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新民周刊》 > 最新文章

在韩中国劳工生存状况调查

1月7日,利川冷库爆炸后浓烟升腾,现场布满毒气。
1月7日,利川冷库爆炸后浓烟升腾,现场布满毒气。

随着全球人口流动增大,移民人数不断增加。
随着全球人口流动增大,移民人数不断增加。

在韩国的外国劳工游行抗议修改劳动法。
在韩国的外国劳工游行抗议修改劳动法。

  利川冷库爆炸追踪:在韩中国劳工生存状况调查

  半个月前,7日上午,一阵霹雳般的爆炸之后,12位在韩中国劳工梦碎异国。

  当天10时50分,57位工人正在京畿道利川市的地下冷冻仓库施工。突然间一声巨响,焊接迸出的火苗和油蒸汽接触后,引发了连环爆炸。四处飞溅的火花点燃了建筑物内的氟利昂和聚氨酯泡沫等易燃化学品,夹带着浓烟的大火几乎在一瞬间吞噬了整个仓库,并夺去40条人命,其中包括12位中国朝鲜族同胞。

  因为一味追求完工速度,这起悲剧被认为是一场“典型的韩国型惨案”。这些朝鲜族同胞在仓促中被招来,既没有订立合同,也没有安全装备,甚至连安全守则也不清楚——他们的悲惨遭遇,是在韩40多万中国籍劳工的极端缩影。

  尽管有关善后已尘埃落定,但他们仍然值得我们去认识,去解读。他们是全球2亿移民大潮中的一部分。他们背井离乡,在异国低人一等,通常与“脏、累、险”为伍。他们都有一个梦——为了尊严、理想和富足。(苏庆先)

  在韩中国劳工生存状况调查

  这些来韩的外籍劳工中,大部分从事的是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特别是在韩国人不愿意从事的3D工种——“危险、艰苦和高污染”(Dangerous、Difficult、Dirty)工作,通过劳动挣点辛苦钱,一般每月收入在80万-150万韩元之间。

  撰稿/李拯宇(驻韩国特约记者)

  1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夺走了在韩国京畿道利川市某冷库打工的12名中国人的生命,另有一名中国女性在爆炸中身受重伤。这起韩国近年来罕见的严重生产事故,引起了中韩两国民众的共同关注,也让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在韩的40多万中国籍劳工的生存状况。

  3D工种

  47岁的沈振奉是黑龙江五常市的农民,上世纪90年代,他和妻子跑过一段中俄边贸,挣了些钱。这几年边贸不好做,加上年龄又大了,夫妇两人就在家呆着。2007年,沈家几个在韩国打工的亲戚劝他们到韩国挣钱。因为是朝鲜族,在韩国有亲戚介绍,身边三个儿女也都已成人,沈振奉夫妇决定到韩国去“闯一闯”。2007年的6月和8月,两人先后登上飞往韩国的航班,开始他们在韩国的打工生涯。

  同大多数初来乍到的中国朝鲜族同胞一样,沈振奉选择了到工地打零工,而妻子则在餐厅找了份工作。在韩国,打一天短工的工钱是7万-10万韩元(1万韩元折合76元人民币),而在餐厅帮忙一个月可挣到100万韩元。虽然工作辛苦,两人也不能经常见面,但收入毕竟比在东北老家高多了。

  沈振奉以前出过车祸,腰不好,年纪又大,干不了太重的活。2008年初,他经人介绍到京畿道利川市郊区的一家冷库帮忙。1月7日上午,他被安排到冷库地下室给管道扎保温材料。上午10点46分,冷库地下室突然发生连续爆炸,火焰和浓烟吞没了现场施工的40名工人,沈振奉也未能幸免。他的工友回忆说,发生事故时,沈振奉正骑在3米多高的管道上给管道包裹保温材料,而大火是首先从天花板开始蔓延的。同沈振奉一起遇难的,还有其他11名中国公民,其中7人来自同一家族。(注:应遇难者家属要求,“沈振奉”为化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曾大量向德国、中东等地输出矿工、护士和建筑工人以换取外汇,海外劳工一度是韩国特色的出口产品。但随着韩国人均GDP在2007年迈入2万美元大关,韩国经济在跃入发达国家门槛的同时,却出现了结构性失业增加和体力劳动者不足同时存在的现象。

  一方面,韩国年轻一代不愿从事体力劳动,人人都想在工作舒适的大企业或政府部门就业,否则宁可在家赋闲,形成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人口。另一方面,韩国的工厂、农业、渔业、餐饮业、建筑业却因为缺少劳力而不得不从海外招募外籍劳工。

  为弥补劳动力缺口,韩国政府近几年来每年有计划地引进10万名以上的外籍劳工到韩国就业。据韩国出入境管理部门统计,目前在韩国的外籍劳工数量在50万人左右,其中还不包括非法滞留者。

