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艳红(右一)与她抚养的孩子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舞台上 |
来源:搜狐公益
让爱心插上翅膀在和谐社会的舞台上飞翔
——记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戏迷擂台赛金牌擂主张艳红
张贵斌
张艳红端庄典雅,恬淡俊逸,飘逸的长发显得熠熠动人。如果你和她谈的不是戏曲,她总是听的多谈的少。但是,与张艳红面对面,即使对戏曲知之不多甚至一窍不通,话题也会不由自主地切入戏曲,你会为她对戏曲的执著的追求而感动,而这时张艳红就会开始滔滔不绝。尽管她的语调依然那么平静而温和,但她对戏剧的执著和热爱使你感受到她不象一个抚养了八个孩子每年还要东奔西跑献爱心忙得不亦乐乎的人联系在一起。
天道酬勤 终成擂主
从事戏曲艺术是张艳红儿时的梦想,生长在河南上蔡县的她家境贫寒,但张艳红生来仿佛就与戏剧有着不解之缘,5岁那一年,乡里来了唱大戏的,看着舞台上的演出,张艳红也跟着唱、跟着舞。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民间唢呐艺人收张艳红为徒,从此学起了吹唢呐。当时师傅对她要求十分严格,练习时旁边就放着一根筷子,只要稍有差错师傅就会打她一筷子。“天越冷越练”,到了冬天,师傅就把我带到村外田地里,专让她站在迎风的地方练习,在野外一口气练几个小时,唢呐中流出的汽水冻成一尺多长的冰柱,有时冬天手脚都冻僵了。
少年时的学艺经历,使张艳红养成了一种坚韧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为自己踏上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张艳红到武汉音乐学院歌剧班深造,开始了更为正规的专业学习。由于刻苦努力、肯下工夫,张艳红成为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看重的尖子生。
就这样,张艳红怀着坚定信念,迈着艰辛的步伐一路走来,又经受了许多名家的指点与熏陶,张艳红的演唱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逐渐形成了自己委婉曼艳、清越高远的演唱特色和含蓄隽永、俊逸高雅的表演风格。正是这种潜心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经过了生活的风雨和艺术的洗礼,张艳红艺术表演逐渐成熟了。她也一直寻找着机会去检验自己,她心底的希冀和梦想渴望能在某个时候实现,而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2000年初,朋友们鼓励她到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去打擂,开始张艳红并没放在心上,心想唱得好的人太多了,自己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后来朋友们说得多了,张艳红才决定到试一试,没想到竟然过五关斩六将地进入了总决赛。
2001年1月23日除夕之夜,“河南电视台《梨园春》2001年春节戏曲晚会”在喜气洋洋的锣鼓声中拉开了帷幕。2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在这里同台献艺,争夺当年擂主争霸赛的总擂主。五彩缤纷的舞台上,28位擂主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进过激烈的竞争,河南省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的主持人宣布张艳红为河南省电视台《梨园春》戏迷擂台赛金牌擂主。
当张艳红从2000多个竞争者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河南省电视台《梨园春》的擂主后,张艳红从此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追求的戏曲事业上。
用爱心构建和谐社会 荣获河南“爱心母亲”称号
张艳红成为金牌擂主以后,采访她的新闻媒体渐渐多了起来。在她家里,大家意外地发现了8个大大小小的孩子,“是你的吗?”张艳红笑而不答,这其中一定有,在记者的深入调查下,那一个个很多不为人知的动人的故事才渐渐披露出来。
第一个孩子是路上拾到的孤儿叫李聪慧。那是1989年初冬的一天早晨,张艳红外出演出看到桥头旁聚集了一大堆人,好奇地挤进去,看到地上有个包裹,里面裹着一个脸色黑紫、奄奄一息的婴儿。她用手轻轻动了一下,婴儿微睁的小眼几乎连眨也不眨。“作孽啊!别说是条人命,就是条小狗,也不能扔啊!”一个老人在旁边地说。
张艳红拨开围观者,揭开衣服,把可怜的小生命抱进怀里,挤出人群,回到家,张艳红打开被子一看,是个女婴,最多三四斤。里面附了张字条,写有孩子的出生日期。婴儿才出生两天,她心疼地落泪了。赶快包裹好,又是生火,又是买奶瓶奶粉,还用手轻轻地揉搓着婴儿冻得青紫的小脚。经过张艳红的精心喂养,婴儿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一个寒冬的凌晨,李聪慧高烧不退,张艳红急忙把孩子往医院送。天不亮,看不清路,张艳红一个不小心,重重摔倒在地。张艳红本能地用双臂将孩子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双膝却重重地跪在地上,坚硬的地面和突起的石头,把她的双膝磕得血肉模糊。
现在学有所成的李聪慧已经在河南省豫剧界一名青年豫剧演员了。
第二个抚养的孩子叫瑞铮。提起这个孩子,张艳红说:“那个孩子叫瑞铮,只比我的儿子大两天,我和他的父母是在密县的时候认识的,他们家里很穷,他妈妈怀他的时候营养就跟不上,瑞铮生下来就没有奶水吃,家里穷的更别说给他买奶粉了。”
看着孩子饿的哇哇大哭,张艳红把自己的孩子放在一边,把自己孩子吃的奶让瑞铮先吃。张艳红不忍心看到这样贫困家庭的孩子的命运,更不愿看到这样贫困家庭的孩子将来上不起学,于是,张艳红就把瑞铮当成自己亲生儿子认养了下来。
第三个孩子叫小波。有一天,一个叫小波的男孩给张艳红来信,信中说:“张阿姨,我看到您给我们同村的小朋友交学费使他重返学校,您能管管我吗?我叫您妈妈好吗?”
