡村上了钻台。一天凌晨3点,3号井进入下管施工的关键阶段,险情接连出现。井管下到136米时被卡住了,正在交接班的三班、四班,合力干了两个半小时,才将井管松动下移,没想到卷扬机刹车失灵,井管突然下滑,跌入井口60公分。由于井口狭窄,井管难以焊接,若扩挖井口,影响整个井管稳固,唯一的办法是采用地下紧急焊接。为了够着焊接点,焊工王志良、卢大鹏脱掉大衣,趴在冰冷的地上,在井口小、焊帽伸不进去的情况下,他们直接用眼睛观察焊接点。为了使上面400公斤的井管稳固,其他同志持续半个多小时保持一种牵扶姿势,手脚冻得失去了知觉,小王和小卢更是站不起来了,眼睛两周后才消了红肿。10月的山区下起了雨加雪,一下就是半个多月,官兵食宿的帐篷又冷又潮。村民张耀儒老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将自家和两个儿子家的3个火炉搬到帐篷里让战士取暖,还把战士潮湿的衣服拿回家里在热炕上暖干。成井那天,张老汉全家为连队赠送了一面“情系百姓、造福一方”的锦旗。
钻井三连就是这样克服重重困难,历时52天,为陡坡村打了3眼甜水井,一举解决了村民多年的饮水难题。张瑾校长再也不用为吃水问题发愁了,她感慨地对记者说:“真要感谢给水部队,要不是他们给我们打了井,我们哪有今天的生活啊。现在不仅师生们喝上了干净、卫生的甜水,附近的村民也享福了啊。而且给水团给我们打了井以后,了解到学校无法喝上开水,还捐赠了7台太阳能热水器和水壶,学生不仅能喝道甜水,还能喝道热水,他们的那种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给我们教职员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是打心眼里感谢解放军,感谢各级领导。”“谢谢解放军叔叔”这句话是记者在学校里听到孩子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其实,为陡坡村打井仅仅是给水团30多年来服务人民的一个缩影。33年来,该团先后在西北五省区和内蒙古部分地区为地方总共打井687眼,被西北各族人民群众称为“水神”。
“军民鱼水情谊深,感谢亲人解放军”
71年前,西征红军进入洪岗子时,群众看到红军纪律严明,尊重少数民族信仰,主动拿出自家的救命水给红军饮用,还送了100张羊皮给红军御寒。当时的洪派掌门人洪寿林冒着生命危险,将两名负伤的红军战士藏在清真寺的禁房里,躲过了国民党马匪的搜查。红二十五军程子华军长亲书“爱民如天”锦幛送到清真寺。
67年后得2003年,洪寿林的孙子、吴忠市政协副主席洪洋,代表回族群众向给水官兵赠送了一面书写“仁义之师”的锦旗。人民群众还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给水兵的感激之情。
中宁县喊叫水乡洪岗子村,是伊斯兰虎夫耶门宦洪门教派的发源地和活动中心。而这是一个以“干”字出名的山乡,这里的群众祖祖辈辈都在盼水、喊水、叫水中煎熬。而每年都有十几万穆斯林群众前来洪岗子参加宗教活动。为了解决当地群众的生活用水、保障重大宗教活动、增进民族团结,2003年7月,给水团对洪岗子周围数十平方公里范围的水资源情况进行全面勘察,精心选位,在打井过程中,三连连长张永桥因长时间进行电焊作业,眼睛被灼伤红肿,一名正在哺乳孩子的回族妇女听到后,连续一周用奶水为小张治眼伤,使他很快痊愈。最终该团打出了一眼深260米、日出水量720立方米的甜水井,被回族群众亲切地称为“红军井”。70岁的主持洪卫中老人喝着从“红军井”里打出的甜水,笑的白花花的胡子直打颤:“军民鱼水情谊深,感谢亲人解放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感谢解放军为我们打了这口“红军井”。
如果说当年红军将士的锦幛是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那么67年后的这面锦旗,则是人民群众对子弟兵践行宗旨、真诚爱民的由衷赞誉。给水团官兵在为群众找水打井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以实际行动来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和扶贫帮困,加强了军民团结,为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地方政府出资出力,为给水团打井作保障
每当给水团来到地方为民找水打井时,地方政府都会拿当地的一些特产来慰问部队官兵,虽然这些东西不值多少钱,但却代表着地方政府对给水团的关心与支持。给水团钻井二营副营长刘涛告诉记者,在一次打井任务中正好遇到大雪,官兵睡得帐篷都很阴湿,地方政府了解到情况后,特意送来两堆煤和炉子,也闻讯赶来,帮着部队官兵支烟囱点炉子,这些都使我们非常的感激!
“六盘山高,不如党的恩情高;黄河水长,不如军民情谊长”
这是百姓们送给给水团一幅巨碑上所镌刻的字,碑上字字都代表着老百姓的心声。1996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宁夏军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该团在宁夏南部山区实施了“百井扶贫”工程。他们克服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艰苦奋战10个月,转战8县51个乡镇97个村,共成井100眼,日总出水量10.4万立方米,解决了约20万人口和200万头牲畜饮水问题,灌溉了3万多亩农田。2006年4月,给水团又组织技术人员,对百井逐一回访,对部分管井进行了技术维修,使这些扶贫井继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动情地说:“10年过去了,部队还把我们记在心上,真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给水团的光荣事迹告诉我们:军队是党的军队,更是人民的军队。解放军就是人民的子弟兵,帮助人民群众,就是帮助自己的兄弟姐妹。
给水团33年全心全意为民找水打井,用忠诚和奉献在高山野外、戈壁沙漠探寻生命之源,把解决群众的吃水困难作为投身作为投身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施举措,用实际行动密切了党、军队与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联系。给水团自觉发扬我军服务人民的光荣传统,是落实党的指示,也是为党争光,该团始终不忘为党分忧、为民解困,积极为干旱贫困地区找水打井,帮助群众奔小康,把党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李志勇孙利)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