  为吸引更多的海外劳力,从2007年3月开始,韩国政府放宽了对海外朝鲜族入境打工的限制,允许中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朝鲜族劳工在韩国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的情况下,到韩国访问和就业。这些地区的朝鲜族每入境一次,就可以停留3年,在签证有效时间(5年)内可以自由出入境,工作的行业也从此前的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扩大到养殖、运输等32个行业。

  这些来韩的外籍劳工中,大部分从事的是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特别是在韩国人不愿意从事的3D工种——“危险、艰苦和高污染”(Dangerous、Difficult、Dirty)工作,通过劳动挣点辛苦钱,一般每月收入在80万-150万韩元之间。其中,建筑和服务业收入相对较高,市场需求也较大,韩国政府制订了政策,优先让朝鲜族在这些行业就业。

  由于有相对便利的签证和优惠的就业政策,来韩国的中国劳工中绝大多数是朝鲜族。利川冷库爆炸中,12名中国死者和1名中国受伤人员,都是来自东北三省的朝鲜族。

  据韩国劳动部统计,韩国2004年死于生产事故的外籍劳工为74名。随着外籍劳工的增加,这一数字不断上升,到2006年已经增加到94人。据中国驻韩使馆领事部提供的数据,2007年共有43名中国籍劳工在韩国在工作中死亡。中国籍的劳工工伤死亡人数,几乎占到外籍劳工工伤死亡总数的45%左右。

  悄然兴起的新唐人街

  历史上,韩国仁川的善邻洞(前清朝租界)和首尔的小公洞(前清朝总督府)一带,曾经是商业繁华、人声鼎沸的华人聚居区。由于上世纪30年代的排华运动和70年代的限制华商政策,大批华人或举家外迁,或搬离闹市,使得韩国失去了像样的唐人街。

  中韩建交以后,两国经贸和人员往来急剧增长,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韩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和出口对象国。2007年,中韩两国人员往来超过600万人次。

  在浩浩荡荡的经济和人员交流大潮中,为数不少的中国人选择了留在韩国创业谋生,并在韩国的安山和九老等地悄然形成了新的唐人街。

  与历史上位居大都市中心的老唐人街相比,新兴的唐人街都在卫星城市的城郊接合部或者工厂,靠近中国劳工聚居区。在这些主要以中国劳工为顾客的商业街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同时写有中韩文的招牌。这些店虽然规模都不大,卖的也主要是日用杂货和中国食品,但生意十分红火,吸引了大批在韩工作的中国人,随处可以听见东北口音的普通话。特别是安山和九老的两条唐人街,在当地已小有名气,甚至被当地政府列为未来发展经济的重点区域。中国银行还在安山专门开设支行,以方便当地的中国劳工向国内汇款。

  据中国驻韩使馆领事部统计,目前持有效期在3个月以上入韩签证在韩国生活和工作的中国公民超过44万,其中30万是朝鲜族,剩下的基本上是汉族。

  中国劳工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海外劳工群体。

  中国劳工生存状态

  为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记者曾在安山的中国银行附近随机对95名中国人进行了抽样调查,从结果中可以勾勒出这个群体的大致面貌。

  在被调查者中,男性70人,占总数的73.7%,女性25人,占总数的26.3%。其中,30岁以下的只有8人,占总数的8.4%;而31-40岁的占51人,占总数的53.7%,40-45岁的19人,占总数的20%,45岁以上的17人,占总数的17.8%。在这些主要年龄段在30岁-45岁的青壮年中,91.6%的人已婚,他们到韩国打工挣钱后将大部分收入寄给家人,一般都性格温和、吃苦耐劳。

  从学历来看,在韩中国劳工普遍学历不高。被调查者中有85人是高中或初中学历,占总数的89.5%,大学以上学历的只有10人,仅占10.5%。这也是中国劳工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所从事的工作来看,56.8%的被调查者在制造业工作,27.4%的人在建筑业工作,在服务业工作的占15.8%。

  调查结果还显示,半数以上的中国劳工从事的是不稳定的临时性工作,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被调查者中,在同一岗位工作不满3个月的占总数的23.2%,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在3个月到1年的占36.8%。连续在同一企业工作1-2年的占18.9%,连续工作两年以上的占21%。

  这一点还可以从他们被雇佣的企业规模看出。在被调查者中,有54人工作的企业员工总数不超过10人,占总数的56.7%;27人工作的企业规模在11-30人之间,占总数的28.5%;企业雇员总数在31人以上的只有14人,占总数的14.5%。

  在韩国,小企业往往意味着低工资和低福利。2007年上半年,韩国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首尔平均每户的月收入为333万韩元,这一数字基本上反映了韩国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与这一数字相比,中国劳工的收入要低得多。在被调查者中,月收入在80万-100万韩元的有21人,占22.1%;月收入在101万-120万的有34人,占35.8%;月收入在121万-150万的有24人,占25.4%;月收入超过150万有16人,占总数的16.8%。