张艳红仿佛看到在崎岖的田间小路上,一个瘦小单薄的小男孩,伸着小手,缓缓地向她跑来,呼喊着:“妈妈,我要读书。”于是,张艳红又认养了这个孩子,把孩子带回郑州的家,供他读书。
第四个孩子叫小浩。小浩今年14岁,是张艳红资助的单亲家庭孩子。提起往事,小浩的亲生母亲王女士眼泪就无法控制地流下来,她对记者说:“在小浩7个月的时候我和他爸爸就离婚了,当时从家里搬出来的时候我身上只有50块钱,当时正不知怎么办的时候,偶然遇上了张艳红。她真是个好人,了解我的处境后,二话不说就给我找了份工作,还资助小浩上学,小浩从小就知道自己有两个‘妈’。”
张艳红就这样用他那母亲般博大的爱,前后认养了六个孩子,现在最大的已经上大学二年级了,小的还在上中学。
张艳红自己并没有多么太高的文化,但他注意学习,常常能为孩子讲很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其中有很多是永葆爱心的主题。这些孩子在他的熏陶下,在心里已经播种下爱父母,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爱生活的种子。她经常说,孩子有爱心才会有社会责任感,在孩子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培育感恩意识。
2007年 5月 13日
,河南卫视《梨园春》上演了“第一赛季家庭擂台赛欢乐会”,39岁的张艳红带着自己和抚养的8个孩子来到了河南卫视《梨园春》现场,讲述了自己和8个孩子的“母子情”的故事。
张艳红说“每逢周六、周日我只要在郑州,就会把孩子们召集到一起吃饭,看着他们都喊我‘妈’,真的是无比自豪!孩子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这个节目一经播出,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也赢得了广大戏迷的赞扬,都被擂主张艳红感人的故事深深打动。
张艳红的平凡人生有着不平凡的写照。在2007年,张艳红光荣地当选为“2007年度河南爱心母亲”,当时的推荐词有这么几句话:“她用德兰修女式的情怀,温暖着一个特殊的家庭。她以一种母性的纯真视角,关照着那些被家庭阴霾遮蔽的孩子。她痛着孩子的痛,笑着孩子的笑,幸福着孩子的幸福。一个‘美丽妈妈’的人生,一个烛照他人的世界!她用自己杰出的人格告诉我们,感动,其实是普通人美丽的延伸。”
赡养孤寡老人 用爱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张艳红的爱心行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她前后领到家里抚养的共有六名孤儿和失学儿童,这其中还不包括每年在外固定帮助的失学儿童。加上自己的两个孩子,张艳红面对的是抚养八个孩子的问题。终于有一天张艳红的丈夫忍受不了这种生活环境的改变给他带来的压力正式向张艳红提出了离婚,把八个孩子留给了张艳红。
离婚后,张艳红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戏曲艺术的追求和救助孤儿与失学儿童的事业中来。从哪时起,张艳红就没有准备再结婚成家的打算,虽然她并不缺少美丽的容貌和追求者,他不想因为成家的事给现在抚养的孩子环境带来变化,和给将来救助孤儿与失学儿童的事业带来冲击。
张艳红在河南省几乎是家喻户晓著名的越调演员,甚至千里之外的爱好者在节日中也要通过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组邀请张艳红去演出。张艳红每年要拿出自己的一多半收入用于救助孤儿与失学儿童和孤寡老人,而且每年还组织和参加一些大型的义演的公益活动。
第一位老人——任彦普。1992年冬天,在密县演出的日子里,张艳红偶然知道了一位贫困老人任彦普一家的贫困情况。任彦普老人原来一家六口人,贫困的家庭竟然有两个是痴呆(儿媳妇和孙子),家里揭不开锅了。当张艳红来到任彦普家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间茅草棚里,外头是厨房,里头是卧室,因为家里又穷又脏,平时很少有人去,虽是冬天,只有一床破棉絮,灶头冰凉的没有一丝热气。张艳红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
张艳红对老人很同情。接触以后,才知道她是一个很慈祥的老人。虽然当时张艳红的收入很低,但还是选择了帮助他的家庭。后来便干脆把任彦普当作自己的父亲来照顾。
