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报道:广东电视台节目中报道了一名“农民工”因为187元的票价过高而犹豫不决,最后别无他选之下买下车票的事件。知名主持人郑达在节目中发表了“187元你都觉得贵?”的言论,被网友认为是“嘲讽”,引起热议(《新快报》1月17日)。
其实,“名嘴”因言获骂的事情,在任何国家都不罕见。毕竟,“名嘴”耍嘴皮子惯了,偶尔吐出一句损话,虽然是“有口无心”,却伤人感情,就难免要招来痛骂。按照我的理解,郑达是想“调侃”一把,逗台下的观众乐一乐。可是,被调侃的“农民工”属于困难群体,其辛酸经历让人由衷地同情。一些观众非但丝毫乐不起来,反而激起了胸中的义愤,这大概是“名嘴”没想到的。“名嘴”与“农民工”,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戏剧性地串联在一起,构成一则现代寓言,给人以无限深思。
所谓“名嘴”,自然是“白领中的白领”、“精英中的精英”,每天工作在一座富丽堂皇的写字楼之中,领取着足以让大多数人羡慕的薪水,并凭借自身努力过着一种衣食无忧的生活。所谓“农民工”,当然是“蓝领中的蓝领”、“草根中的草根”,挣扎于城市中某个不起眼的小角落,干着一份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体力活,拿着一份朝不保夕的微薄工资,精打细算地抠着手里的每一分钱度日。生存环境、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等迥异,“名嘴”与“农民工”之间缺乏沟通,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情感隔阂,乃至于隔着电视屏幕发生冲突。
然而,深入探讨情感隔阂的源头时,却极有可能会有如下发现:某个“名嘴”与某个“农民工”,家庭出身也许有惊人的相似,不同的经历却塑造了迥异的生活。我们甚至可以假想,有一个“名嘴”弟弟,他有一个“农民工”哥哥,当初这个哥哥弃学去做“农民工”,换来弟弟最终成为“名嘴”的读书机会———这种“老套”的故事情节,或许不曾在真实生活中发生,却让人有更多的遐想与感动。实际上,它能够暗示出,“名嘴”与“农民工”的源头,其实没什么两样。“名嘴”比“农民工”,多了一点幸运,仅此而已。
真正不幸的是,“名嘴”比“农民工”,更容易“忘本”。这是因为,“名嘴”早已脱离了原本的生存环境,对过去的记忆越来越淡薄,假如生活波澜不惊地运转下去,“名嘴”彻底忘记过去也并非不可。但,“农民工”尽管离开了原本的生存环境,却依然处于一个相似的境地,“农民工”的生活体验仍然停留在过去。于是,如同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此时的“名嘴”已经无法真正理解“农民工”,想不通“农民工”为何心疼187元,甚至会觉得这是一件好笑的事情———“名嘴”忘记的是,自己同样经历过锱铢必较的岁月。
事实上,“名嘴”作为一个富裕阶层,与“农民工”这个贫穷阶层,出现情感隔阂已经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名嘴”的另一种身份,就其掌握着社会的话语权而言,“名嘴”应是“农民工”的“代言人”,职业道德要求“名嘴”为“农民工”说话,而且要说包含浓厚感情的“体贴话”。网友们之所以愤怒,恰恰在于“名嘴”角色的错位,说了伤害“农民工”感情的话。看来,“名嘴”与“农民工”,构成了一则现代寓言。这当中,还有更多值得品味的东西,需要我们细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