  与低收入成对比的是,中国劳工的劳动时间要远远超过韩国每周40小时的法定工作时间。从统计来看,每周工作48小时以下的只占总数的14.8%,工作48-60小时的占38.9%,工作60-70小时的占10.5%,而周工作时间超过70小时的竟然占到35.8%。

  对于在韩国的中国劳工来说,不稳定的工作、相对较低的收入和超长时间的劳动,几乎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共同特点。为了省钱,他们的吃住条件都很差。劳累、失业、疾病、简陋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得在韩国生活的中国劳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2007年,共有270名中国公民在韩国非正常死亡,其中死于疾病的101人,死于自杀的21人,还有24人死因不详。这些中国劳工怀着淘金梦来到韩国,却客死他乡,留给他们家人的是无尽的哀思。

  去留间的彷徨与困惑

  记者在抽样调查中发现,经济原因是中国劳工来韩的主要驱动力。75.8%的在韩中国劳工在中国国内的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币以下。尽管韩国物价是中国的5-8倍,劳动和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但毕竟收入要比国内高得多。

  抽样调查还得出一个令记者感到意外的结果,那就是无论是朝鲜族还是汉族,绝大部分在韩国的中国劳工都表示不会在韩国长期定居,在韩国辛苦几年只是为了将来回国过稍好一些的日子。

  记者认为,这恐怕与韩国从制度到社会氛围都很“排外”不无关系。韩国的教科书和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强调“韩国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法律规定外国人加入韩国籍的条件非常严格,而作为外国人在韩国生活又有着诸多不便,比如不能进行网上交易、很难申请信用卡等等。

  韩国社会崇尚高学历和光鲜体面的大公司白领职位,森严的社会等级无形中仍然存在,除极少数近年来韩国留学后进入韩国各大公司从事各种研究和贸易工作的“新中国打工族”外,绝大多数中国劳工很难打破等级壁垒,真正融入韩国社会。

  对于这一点,大部分中国劳工在来韩国打工前就有思想准备。“辛苦几年,尽可能地多攒些钱回国”的朴素想法,是中国劳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法宝”。

  相对而言,很多朝鲜族打工者的心态更为复杂一些。自韩国去年开始对朝鲜族实行访问就业制度后,朝鲜族来韩国打工变得更为方便。很多朝鲜族对韩国抱有很高的期待,认为自己可以凭借相同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很容易融入韩国社会,甚至扎根韩国社会,最终过上和韩国亲戚一样的生活。

  按理说,在韩中国劳工中,朝鲜族相对工作更为稳定、报酬也更多,但从中国劳工通过中国银行向国内汇款的金额来看,其他民族的中国劳工汇款金额反而相对更多、更为固定。几位朝鲜族同胞告诉记者,由于希望自己的生活能与韩国的亲戚一样,他们每月的消费额不知不觉高出一起工作的其他外籍劳工很多。当问及是否会长期在韩国定居时,他们考虑片刻后说,来韩国一段时间后,想法变得实际了许多。作为中国籍劳工,自己再怎么努力,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处于韩国社会的底层,而且工作缺乏稳定性,雇佣企业也没有培训和长期使用的打算。现在很多韩国人都发现,花相同的钱可以在中国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而打算今后到中国定居。大部分朝鲜族打工人员也都改变了最初的想法,决定以后还是要回到中国去。-

  东北劳工的“韩国梦”

  记者了解到,这个村内60%以上的家庭因年轻人到韩国等地打工而成为“空巢”家庭,70多位60岁以上的朝鲜族老人过着远离子女的留守生活。

  撰稿/李泽旭(记者)

  2008年的1月中旬,金永泰急匆匆从大连赶到上海,忙着将一个早先租下的房子布置成办公室。金永泰今年计划在上海投资一个数千万元的商场,他要赶在春节前,在这套100多平方米的复式房内,完成投资的前期准备工作。

  7年前,记者在韩国汉城(今首尔)一家中餐馆第一次见到金永泰的时候,他正准备结束在韩6年多的劳工经历,回国发展。他当年的全部积蓄不过50多万元人民币,7年后,他早已通过服装贸易等积累了数千万元的资产,酝酿着人生财富的又一次飞跃。

  金永泰的“淘金”故事

  7年的时光似乎并未在金永泰的面容上留下太多明显的痕迹,记者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与他结识的场景。