十多年来,张艳红每年都要抽出点时间回去看望他老人家,并给他家留些钱物。前几年老人的儿子、媳妇和孙子都相继去世了。张艳红曾想把老人接到郑州家里来,但老人拒绝了,张艳红也没再说什么,只是心里想以后一定要多抽些时间来看望他,他老人家今年已经85岁了。
2007年11月中旬已经85岁任彦普老人去世,张艳红象亲生儿子一样在大山深处为赡养了十几年的去世的孤寡老人任彦普操办葬礼。葬礼举办的热闹而隆重,按习俗是要唱一出大戏,很多人慕名而来,更多的是想听一听张艳红哪高山流水般的唱腔。
第二位老人——一位年迈多病的阿姨。在郑州国棉四厂,是一位孤寡老人,没有儿女,张艳红称她为阿姨。阿姨年迈多病,当时张艳红在一家电台做节目,阿姨听了张艳红唱的戏后,就打了电话。张艳红就这样认识了这位阿姨。从那以后,张艳红便经常去看望这位的阿姨。老人没有儿女,每次去时就和她拉家常。老人喜欢听张艳红唱戏,张艳红就给她唱。听着张艳红唱的戏,老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让爱心插上翅膀在和谐社会的舞台上飞翔
2000年4月,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艺术团成立之初,就聘请张艳红为该团演员。张艳红不辞辛苦地随梨园春艺术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在黄土高原、戈壁沙漠、茫茫林海、南国哨所都留下了张艳红的足迹,。
天生淳朴善良的张艳红在自己经济宽裕以后,便积极地投身到公益和慈善事业中来。
2002年11月,张艳红组织张宝英、柳兰芳、海连池、王希玲、杨华瑞、王善朴等老艺术家赴新疆慰问演出,受到当地戏迷的热烈欢迎。2004年10月,张艳红又自发组织部分老艺术家和《梨园春》的部分擂主赴驻马店市上蔡县,并为救助艾滋病患者进募捐行义演。2005年她随河南省交通厅赴18地市演出,为河南省孤寡老人义演。这些年来,张艳红累计捐款已经超过十万元之多。
2007年6月15日凌晨5点10分左右,广州九江大桥坍塌,数辆汽车坠入江中。就在桥面断裂后的5分钟,打此经过的河南周口王文田和谢凤运等人不顾生命危险,站在危桥中间拦截正飞速驶来的车辆。在他们的拼命拦截下,有8辆车在危急时刻紧急刹车,止步于断桥边沿,未坠落江中,很多车辆都陆续地返回了,10多人安全获救。
当张艳红得知了这些感人事迹后,张艳红动情地对梨园春艺术团的人说:“我们理应弘扬正气,为河南人的正义感到骄傲和自豪,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应该弘扬这种精神,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才行。”
经过张艳红等人的精心筹备,一场“爱心中原行大型义演”从郑州启程赶赴周口市太康县进行慰问演出。当车队行至尉县境内,恰逢当地举办一年一度的西瓜节,客商云集,车流如织,道路被堵的水泄不通,
怎么办?太康县还有数千名观众在眼巴巴的等着演出啊,张艳红心急似火,跳下车站在车队前为大家疏导交通,这时,有人一下子认出了张艳红,兴奋的大声向四周喊着:“快来看,梨园春的擂主张艳红来了”
,消息不胫而走,车队被当地群众围住了,大家希望张艳红唱一段再走,就这样,张艳红唱一段,车队走一程,正午时分太阳很足,温度很高。等走过这段路以后,张艳红近乎虚脱的了,回到车上,她已经记不清自己唱了多少段,只记得乡亲们的掌声和欢呼声萦绕在耳边。
近几年来,张艳红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诚信友爱”这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记在心上,并以“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八个大字严格要求自己,用爱心组织参加各种义演活动,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不辞辛劳地奔波,用自己的爱心帮助那些弱势群体,弘扬着和谐社会正气与善美。张艳红的歌声就像插上一双翅膀在和谐社会的舞台上飞翔。
记者手记:爱是永恒的主题
张贵斌
其实我很早就听说过张艳红,虽然我并不喜欢豫剧,但我看到河南的豫剧爱好者津津乐道地谈起张艳红,我知道张艳红在河南豫剧爱好者心中的地位,这也更加激起了我对张艳红这个公众人物的兴趣。
2007年11月中旬,我准备去河南采访著名豫剧越调演员、河南省爱心母亲张艳红,由于张艳红为父亲办理丧事,所以这次采访就推迟到了11月下旬。后来我才知道,她办理的这次丧事——她的父亲,是她赡养了十几年的孤寡老人任彦普。
