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天,在齐齐哈尔市体育中心进行的冬运会冰球比赛,几乎场场爆满。与赛场相距不远的劳动湖冰面上,只要天气好,到那里进行冰上运动的人同样是人山人海,速滑、花滑、打冰球……当地人对冰雪运动的热情可见一斑,但即便这样,冰雪运动在东北地区的开展状况也比二三十年前逊色了很多。
冬运会冰球比赛的观众绝大多数都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年轻观众寥寥无几。42岁的出租车司机王诚回忆说,自己就是在冰面上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那时谁不会滑冰、打冰球?”王诚说,“每年冬天,学校的操场浇上水就是冰场,体育课以滑冰为主,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滑冰队、冰球队。冰刀、球具都是简易的、专供学生使用的,价格也便宜。”
冰球比赛场边那些40岁以上的当地观众,几乎都有和王诚相同的回忆。直到今天,这些人还是喜欢在冬天时进行冰上运动,他们也成了滑冰、花滑、冰球等项目的忠实观众。
可是,当地20岁以下的年轻人虽然与父辈拥有同样的“地利”,却没有了与父辈相仿的经历。王诚说起16岁正在读高中的儿子时颇为感慨:“从小到现在,儿子只在体育馆里上过几次冰,勉强能够滑起来,冰球从来没打过。”
据黑龙江省体育局相关人士介绍,从体育主管部门来说,对于青少年开展冬季运动项目是非常重视的,从资金上、活动组织上对各级学校都有支持。但由于气候变暖、学校的升学压力等现实条件,相关部门在青少年中开展冬季运动项目确实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冬运中心冰球部主任于天德告诉记者,曾经在东北、华北地区有着雄厚群众基础的冰球运动,近些年日渐凋零,不仅积极参与的群众大幅减少,专业队的数量也是一减再减。本届冬运会说是有9支男子冰球队参赛,但实际上,香港队、澳门队和前卫体协队是业余的,北京队、松原队和呼伦贝尔队也不过是借用了哈尔滨等地方队的二线队,真正有实力的专业队只有哈尔滨队、齐齐哈尔队和佳木斯队。而在上世纪80年代冰球运动开展最好的时期,国内曾有十几支专业队。
吉林体育学院院长宋继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战略的调整,是导致冰上运动在发展中出现分化的主要原因。”宋继新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地方队大都采取了“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的战略,速滑、短道速滑、花滑等项目投入相对较小,在冬奥会上夺金可能性又较大,受到地方上的重点照顾,同时,撤销了部分冬季项目的编制。
冰球以及一些雪上项目由于成绩下滑,越来越不受人关注,逐渐进入被取消之列。然而,重点支持速滑、短道速滑、花滑等项目也出现了一些弊病。宋继新表示,过于重视运动成绩制约了这些项目的长远发展:“我们在培养运动员时过于强调技能,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的运动员即使能够拿金牌,但因为综合素质较低,退役后的出路就成了大问题。”
成绩不俗的运动员都没有好的出路,群众参与其中的热情就更会降低,从而形成人才匮乏、成绩下降的恶性循环。
据冬运中心花滑部副部长唐叶红介绍,作为中国冬季运动中较有优势,也比较受地方重视的双人滑项目,就已经出现了后备人才缺乏的状况。
唐叶红表示,目前,花滑等项目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并不是很高,再加上青少年冰上运动的推广普及有不少障碍,这让基层体校等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困难重重。
据中国滑冰协会统计,在北方地区,虽然青少年滑冰人数的比例在下降,但总数仍然相对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只是,滑冰人数众多却很难与冰上竞技项目人才增长成正比。
雪上项目也有同样的问题。近几年来,“滑雪热”在中国兴起,据中国滑雪协会统计,不到10年,中国的“滑雪人口”达到400万人左右,增加了100倍。但参与人数的激增,同样无法让雪上项目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宋继新举例说,中国是“自行车大国”,但却是自行车运动的弱国,自行车人口的多寡并不能决定竞技项目的强弱。他表示,一个竞技体育项目要获得最大的发展动力,除了要有强大的群众基础,自身的发展模式也非常重要。
宋继新表示,在“金牌独木桥”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中国冰雪运动的长远发展将陷入越走越窄的困境。本报北京1月24日电
照片:1月24日,齐齐哈尔选手夏丽娜以1分23秒38的成绩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冬运会高山滑雪女子回转冠军。新华社记者徐家军摄