  2000年末,记者赴韩国采访,在当时的汉城短暂停留。下飞机后,韩国朋友盛情邀请到其开的烤肉餐馆,品尝正宗的韩式烧烤。

  当时,金永泰是店里的服务员,身材消瘦。“我也是黑龙江人。”他听出了记者的口音,很兴奋地说。

  金永泰告诉记者,在韩劳工一般很少在陌生人面前主动暴露自己的身份,他那天的“失言”只因6年多在韩打工思乡心切。

  1993年,家在黑龙江双鸭山市的金永泰高考落榜,他没有复读再考,而是借助朝鲜族的身份优势,通过在韩国的亲戚踏上了异国打工之路。

  刚满20岁的金永泰远离了家乡,来到韩国汉城永登浦区的一个中国人聚居区,以相当于每月1000多元人民币的价钱租下了一个8平方米的小屋。

  语言上的相通,地缘、血缘的相吸,使金永泰在韩国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份在建筑工地做卫生清洁的工作,只是没有劳动合同保障。这与多数从中国来的朝鲜族同胞一样,他们在韩国从事的多是韩国人不愿干的工作。

  虽然老板说这样的“日工”(白天工作,按日结算工薪)可让金永泰在一个月内随意选择休息天数,但每月的房租和远高于国内的吃用开销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3个月后,对韩国外籍劳务市场和周边环境逐渐熟悉的金永泰离开了工地,进入一家电视机框架装配工厂。从早上9点30分一直工作到晚上7点,每周工作6天,一个月算上加班费可以拿到100多万元韩元。

  虽然每天要像机器人一样站着不停地拧螺丝,下班后路上还要花去近两个小时才能回到暂住地,但金永泰很开心。在国内,父母一个月的收入还不足1000元。

  工地、工厂、餐馆……金永泰后来换了很多工作,工作的确很苦、很累,但也换来了丰厚的收入。

  分别时,金永泰说:“再过1个多月我也回国了,已经超期1年多在这里打工。这段经历我付出很多,也收获很多,准备回国发展。”

  后来,他选择了中韩贸易较多的大连市,在韩务工期间的50多万元积蓄就成了启动资金。他从中韩间的服装贸易开始,生意一点点做大,直至数千万元身家。

  东北劳工的“韩国梦”

  金永泰不过是40万在韩中国劳工的一个缩影。在他身边,有无数在韩劳工追寻着类似的淘金梦。

  据统计,在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居住的朝鲜族人口有200万左右。不知从何时开始,这里的朝鲜族聚居村都被冠以一个统一的称呼——“朝鲜屯”。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乡就有这样一个远近闻名村,居住着100余户朝鲜族居民。1月寒冬,哈尔滨的最低气温已经达到零下20多度。虽然还是白天,但当记者沿着村口的土路走进这个朝鲜屯的时候,村里还是显得非常安静。唯一热闹的地方是村活动站,门一开,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宽敞的活动站内10多位朝鲜族老人正在热乎乎的火炕上玩牌。

  老人们议论着韩国利川冷库爆炸事件造成中国朝鲜族劳工伤亡的事件,对在韩国务工的子女们是掩饰不住的担忧。

  “村子里不要说现在的农闲季节,即使是农忙季节,你也找不到多少留在村子里务农的青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村老年协会会长金永浩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这个村内60%以上的家庭因年轻人到韩国等地打工而成为“空巢”家庭,70多位60岁以上的朝鲜族老人过着远离子女的留守生活。

  今年74岁的金正林大娘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只是听力不太好。老人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在9年前就去了韩国打工,9年间只回来过一次;另外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她身边,照顾她的生活。金正林老人介绍,最近与她共同生活的这两个孩子也要举家去韩国了,而老人却不愿意离开自己已经生活了几十年的朝鲜屯,说什么也要留下来。

  在东北不少地方,赴韩国打工已十分普遍。劳务输出在这些村子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汤池镇四间房村,劳动力转移起步较早。1985年,村民崔青日利用与韩国间的亲缘优势,首先到韩国打工,现在已拥有自己的房子和轿车,收入非常可观。殷中哲全家去韩国已10年,资产早已突破百万元人民币。

  作为东北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则有近10万人在国外打工,其中有一半以上在韩国,而在想要出国打工的人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把目的地定在韩国。

  飘摇劳工路

  据报道,目前在韩的中国劳工不少于40万人,70%为朝鲜族人。越来越多的外籍劳工涌入使得韩国劳工政策几经变化,而这条赴韩打工通道的不断变化也多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最令人难忘的是2003年的那场驱逐非法劳工事件引发的“寒流”。因劳动力不足,韩国1993年11月开始实施研修生制度。根据该制度,韩国引进大量廉价外籍劳工,当年即引进第一批制造业产业研修生2万人。尽管这项制度为韩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许多外籍劳工合同期满后滞留在韩国,给当地带来了许多问题。因此,韩国政府决定修改这一制度,向短期非法劳工发放工作许可证,并驱逐那些长期滞留的非法劳工。

  当年,在韩国政府规定的11月15日,也就是12万外籍非法劳工限期离境的最后一天,数千名外籍劳工离开韩国或躲藏起来,以免被强制遣返。

  实际上,当年欲修改的研修生制度本来并非一条赴韩打工的通途。根据韩国法律,赴韩研修生享受韩国劳动法的基本权利,由劳动部负责研修生的人权保护。但在实际执行中研修生制度往往被滥用,成为企业廉价雇佣劳动力的途径,研修生通常不研修业务,只从事一般性工作,工作岗位差、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而报酬待遇并不稳定,有些企业对研修生研修期间的待遇未明确约定,容易引起纠纷。