在准备采访她的这段时间里,我抓紧时间了解河南的豫剧,才知道,河南的豫剧也分成许多流派,张艳红是属于越调流派,而且是越调流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而张艳红背后的故事要比她作为一个豫剧演员要复杂得多:首先,她有八个孩子,丈夫已离她而去;其次,说不清她赡养了几个父亲、几个母亲;其三,他经常做一些义演,并刚刚被补选为河南省人大代表。
11月26日,采访时间终于定下来,我即刻赶往河南。到达目的地才知道还有其它三家媒体也同时到达。每次采访,张艳红总是尽量满足记者的要求,每天采访结束时往往都是午夜12点了。而由于各个媒体采访的时间不同,往往同样一个问题要被问过好几次,但张艳红从来都没有显出不耐烦的样子,每次总是认真细致地回答。
刚一见到张艳红,让你觉得他有一个有着美丽的冷峻的外表,很难想象就是舞台上的那个张艳红,但随着谈话的深入,就像认识了多年的老朋友,让人感到一种温暖和一种和蔼可亲的随和。
11月28日晚饭时,我和其它三家媒体约好一同来到张艳红家,一进张艳红家便看到地上堆满了很多孩子的鞋,像是走进了一家鞋铺。屋子里的孩子的衣服也很多,但都整洁地叠放在那儿。在孩子们吃完饭各自回房间学习去的时候,张艳红才抽出时间吃上几口饭,然后继续接受采访。轮到我采访的时候,看到她脸上已经布满了疲惫,我就问:“要不要休息一会儿?”
张艳红笑了笑,说:“没关系,接着来吧!”
当我问她已经是河南省公众人物,喜欢不喜欢这样被众人瞩目,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生活时,她坦然地表示愿意过踏踏实实平淡的生活,今天获得的荣誉将会激励她更加努力地做好将来的事。
我问她:“您觉得您的身上哪些地方值得人们学习?”
她谦虚地笑了笑说:“我所做的事情都是我应该做的,如果非要说优点的话,责任心和毅力要比别人强一些。”
当我问她:
“这么多年用爱心帮助过很多人,而你的演出日程已经排得满满的了,就不怕打乱你的生活吗?”她想了想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用了一句名人的话説:“果戈理曾经这样说过: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她接着话峰一转:“当你看到饥饿中的孩子、无依无靠的老人,就是铁石心肠也会动心的。尤其在河南大家都知道我,这样做会带动很多人都会用爱心来关心、帮助他们,如果我们都能帮助他们一下,这个社会是不是就会更加和谐了。”
爱心,是照耀世界的温暧的阳光;是维系心灵和心灵之间的坚韧纽带。它永远能够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内心的世界发出深远而柔和的回响。
我思考着是什么原因让张艳红如此坚定而执着地用爱心救助孤儿与失学儿童、赡养孤寡老人和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呢?我想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张艳红从小生活的艰辛培养了她坚韧的毅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交汇地,尤其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张艳红的世界观;三是最主要的原因,张艳红已经融入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家庭,她把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和谐社会既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有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
采访结束后不禁让我掩卷长思,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得好:是善良,心怀善良的人。总是在播撒阳光和雨露,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同善良的人接触,智慧得到启迪,灵魂变得高尚,襟怀更加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