  2003年8月,韩国国会表决通过了“外国人劳动者雇佣等相关法律”,出台雇佣许可制,欲取代研修生制度。据此入境的外国劳工可在韩国工作3年,韩国雇主必须与其签订以韩国标准劳动合同为范本的劳动合同,韩国雇主必须为其办理出国到期保险、针对疾病或死亡的伤害保险、回国费用保险及防止拖欠工资的保证保险,这些政策进一步保障了外籍劳工的基本权利,使外籍劳工能够真正成为韩国劳动法的保护对象。

  据业内人士介绍,从2004年8月雇佣许可制开始实施到2006年12月,韩国的外籍劳工市场实际上是雇佣制与研修生制并存的过渡期。自2007年起,研修生制度被全面取消。但中韩劳务合作,在旧的研修生制度被废止后,新的劳务渠道却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理顺。

  相对一般外籍劳工,中国的朝鲜族人因为地缘、语言等关系一直以来得到韩国政府的特殊“青睐”。

  2007年,一项主要针对中国朝鲜族人的“访问就业制”在韩国实行。“访问就业制度”包括,签发有效期5年的多次签证,第一次入境后,可以在韩国以滞留和就业的目的居住长达3年。就业范围也从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19个领域增加到养殖业、家庭用品批发业等32个。

  考虑到可能对韩国国内劳动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韩国法务部对在韩没有亲戚的中国朝鲜族人,由外国人力政策委员会决定签证配额,在其配额范围内允许入境。

  记者了解,“访问就业制度”规定入境人员要实施韩语考试,朝鲜族人入境后要接受韩国劳动部的就业培训,然后由就业稳定中心帮助找寻工作,或在领到特例雇用确认书的单位自由求职。入境后临时出国不需要另行签证,改换工作单位时只需申告即可。另外,用人单位无需向劳动部申请特别许可,可以雇用在“雇用稳定中心”求职者名簿上登记的朝鲜族人。

  这项主要针对中国朝鲜族人的“访问就业制”实际上为中国朝鲜族人赴韩务工提供了便利,也成为中国朝鲜族人赴韩务工的主要通道,业内人士表示,只是由于韩国目前尚未对中国开放多次往返签证,这项政策宣传上一直比较低调,很多非朝鲜族中国人并不清楚。

  记者了解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期望通过这些渠道赴韩务工,实现金永泰那样的淘金梦的人还大有人在。

  不过,利川冷库爆炸事件中遇难者亲属的眼泪提醒着人们,针对在韩中国劳工,中韩两国之间尚有许多工作需要进行和完善。-

  悲剧引发赔偿争议

  中方死者的赔偿要远远低于每位死者2.4亿韩元平均数,但相对于其他工伤事故,这次爆炸事件的赔偿额又是属于高的。

  撰稿/李拯宇(驻韩国特约记者)

  在这次利川冷库爆炸事件中,赔偿问题成为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记者在事故发生后的一周内三次前往利川,对韩方官员、死者家属和冷库业主代表进行了多次采访。从记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中方死者的赔偿要远远低于每位死者2.4亿韩元平均数,但相对于其他工伤事故,这次爆炸事件的赔偿额又是属于高的。

  作为韩国罕见的严重生产事故,利川冷库爆炸案中业主和施工管理方的玩忽职守和鲁莽,被公认为酿成惨剧的主要原因。事件发生后,中韩两国政府首脑分别表示了高度关注,媒体和公众舆论也对肇事业主进行了声讨,这些都有利于善后赔偿在短期内达成协议。

  围绕赔偿问题,遇难者家属代表和冷库业主在5天内进行了三轮谈判,最终同意以冷库业主的赔偿金加上“产业灾害补偿保险”的方式支付赔偿。

  根据协议,冷库责任公司将向每一位死者家属提供包括赔偿金、丧葬费和旅费在内的7500万韩元。其中,1000万丧葬和旅费在14日协议签署当天开始支付,4000万韩元赔偿金在遇难者遗体身份确认并移交家属后支付,其余费用在确认死者身份30日内交付家属,利川市政府监督交付过程。

  除此之外,每位死者的家属还将得到一笔“产业灾害补偿保险”,这笔费用根据死者生前的日工资和个人条件,按照“霍夫曼计算法”计算,因人而异。

  冷库业主公司负责本次谈判的业务部部长李康熏向记者介绍了“霍夫曼计算法”在本次赔偿中的算法。他说,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遇难者的“产业灾害补偿保险”原则上按照死者生前日工资×80%×1300天的公式计算。由于中国遇难者都是临时招聘的短工,一般在韩国的日工资在7万-10万韩元之间。如果按日工资10万韩元计算,“产业灾害补偿保险”支付金额为1.04亿韩元,加上公司赔偿7500万韩元,所得到的赔偿总额为1.79亿韩元。而如果按日工资7万韩元计算,所得到的“产业灾害补偿保险”赔偿为7280万韩元,加上公司赔偿的总额为1.478亿韩元。绝大部分中国遇难者的赔偿金总额都在这一范围之内。而韩方人员的赔偿额最高为4.8亿韩元。

  记者问李康熏,公司是否对这样的赔偿方案感到满意。李康熏回答说,“每一位死者对于他们的家人都是无价的。至于赔偿的金额,是经过协商和谈判的结果,双方的协议只是一种解决方案,责任公司有愧于死者和家属,任何结果都不应该用‘满意’来评价。”

  当记者问及为何中韩死者赔偿金差距如此之大时,李康熏说,主要原因还是日工资标准不同。

  在韩国,一般的生产事故赔偿金额并不高。据韩国劳动福祉公团统计,去年下半年在工伤事故中受伤和死亡的韩国和外籍劳工的赔偿的平均标准为,每个死者家属可获得6900万韩元,而受伤者家属可获得1300万韩元。如果与这一标准相比较,利川冷库爆炸的赔偿金额属于比较高的。这与这起事件的轰动性和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界的高度关注有关。

  中国驻韩使馆领事部官员告诉记者,在每年约270起中国公民在韩非正常死亡事件中,因生产事故死亡和受伤而引发的赔偿问题是领事官员经常要协助处理的难题之一。相对来说,集体谈判得到的赔偿要多于单独谈判的赔偿,重大事故的赔偿要多于一般事故的赔偿。在近年来发生的工伤死亡赔偿中,一般的赔付金额在6000万-7000万韩元之间,有的时候才4000万-5000万韩元。在去年2月发生在韩国全罗难道丽水的外国人收容所火灾事故中,有8名中国公民罹难,当时韩方给予的赔偿是每人约1亿韩元。与这些情况相比,利川冷库爆炸事件中对中方死者的赔偿金额在近年来是属于高的。

  但对于失去亲人的家属来说,金钱难以换回亲人的生命。记者15日在利川采访时,不止一位从国内赶来处理后事的家属告诉记者,他们最关心还是何时可以认领亲人的遗体,为亲人举行葬礼,让死者早日安息。他们说,赔偿金再多也换不回有感情的亲人,希望国内的网站和网民能体谅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不要再炒作赔偿金问题,这不仅让韩方产生误解,更给已经非常痛苦的家属心头再撒上一把盐。-

  世界进入大移民时代?

  过去40年的全球人口大流动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消极后果。相反,在让数百万移民或外籍劳动力过上更好生活的同时,移民输出国和接收国在文化和物质上也获得双丰收。

  撰稿/金 姬(记者)

  在韩中国劳工日趋增多,正是国际移民大潮的一个缩影。

  近来,意大利民众因犯罪率上升而责怪国内的罗马尼亚移民;在英国,无论来自什么党派的政客都表示要控制近几年迅速增加的移民数量;去年,法国、瑞士和丹麦的选民把承诺采取严格移民政策的候选人推上了宝座;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每一个有意参加2008年总统大选的人都在拉票演说中提到“控制墨西哥人的涌入”。

  正如英国《经济学人》最近所指出的那样,在如今的发达国家,移民问题已跃升为选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但大多老百姓并不明白:过去40年的全球人口大流动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消极后果。相反,在让数百万移民或外籍劳动力过上更好生活的同时,移民输出国和接收国在文化和物质上也获得双丰收。

  大移民时代

  40年前,英国保守党议员伊诺克·鲍威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血流成河》,他引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话,认为移民浪潮会导致冲突,“就如同古罗马时代,鲜血在台伯河上冒泡”。这个论断在今天看来纯属无稽。但他当时的一个预测在今天得到证实:1/10的英国人出生在海外。

  英国吸收移民和外籍劳动力的热潮始于10年前,算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典型。但和美国相比,英国的“开放度”还远远不够,美国在一战前的移民人口比例高达15%,如今则是13%。从2002年到2006年,美国平均每年接纳100万永久性居民,其中一半以上在美国有亲戚。在这一时期,平均每年有32万外国劳动力到美国合法工作。

  非法移民和劳工的数字很难统计。许多偷渡者通过各种非法途径进入另一国家,如以游客身份进入,然后就“黑下来”不走了。从2002年到2006年,美国平均每年增加的非法移民人数高达50万。欧盟对非法移民的数量就更难统计了。在申根地区,人口是完全自由流动的。即便是非申根国家的英国,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数字。

  战乱难民和政治避难者也是如今移民大潮中的一部分。联合国难民署表示,2006年全球有1000万难民或政治避难者进入他国。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那些曾经的输出国,如爱尔兰和希腊,现在也越来越像澳大利亚和美国,正在吸收其他国家的移民和劳动力。

  今天全球的移民总数(包括非法人口)预计达到2亿。这个数字听上去很大,但只占到世界总人口的3%,今后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成为移民或外籍劳动力是穷人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1821年到1920年,6000万欧洲人去到了新大陆。那时穿越大西洋意味着工资翻一番。如今,移民可能会收入增加4倍以上。只要收入差异存在,移民就会继续增长。

  许多移民和外籍劳动力带着手艺、存款、新技术和新观念回到自己的祖国。2006年,海外打工的人寄给自己祖国的钱款至少达到2600亿美元,这一数字在许多国家都超过当地所获得的外资援助和投资总和。

  考福模式

  爱尔兰南部的旅游城市考福(Cobh)是泰坦尼克号沉船前停靠的最后一个港口,也是爱尔兰移民大潮中最为重要的港口,当年有250万爱尔兰人从这里登上驶向美国的轮船。今天,如同爱尔兰许多城市一样,考福接纳了许多移民和外籍劳工:建筑工地里是波兰人、拉脱维亚人开起了杂货店、中国人的餐馆高朋满座、孟加拉人干起了渔业买卖。当一家酒店招聘招待员时,200名应聘者中竟然没有一个爱尔兰人。

  考福模式显示了如今国际移民的一个大趋势: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移民有时是接收国的中流砥柱。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需要更多年轻的外来劳动力。在过去7年中,美国1/3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是移民,在美国工作的科学和工程博士中有2/5是外来人员。硅谷中有1/3的公司由印度人和中国人创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也需要外来劳力,尤其在农业、服务业和照顾婴幼儿和老人方面。瑞典、爱尔兰、美国和英国的经济发展,都受到本国移民政策的很大影响。

  普华永道2007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大量移民的涌入提升了英国的经济增长总量。雅典的希腊移民政策协会也承认,进入希腊的移民给这个国家每年的GDP增加1.5%-2%。对于那些长期接收大量移民的国家,如美国,持续的经济增长也部分归功于外来人口的贡献。

  合法移民往往比非法移民获得更好的工作,受过良好教育的更是如此。而且,并不是所有移民都想永久留下来。从1890年到1914年,到美国的1/3欧洲人(大多是西班牙和意大利人)最终回到了故乡。情况在今天的英国也很相似。调查显示,大多数在英国的波兰人都表示希望几年后衣锦还乡。

  一些移民不仅比本国人优秀,甚至比移民目的地国家的人都优秀。英国智库机构“公共政策研究协会”2007年调查表明,国外出生的非白种人比普通英国人更容易找到工作且薪资更高。在美国,移民的薪资在过去100年逐步赶超普通美国人。移民的孩子也很出色。一些国家如果失去移民,后果将不可想象。如阿联酋,这个国家85%的人出生在海外。

  当然,大多数国家对移民的依赖性很小。但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美等国,其移民人口占到总劳动力的10%-15%。在英国,新的就业机会中有一半给了外来人员,主要是因为他们比当地人更具备相关技能(如管道工和银行工作人员),或者当地人不愿做这样的工作(水果采摘或照顾老人)。

  爱尔兰、瑞典、英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低失业率和这些国家的高移民比例有关。移民并没有抢了当地人的饭碗,相反还制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因为充足的劳动力会吸引更多投资。例如,在爱尔兰考福开酒店,就不用担心招不到合适的员工,酒店老板会考虑扩建。相比之下,严格控制移民人数的国家,如德国,就经常抱怨缺少工程师、科学家和程序员这样的技术人才。

  外籍劳工比本国人更具流动性。到加州工作的墨西哥人,也愿意去芝加哥谋职。经济繁荣时,大量移民涌入填补劳动力空缺;经济萧条时,这些人也愿意回国或者去其他国家发展。今天,并不是所有移民都希望去欧美国家,2/5的移民去了另一个穷国或中等收入国家。那些去发达国家的移民,或干技术活,或干脏活累活,都能让接收国的经济保持增长。

  过去10年来,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之所以能在低通胀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力增长迅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的数据,自1980年以来,中国和印度的年轻劳动力输出增加了3倍。如今,这一速度正在放缓,但在2050年仍将增长40%。根据联合国的数据,过去40年的移民数量翻了一番还多。发达国家的年轻人或是能力不够,或是缺乏斗志,因此需要输入新鲜血液。

  欧美在这方面获益匪浅。此外,随着移民输出国人口的不断增加,移民也是一件好事。IMF的数据显示,来自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圭亚那和牙买加的移民离开后,促进了本国工资的上涨和贫困率的下降。

  移民也可以让本国人从日常工作中得到解放,转而去做更具技术含量的工作。让外籍劳力照顾孩子,父母就可以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移民也是消费者,他们也要租房子、买东西,也要购买服务。爱尔兰考福的酒商因波兰客人而盈利颇丰,因为波兰人喜欢喝野牛草伏特加和东欧淡啤酒。考福的超市、快餐店和其他商店也总是门庭若市。

  输出国的困扰

  但是,对于那些移民输出国而言,人才流失是一个大问题。在南非,虽然接收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到英国或澳大利亚工作,导致南非国内许多工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在摩洛哥,具备理工科学历、电脑技能和会说外语的人都去了法国、荷兰和加拿大,只有那些学文科和公共行政的大学生留在国内。穆罕默德·卡查米教授为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移民问题智库组织AMERM工作,他感叹说,自己的国家缺少IT人才,而巴黎却有摩洛哥IT工程师联合会。非洲南部国家都缺乏好的医护人员和教师,这些人往往都去了中东国家和欧洲诸国谋求发展。

  国外需求的人才是本国最难留住的。19世纪初叶,虽然许多欧洲国家尝试挽留甚至阻止,但仍有大批工匠移民美国。如今,像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塞内加尔这样的小国,超过1/2到2/3的大学毕业生去了国外。

  发达国家比其他任何历史时期都想要接收更多的技术移民。世界银行2000年对20个发达国家的5200万移民做的调查显示,36%的移民拥有大学学历,比1990年大幅提高。当然,人才流失只是一个结果,而并非造成移民输出国问题的原因。例如在非洲国家马拉维,大量护士离开是因为当地拖欠薪资,医院条件恶劣;而企业家纷纷移民,是因为这个国家的商业环境很糟糕。即便强行挽留这些人,他们也可能跳槽或转行。

  接收国的误区

  2007年11月,被誉为“法国CNN”的France 24做了一次民调,结果显示:55%的西班牙人认为移民对他们的经济有好处,意大利人同意这一观点的比例是50%,德国和英国只有42%。

  许多民众担心的是,大量外来者会占用有限的公共资源,而且,如果国家经济不景气,外来者会抢他们的饭碗。

  一个世纪前,美国移民潮达到顶峰,当20年代末的经济大萧条开始时,美国国内弥漫着浓重的排外情绪。如今,美国房地产市场下滑也许会导致大范围经济萧条,美国本土公民对于移民的忧虑再次泛滥。事实上,即便在经济情况良好的情况下,美国穷人还是不欢迎外来者。

  不欢迎移民的人认为移民或许会给经济总量带来好处,但个人感受到的却十分有限。英国的反移民组织“移民观察”(Migrationwatch)表示,移民每周给每个英国人只有几便士的效益增加。美国的反移民人士罗伊·贝克则建议,老龄化的国家应减少对外来劳工的依赖,希望引入更多投资和培训当地人。但类似清洁和护理的工作,并不能外包到海外或实现机械化。即便更多的当地人有机会去做技术活,不断减少的劳动人口仍意味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将紧缩。

  事实上,最让本地人不满的是从事技术含量较低工作的外籍劳工。在美国,28%的合法建筑工人、1/3的女佣和管家来自国外。如果算上非法移民,这个数字将更高。

  移民是否让当地穷人的生活变得更糟糕呢?哈佛大学移民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并没有这种关联。从1981年到2000年的20年间,有大量移民存在的美国城市,薪资比其他美国地区低3%,而对于那些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低8%。但大量移民存在的地区,可增加更多就业机会,因此抵消了薪资降低的负面影响。

  这项研究符合现代史上的其他移民潮规律,如上世纪90年代初61万俄罗斯犹太人涌入以色列,1962年90万法国人撤离阿尔及利亚,以及1974年到1976年,60万葡萄牙人从非洲撤离。每一次移民潮的涌入都增加了就业机会,并使薪资水平稍有下降,但后来又恢复正常。因此,哈佛大学移民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美国的大量移民涌入,只给10%的最穷的美国人造成影响,大概使薪资缩水5%。

  此外,对于大批移民会占用接收国大量公共资源的担忧,如学校、廉租房和医疗卫生设施等,研究显示,许多合法的新移民都是身强力壮、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并不会占用多少公共资源,而他又和普通公民一样交税。当然,随着移民年龄的不断增加,他使用公共资源的幅度也会随之增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对全美境内的调查显示,高中以上学历的移民平均一生缴税10.5万美元,而高中以下学历的移民缴的税最多只有8.9万美元。

  当然,移民也会引发一些负面效应。伦敦地铁爆炸案和巴黎郊区骚乱已显示,移民是否能融入当地社会,非常重要。宗教极端主义增加了人们的恐惧,大家担心移民难以接受目的地国家的基本价值观。但阻止移民并不能杜绝恐怖袭击。

  如今,战争难民最后都变成了移民(无论合法与否)。在今后数十年,气候变化也许还会迫使一些人移民。而错误的政策、恐怖主义的消极影响以及同化移民的失败,都是每个政府必须面临的问题。-

(责任编辑:王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沈振奉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